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想象中赏析《醉翁亭记》

(2010-05-14 22:19:49)
标签:

厚积薄发

分类: 美丽语文

    读欧阳修《醉翁亭》,我们先看文章开头的一组长镜头:

   (俯瞰)滁州城外,苍翠的群山环绕,(镜头推向城西南)诸峰林立,林壑优美,(聚焦)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狼牙山,(移动镜头)山路蜿蜒曲折,两峰之间潺潺的流水倾斜而出,(聚焦)泉边岩上两个醒目的大字:酿泉,(镜头上移)峰回路转,忽见泉水之上,一个飞檐的美丽小亭,(聚焦)小亭正上方赫然题着三个鎏金大字:醉翁亭。瞧,这哪里像在看文章,简直就是看风景片,通过想象,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迎面而来。

    再看“太守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烈,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虽三十二字,我们却可以想象这样的几幅画面:(1)碧溪上,有人悠闲垂钓,渔具里,鱼儿鲜活肥美,(2)山路上,有人正乐呵呵颤悠悠的抬着大酒坛,(3)山脚下,朴实的农家妇女儿童正采着野菜,(4)竹林深处,猎人拉弓射箭,(5)灶台边,人们洗、刷、切、烧,忙的不亦乐乎,通过想象,很容易进入情境,很好的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漪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至鉴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接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达到首尾相照之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