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2019-03-20 20:27:15)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今年女儿休年假,我们放暑假,正好一起去旅游,为了方便,我们决定去洛阳和开封,正好在天津和苏州之间,也为了旅途快乐,邀请韩第同行,我开车还不大熟,就练习上高速啦,哈哈,我的车本才四个月零二十天。胆也够大,是吧!

729,我们三人开车从天津出发,下午三点多到了洛阳。

洛阳是一个旅游城市,得益于它是九朝古都。这些朝代的文化和建筑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除了牡丹,最出名的要属龙门石窟、白马寺这两个景点,源于唐朝皇帝乃至权贵对于佛教的喜爱。个人觉得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很像,区别在于一个是被动的无法选择,一个是主动的选择性多,其实都是和成长经历有关。若是城市的建设者是一个很有远见且时刻考虑人民的人,那么这个城市在发展中会走到时代的前沿,人们也会得益于此。人也一样,“若无远见,必有近忧”。

住下后,我们先吃饭,哥俩还买了啤酒,喝了起来,有意思得很,比我们每次自驾游有意思。饭后我们打车去了丽景门。

来洛阳旅游的人一般都会去老城十字街去转转,十字街保留着好多原来的建筑,进去后你会发现一条条的小街道很窄,很深。正街的两边店铺林立,挂着好多锦旗式的招牌。这是古代特有的招牌。满街的红色宫灯增添了一些国都的气氛。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满街的红色宫灯为古都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路面是青石板铺的,十分结实,真是喜出望外,除了有点不平之外,没有大面积的下陷和坑坑洼洼。在那个纯靠手工人力的年代,真的很佩服我们的祖先,是他们用智慧为后代子孙提供了方便。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站在青石铺成的街道上,我想到古时候的人坐着马车在街道上游玩的情景,想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是怎样的速度,会不会像电视上演的那样,人们快速的闪开,以为是有紧急军务,原来是荔枝到了。也想到白居易的“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两句描写杨贵妃家人是多么的奢侈,君王是多么的昏庸,是什么样的持宠而娇的情景。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到了十字路口,转弯就直通丽景门,街上到处是老式招牌,跟天津古文化街也差不多。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街的右侧立有石碑一块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石碑背面介绍啦宣仁门遗址,可是我们怎么找也没有找到遗址,哪怕是地基也没有找到。

 据了解:宣仁门是隋唐洛阳城东城的东门, 现存遗址在今洛阳老城十字街西40米,由于宣仁门外有一条运河,河道较宽。因此,都亭驿的确切位置应在今老城十字街东北角。

 宣仁门遗址坐西朝东,是隋唐洛阳城东城东垣上唯一的一座城门,共有 3 个门道 。由于中门道现在大部分压在西大街下,北门道则压在一座 5 层住宅楼下,未能进行全部发掘。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街道两旁的店铺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街道两旁的店铺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每个店铺门口都是些小摊位,一些孩子也在学着经营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一些店铺也关门大吉啦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一些单位也搬离了这条街道,门前东西堆得乱七八糟的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一些民间艺人正在编织小动物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这是他们的作品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这位女士正在自制烟卷,我的先生和韩第抽了抽,说不大好抽,就没有买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洛阳民间小吃不少,最有名的就是这不翻汤

 洛阳不翻汤酸辣咸香,醒酒开胃,回味无穷,是一款颇具河南洛阳地方特色的民间小吃。洛阳人亦称其为“九府门不翻汤”,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相传清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经孟津县小浪底镇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奇香。原来是一户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饥不择食,说:“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饼大吃,顿觉美味异常,并为这小饼赐了字。于是,这受过“册封”的小饼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再往前走,就是丽景门啦

号称“洛阳第一楼“、“中原第一门”的丽景门,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丽景门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

丽景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曾是历代朝廷百官及万民祈福纳祥之处。丽景门古代都城庄严的布局和辉煌的气势,可使游客感触到千年帝都古文化的浓重气息。

好大的一个瓮城啊!瓮城呈圆形,共四层,高大威武,一层是许多店铺,店主人正津津乐道的做生意。我环圈照了几张。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城墙顶上有河洛文化长廊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这边城墙顶上有洛阳帝王史话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这边城楼上有天后宫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城墙不是很厚,里面店铺门口还有个年轻人在唱歌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出城门就是丽景桥,桥面平坦宽阔,桥柱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揽凭吊,河水轻轻在桥下流淌。这地方应该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吊桥的位置啦!桥的尽头就是一条十分宽阔的公路,路上车辆穿梭,很是现代社会的风光。

 我想到丽景门城墙上去看看,他们哥俩都表示不想去。这时韩第就给我买了票,我急急忙忙上去看了看。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门前的花已经枯萎啦……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这里的台阶好多好多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景点的门口有点儿小啊

从隋炀帝到唐高宗,丽景门一直平安无事。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成为女皇帝,遇到老臣和李唐宗室子弟的激烈抗争。为了维持武周统治,武皇以严刑峻法来消除异己,起用了来俊臣、周兴等一批心狠手辣的酷吏。就在丽景门内设立“推事院”,专供酷吏掌管使用,“请君入瓮”的典故就源于丽景门。从此,丽景门内不再有冤狱,渐渐恢复了平静。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丽京门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是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

 丽京门的箭楼、城墙加瓮城并配以护城河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城门。其源于东汉时期的古都洛阳。此后,在中国古城墙中得以推广和发展,并在世界古城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古城堡。丽京门原为丽景门,作为城门最早始于隋代。它是隋都城和唐东都城的一个著名城门,是宋朝时西京洛阳的西大门,元、明、清时是洛阳四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门,是明、清洛阳城标志性建筑。据《隋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丽景,其词义为明亮的日光。如范仲淹《別赋》“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滕文。”

 然而,自从代表夏、商、周三朝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后,这个古代称为“天中”和“中国”的洛阳就成为历朝历代必争之地,英雄、枭雄皆尽表演。1945年日军在丽京门缴械投降。解放洛阳时,丽京门久攻不下,中野四纵二十八团五连战士前赴后继,攻克西门,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重建次数最多的城池。所以宋代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丽京门位于洛阳城历史文化街西头,原明清洛阳西城门的遗址上,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京桥五部分组成,数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城墙宽11米,高11.7米,城门楼高达30米,城楼、箭楼及长廊全木质结构,总计1000多立方米。与老城东大街的鼓楼、钟楼相呼应,成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其规模之宏大在河南全省古建筑中居于首位,可谓“中原第一城楼”。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洛阳自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之时,便已是“九州腹地”,有“中州”“中原”“居天下之中”之美誉,因处黄河之滨、洛河之南而得名——洛阳。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远在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司马迁《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洛河之间。”人类的祖先黄帝和炎帝的母亲有蟠氏曾在邙山居住。而皇帝在这一带活动,进而产生了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民族。人类的另一祖先伏羲氏曾在这里根据“河图洛书”:“画八卦,造书契,人代结绳之政”,从此拉开了中华文明的序幕。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从这里开始,周公的礼乐制度在这里完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道家经典、释教佛学在这里形成,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这些巨著,无一不得力于这块肥沃的土地——洛阳。

 洛阳,这片美丽的河洛大地,中华文明由此崛起,华夏儿女在这里孕育。这里曾经辉煌过,也曾经低迷衰败过,曾让他的儿女为他骄傲过,也曾令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些失散的儿女带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迁往偏僻的南方,甚至漂洋过海。历经千百年,在辗转迁移的漫长过程中,始终心系故土,不忘祖先,仍保存了中原古语、服饰、礼俗、饮食等习俗,一般不同当地土著及少数民族通婚,最后定居下来的仍称为“客”,称自己为“客家人”。

“木有本,水有源,人类有祖先”。这些客家人成为因历史因素而形成的独特群体。饮水思源,他们在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的根在何处?”继而产生了——寻根问祖。他们一路有海外追踪到广州、福建沿海一带,又从那里追寻到内地,最终得到结论,“客家人根在洛阳。”

 由于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也使这里不断成为兵荒马乱之地,再加上黄河泛滥、自然灾害,不断地有人向南迁移,人迹遍及四面八方。其中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多次是因为政治因素而引起的,其中一次发生在东汉。东汉建都洛阳,东汉末期,林氏门族实力强大,有镇主之患,董卓向汉献帝谏言,将有官爵的林氏门族72人同时流徙,其中以福建、台湾最多,如今林氏家族遍及祖国各地,广东、上海有“海南林氏”,河北、山东、陕西有“西河林氏”,福建有“莆田林氏”,台湾、香港及英国、韩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国均有林氏后裔,但“千枝一体,宗派同宗”,他们的根同在中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从姓氏来看,汉族中常用的一百个大姓中,其中有73个就出自中原,如果要追踪溯源,最后必定是“根在河洛”。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洛阳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她开枝散叶,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洒落世界各地,但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如今他们纷纷踏上归途,到这里共同缅怀祖辈阴德,表达赤子之心和对华夏文化的崇敬之情。纯纯赤子心,悠悠报国情,这就是与河洛人一脉相承的客家人。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进景区的转弯处有这么一个瓷瓶,上面刻着《出师表》,也不知道诸葛亮与洛阳有什么联系。

上到城楼顶上,左侧是洛阳第一楼,右侧是城隍庙,第四层是各种展览,我决定先看展览,再上楼顶。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俯视瓮城,感觉城楼好高啊!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建筑特色鲜明的瓮城!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四楼的各种展厅和庙宇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四楼展室外面的墙上挂着一些镜框,介绍的是中华姓氏的起源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具体介绍了一些大姓的始祖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洛阳自古帝王州,拥有1500年的建都史,13个朝代,105位帝王。丽景门的帝王史馆内陈列了在洛阳建都的105皇帝生平的政绩。洛阳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历史名都。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都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帝王选择在洛阳建都呢?在于洛阳有优越的地理形势和地理位置,洛阳东边有虎牢关,西边有函谷关,东南方向有嵩山,又位于伊洛盆地的北缘,四面环山,洛阳城里又有伊、洛、瀍、涧四条河流纵横其间,所以自古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誉。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一瞥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天后宫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天后宫里供奉着天妃娘娘

 这里供奉的是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妈祖,妈祖姓林,林姓的祖先在中原大地上,很多海外的华人在这里瞻仰妈祖神像,填补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妈祖姓林名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她从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精通医理。她的一生都在从事慈善事业,终生未嫁。宋太宗雍熙四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在湄洲岛救助海上渔民时羽化升天。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妈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无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姚启圣、施琅收复台湾都是得到妈祖的庇佑才屡建战功。所以历代朝廷对妈祖都有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与黄帝、孔子同列入国家祀典。妈祖是全世界的妈祖。她护国屁民、抢险救人、有求必应,千百年来,历史在不停的演变,但妈祖信仰一直深入人心,妈祖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大爱大德成为全天下所有航海人的救星;她的功德与美名备受百姓、皇帝及外国友人的礼赞,妈祖文化和妈祖信仰遍及全球,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六千多座妈祖庙,有三亿多的信众,而丽景门城楼上是中原地区唯一的一座天后宫,每年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日都会在这里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2009年妈祖信俗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首个信俗世界遗产,妈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民族之魂的化身!  

 妈祖两侧是她的两个护法神千里眼和顺风耳;右边墙上这幅画是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贤良港和羽化升天地福建的湄洲岛。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天后宫里四角上有四座塔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塔身上放着信徒们请的菩萨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佛教首传于洛阳,老子在洛阳著《道德经》,孔子曾三次入周问礼学习洛阳礼乐文化;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的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惊动洛阳全城,就是因为洛阳拥有千年的建都史,才孕育了这最珍贵古老文明!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洛河文化长廊的门口正对着的墙上写着“徐氏祖宗祠”,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与之有关系的说明。后来知道找到也没用,本人是山西洪洞的徐氏祖先的后裔。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神话传说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各朝各代皇帝的著名事件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各类学说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科学技术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历代名人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历史古迹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山水名胜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展室部分内容——洛阳牡丹和土特产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福星,民间传说之神,能给大家带来幸福与希望,福星起源甚早,据说唐宋年间洛阳民间普遍供奉,到元、明时更加盛行,又被后人称为吉祥星神。民间传说天空有主财的星宿,此星照临,福运兴旺。明清记载最多,小说《聊斋志异》和昆曲《十五贯》中都有记载。

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登基后,为了减少罪过,增加福寿,国泰民安,特前往河南嵩山祭拜投金简,以表诚心。由于山下困乏便在一石头上歇息片刻,梦中福寿财星点化告知,要想表达诚信,需在丽景门福财殿进行朝拜,才得随愿。从此福财殿香火旺盛,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日军侵略洛阳时,福财星神和十八罗汉再次显灵,让日军从此一败涂地,并在此受降。

    现在丽景门经过重修,福财殿由于受到百姓爱戴,也为了向所有世人打开祈福之门造福一方,经百姓和信徒的支持,善人徐国忠在其最困难的时期和法师释延伟的共同努力下,精心设计、恢复修建,以圆众梦,祈求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福财俱足,天下太平!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殿中的三位福财星神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财神和十八罗汉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宏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只要真心念到: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显化不同的形象。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石刻:洛阳观音殿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参观完了四楼展室,我就登上左侧的楼顶,也就是城墙顶上。这中华第一门就是九龙殿的侧面。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靠近瓮城的一边有一个钟楼,挂着富贵吉祥钟,撞钟者会吉祥如意的。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靠近城里的一边摆着兵器架子和九种古代兵器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中华第一门的面对瓮城的一面就是九龙殿。九龙殿是一个二层楼宇,一层名曰九龙殿,主要是九位皇帝的塑像;二层名曰归良庙,同塑福禄寿三神。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店内面西有对洛阳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九位商君之像,面东为浮雕九龙壁,其形源自故宫的九龙壁,彩龙飞舞,栩栩如生。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他们是大禹、汤、周平王、刘秀、曹丕、司马炎、孝文帝、隋炀帝、武则天。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中的九龙壁,前面供奉的女娲娘娘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一楼门口内影壁上是洛阳历史上一些大朝代的城池图——隋唐

 隋唐洛阳城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含嘉仓城、东城和上阳宫,周长27516米,开有八座城门。东北和南部是坊市居民区,共103[1]  。商业贸易集中在城内的南市、西市、北市,亦是国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为方便贸易,全城通渠流水, 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运河。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一楼门口内影壁上是洛阳历史上一些大朝代的城池图——宋代

 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 。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一楼门口内影壁上是洛阳历史上一些大朝代的城池图——明朝

 元末,因受农民起义军与多次倒元战争的影响,洛阳城池遭受损毁。大明洪武初年,重筑新城并置城墙在洛阳设置河南卫。大明成化、弘治、正德和万历年间,对城池加以修整。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由于当时农民起义的原因,又在城壕边筑拦马土墙一匝,高一丈。并且把土墙延长三十三里,引瀍水入壕。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一楼门口内影壁上是洛阳历史上一些大朝代的城池图——清朝

 明亡后,清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率军占领洛阳后,在顺治年间,洛阳设立河南提督府,康熙年间,裁撤提督府,将提督府东迁至开封,在洛阳设立河南府。洛阳城池的规制在清代没有变化,只是在城门的名称上有所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城墙被彻底拆除,可以说在中国七大古都当中洛阳是市区中唯一没有保留城墙的城市。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的二楼墙上镶着一些国画,讲的是洛阳历史上的名人故事。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的二楼墙上镶着一些国画——杜甫云游洛阳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三神殿内供奉着赵公明、关羽、南极仙翁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二楼归良庙又叫三神殿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九龙殿的旁边的城墙上驾着好几门古代炮筒,上面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远处有高楼大厦,感觉着有点儿异样。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下了九龙楼,就去对面的城隍庙看看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明清时期丽景门内北侧有城隍庙,里面敬的是司法之神城隍爷,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洛阳人都要搞“城隍出巡”,抬出城隍爷塑像,在丽景门前晃一晃,在主要街道上逛一逛,让人们瞻仰。

在去城隍庙的楼梯底下是一个门洞,两侧也作为展室向游客介绍洛阳。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右边摆着一把龙椅和龙用屏风,后面是唐时期全图和唐朝中外交通图,介绍了唐朝盛世的繁荣经济。角落里放着许多唐三彩,是用来给游客照相用的,当然要收费啦!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这里还介绍了隋时期全图和隋朝主要粮仓分布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左边墙上是隋唐洛阳宫城复原图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左边墙上还有隋代科举考试现场图

河南之行——洛阳丽景门

 穿过门洞,来到右侧城墙,多么宽阔啊!看来夜景肯定不错呀!

都说来到洛阳不来丽景门看看等于白来了一回,丽景门也确实有点儿历史底蕴,值得一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