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2020-03-19 14:48:04)


既然来了开封,我就想都去看看,可是他们不想去,于是我的先生陪着我进了包公祠,一同膜拜一下这位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清天大老爷!

包公祠,位于包公湖西岸,与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隔湖相望,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资料最全、历史最为悠久的包公纪念场馆。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大门

两边柱上的楹联是:“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另一联是“公心着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正彰披上管弦百姓皆呼青天。”既有对包公清正廉洁的肯定,更有对今天各级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期待。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内陈列着包拯铜像、铜铡、诗作遗训、碑刻拓片、演绎故事等史料典籍。

   包公,名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64岁,据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包拯少年家贫,28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使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孝肃”。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据史书记载,开封的包公祠始建于金代。但由于黄河水患,元、明、清以来,包公祠屡建屡毁,清末,包公祠已经踪影全无。现在的包公祠修建于1984年。包公祠占地约1公顷,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整个景点由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大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灵石苑、假山等组成,它凝重典雅,具有浓郁的宋式建筑及园林风格,不仅是开封、也是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进门右侧便看到一座假山,山上有百龙亭,瀑布流泻,溪水潺潺。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二门前面是一个喷水池,大热的天,也不喷喷。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二门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门头悬挂的这块匾额“德昭古今”四字,为开封籍著名书法家王澄书写,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公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公精神最好的诠释和写照。这是一道朱漆红门,其实是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的体现,是权威的象征,在古代它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用的,红门上有门钉建筑上称作“沤钉”。它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主人不同的地位和等级。包公是北宋时的重臣,所以门前也是带有相应级别数量门钉的。东西次间墙壁上的大幅彩绘门神,色彩绚丽明快,充满喜庆气氛。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二门对着的是一块照壁。它的作用一是遮挡人们视线,不让人直视正堂,使庭院更显曲折幽深;二是阻止传说中不会转弯的小鬼和煞气的进入,保佑主人家吉祥平安。但是,这种色调灰青、图案简洁明了的照壁却不多见,这使得包公祠更显得庄严肃穆。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东面碑亭

绕过照壁,便是包公祠的中院,这里安静幽雅,花香四溢。我们看到东西两边各有碑亭一座,东边碑亭内是明朝人胡谧在公元1473年为开封府重修包公祠而写的《包孝肃公祠记》。碑文开头就说“开封府故有宋包孝肃公祠,盖祀其知开封时功也”,意思是开封府原来就有宋朝包孝肃公的祠堂,是以祭祀来纪念他担任开封知府时的功绩的。碑上还有“祠在府治厅事北,创始未详,岁月历金、元以迄我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包公祠在开封府衙办公大厅的北面,始创年月不详,但经历了金、元等朝代,直至今朝。这就充分证明了开封包公祠的悠久历史。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西面碑亭

石碑上刻的是1988年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写的《重建包公祠记》。这也是人们对包公深切怀念的最好见证。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二殿

这里展出的是有关包公的正史资料,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宋包肃孝公遗像、铁言家训、包公的出仕明志诗。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包拯画像

这幅手捧牙笏、身着官服的全身画像,画像线条清晰如新,人物神情生动,它逼真地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原来,包公的庐山真面目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呀!

那为什么传说中的包公是黑脸呢?大家知道包公的故事宋代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用黑色脸谱来展示包公铁面无私的高大形象。久而久之,包公黑面威猛的形象就牢牢地树立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了。这幅画像是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和艺术杰作。从铭文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光绪年间,粤东督学徐琪道经合肥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画像后,非常激动,决定捐资把画像镌刻到玉石上,并赋诗赞颂,供后人观瞻纪念。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开封府题名记》碑

碑上记载着北宋从建隆元年到崇宁四年,147年间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拯为第93任,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时年59岁。从这块碑上我们可以看到,包公的任期是从嘉佑二年二月到次年六月,在开封府任职一年零四个月。   

碑上所记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还有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但唯独包拯的名字已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指点包公的名字,天长日久,竟在石碑上摸出了一道深深的指痕。这种现象在南宋时就曾有人记述过,“开封府尹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充分反映了包公是多么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墓志、宋陵包公墓碑、包公手书“齐山”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明志诗

包拯进京前写了首明志诗,也是唯一留下的一首诗作:“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从包公这首诗的意旨、气势和遣词练句上,我们可以深切地品味到诗如其人,使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公跃然纸上。包公上报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终于成就了这位扬名千载的杰出人物。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北宋京都平面示意图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书郡齐壁和包拯家训

令人感动的是包公晚年留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的铮铮铁言,表明了包公疾恶如仇、清廉治家的高贵品质,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家法,恪守祖训。真可谓:“留言训后嗣,清廉树家风”了。家训的内容由于它的词正言切、大义凛然,被载入《宋史》和《能改斋漫录》等书中。

二殿出来进入大殿院落,这里有大殿、东西配殿。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东配殿

门口柱子上的楹联是:“启正门群奸丧胆,断关节万姓开颜。”横额是:“铁面无私”。这里主要讲的是《铡美案》的故事,展示了包拯的执法刑具。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群塑蜡像:铡美案

这组群塑蜡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铡美案》。蜡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正向大家展示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感人故事。公堂之上,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手托乌纱,下令行刑,宁肯丢官罢职,也要为民除害,怒铡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替秦香莲母子伸张正义。

包拯前面的三口铜铡就是他的刑具。相传这是包公陈州放粮时仁宗皇帝所赐,龙头铡用于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贪官污吏,狗头铡用于刁民恶棍。

东配殿四周还通过一些实物说明包拯确实是一个令后人敬仰的清官。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元代歌颂包拯的戏曲资料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现代歌颂包拯的电影、电视剧、戏剧等文艺作品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历代歌颂包拯的文学作品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开封府盛景图》

  这幅仿古画场面恢宏,描述了南衙开封府的壮观情景。画面的正中央是开封府大堂,整个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巍然,却没给人以森严和畏惧的感觉。因为包公上任后改变了衙门的作风,允许告状者直入公堂,由自己陈述是非曲直。另外,一般衙门的照壁内是不许闲人进入的,可这幅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人正行走在其中,有的还津津有味地观看墙上的布告,似乎又在为包公惩治了某个贪官而欢欣鼓舞。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闸口盘车图

这是一幅北宋时期的水磨图景,它的名字叫“闸口盘车图”。图中河旁的闸口上有一座官营的磨面作坊,水磨正在转动磨面,周围有许多苦役在忙着搬运干活,在左上磨旁的茅亭中是监督干活的官吏,一苦一乐,对比十分鲜明。在画面的右下方是一座酒楼,前面搭有“彩楼欢门”。整个画幅细致工整,反映了北宋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西配殿

西配殿门额“白简凝霜”。这里是包公经典故事系列展、珍藏了包公画像以及一些实物模型。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一生清廉无私,执法公正,平反冤狱,不畏权贵,为民请命,被广大人民称为“包青天”。历史上反映“包公”的故事与传说很多。这里选择了流传较广,能体现“包公”精神的篇章,编绘出十个故事。包拯不谋私利、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为国为民、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端州掷砚

宋宝元三年,包拯调知端州,发现前任官吏借进贡端砚之际,敲诈百姓,包拯革除此弊,并将百姓所赠之端砚掷于水中,清廉之风,令人称颂。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国法无亲

宋仁宗时,包拯调知家乡泸州,以乡亲赠物还宴乡亲,并悬挂“国法无亲”匾额以示乡亲,包拯之堂舅父周六子,时任里正,借包拯之名作恶乡里,欺压百姓。一经泸州百姓告发,包拯立即惩治周六子,革去里正并退出所榨钱财。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陈州查粮

京东西路转运使王达于麦收时以货币代粮,榨取百姓,逼使大批百姓逃亡,而王达却嫁祸于居官清廉的陈州知州任师中,朝廷派御史清查,中丞去任师中结案,包拯探明案情,迫使中丞排他清查,包拯据宝弹劾贪官王达,交大理寺问罪。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打金銮

宋仁宗时,陈州连年干旱,国舅庞玉借派往救灾的机会贪赃枉法,仁宗闻之又派包拯前往救灾。启程时,国舅之父庞太师赠包拯镶金玉马为子求情,但遭拒绝,庞太师让女儿骗取正宫銮驾阻挡包拯,强行压制,包拯不畏权势,打去銮驾,即赴陈州救灾。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河藕

宋仁宗与其生母相认后,赐包拯庐州府为封城,而包拯不受,奏称后代应自食其力,仁宗改赐包家门前之人工河,包拯只得接受,包拯留言此河所生之藕只许吃而不准出卖,故合肥有谚语说:“包河藕无丝”。“丝”谐音“私”。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怒铡亲侄

包拯巡视赤桑镇,遇到一个妇人控告包拯之侄包勉胡作非为,奸污其妻,并杀了她孙子。包拯立即将包勉缉拿归案,包勉之母,也就是包公之嫂将包勉藏匿。包拯使其嫂屏后听审此案,以正义打动其嫂交出包勉,立正典律。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重开惠民河

包拯任开封府尹,某年连降暴雨,积水成灾,而朝廷权贵修围筑堤,积水不能流通,尤其国丈张尧佐不许拆除他建的青莲池,包拯亲率民工强行拆除青莲池,疏通积水,畅通河道,从而消除了水患。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出使契丹

庆历五年,宋仁宗派包拯出使契丹祝贺元旦,包拯以堂堂使臣的端庄严肃气度,神情自若地观看了契丹向他作的示威性的军事演习,识破并处理了契丹骚扰其所居驿馆的行动,勇敢机智地挫败了契丹君主和群僚们的问难,使契丹以上宾之礼相待,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出使契丹

庆历五年,宋仁宗派包拯出使契丹祝贺元旦,包拯以堂堂使臣的端庄严肃气度,神情自若的亲看了契丹像他作的示威性的军事演习,识破并处理了契丹骚扰其所居驿馆的行动,勇敢机智地挫败了契丹君主和群僚们的问难,使契丹以上宾之礼相待,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立碑戒后美名传

包拯患病期间,宋仁宗念他为国操劳一生,钦赐巢湖,包拯恐后世子孙变卖,求朝廷改赐护城河,以绝子孙私产之念。包拯病危时,教训家人说:“为官犯脏不许放归家中,死后也不能埋入包氏祖坟,以此作为家训并刊石立碑。

此外,还有一些物件摆放在展品柜里。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新刊全相说唱包待制出身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明成化说唱词话案刊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说唱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宋代交通工具客船(模型)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宋代开封府模型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宋代官服、包拯服装(仿制品)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宋代卧榻(模型)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大殿

楹联是:“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昭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匾额“公正廉明”。

大殿为正史部分,里面有包公塑像、彩陶壁画和有关包公的史料典籍。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塑像

大殿里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门口侧门是百家始祖像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公年表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在北宋仁宗时由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他一生清廉,严正不畏权贵,提出了不少改革当时政治的奏议谏言。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于北宋嘉佑二年任开封知府,任职一年余,这里展出的是《开封府志》记载的资料。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之北宋天圣五年取进士后做了一系列的地方官。这里展出的是各地方古代府志、县志,真实再现了包拯做地方官职的历史记录。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陈州府志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氏墓葬部分出土文物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先祖部分画像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包拯先祖部分画像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壁画:执法如山

这幅壁画描绘了包拯秉公断案、执法如山、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画面左侧是申诉冤情的黎民百姓,右侧是被绳之以法的不法之徒,中间是包公。他在大堂上拍案而起,义愤填膺,手执朱笔,将罪犯以律判刑。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壁画:清正廉明

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包公“端州掷砚”的情景,反映了包公清正廉明、从不以权谋私的廉洁品质。画面的左右都是砚公采石、磨砚和雕砚的艰苦场景,中间是包公面对江水,若有所思,慷慨掷砚,以明心志。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体恤民情

这幅壁画艺术地表现了包公在陈州放粮赈灾的动人情景。背景是陈州大旱,草木尽枯,民不聊生。画面上的包公正在搀扶饥饿难熬的穷苦百姓,身后是放粮的布袋和方斗,右边是抬着满筐粮食的吏役在召唤饥民。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不畏权贵

这幅壁画表现了包公在朝廷上愤怒弹劾权奸势要的大无畏精神。画面两侧是贪官不顾国计民生而一味花天酒的腐朽生活场景,中间是包公手托乌沙、犯言直谏、痛斥贪官污吏和大利为民请命的高大形象。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镶嵌的这四幅彩陶壁画,烧制精美、古色古香,但这一明显晚于包公时代的艺术形式与包公同处一座殿堂,有点儿异样的感觉。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大殿基座四角各有一块雕成狮形的角石,这是宋代建筑的一个特点。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突然我发现大殿屋脊上的正吻是破碎后重新粘合的,应该跟文化大革命有关吧,但也不知发生过什么故事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大殿的前廊与两侧的半壁廊相通,通过半壁廊即可达东西两座配殿。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离开大殿我们按照标识,过了月亮门,就是灵石苑。这里有浴池、草坪、瀑布、百龙亭以及一些雕塑。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拱桥、瀑布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雕塑:老寿星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雕塑:奋进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好漂亮的鱼池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看这喷泉造型也与众不同

河南之行——开封包公祠

看这瀑布虽然与庐山三叠泉无法比拟,但在这骄阳似火的中原腹地也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看这假山多有艺术性啊,连绿植都这么对称,好典型的中国美。

包拯是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