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中赏析《醉翁亭记》
(2010-05-14 22:19:49)
标签:
厚积薄发 |
分类: 美丽语文 |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