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2019-03-13 19:58:41)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记得上次来云南时,在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时,我才比较清楚地知道了滇西战役;才知道在中国抗战史上,有那样一支英勇顽强的国民党军队;才知道在中国抗战史上,有那样一场最为惨烈的战争;才知道中国远征军烈士墓地在腾冲。

七十年前的一只中国军队,一只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的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的更加了不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这就是——中国远征军。

这支军队,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头一回主动出击!是战略大反攻,是把日本鬼子赶出国门,又在境外作战,把鬼子打的落花流水的英勇顽强的军队

从那时起,对腾冲,在心里埋下一个深深地情结,这也是我再次来云南的动力。今天,终于来了,去看看那些为了抗战胜利、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牺牲的年轻人。

地导是当年远征军的后代,他的爷爷就是远征军战士,因为早期远征军活着的战士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生活极其艰苦。他的母亲是东北人,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家就把他寄宿在东北姥姥家。他在东北度过了童年、少年,成年以后才回到了他的家乡——腾冲,并努力地工作着,建设自己的家乡。所以,他的话语中对建国初期的国家不是很满意,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他感谢习主席,感谢他正视历史。另外,他对日本人充满了仇恨,说腾冲旅游不接待日本人,还举例说明日本人来了后腾冲人会怎样怎样对待他们等等。也别说,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在那样的家庭中成长,受到那样的家庭教育,大家也能够理解。

我们跟着他来到的国殇墓园。

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腾冲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占地80余亩,19457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2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又在盟军配合下,围攻腾冲城,于1944914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 

1944111,云贵监察使李根源至卫立煌电文中倡议为烈士建立陵园。16日,成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为主任委员、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为副主任委员,集团少将高参孙啸凤负责具体工程监修。墓园选址由霍揆彰亲自勘定。 

194512,霍揆彰主持召开纪念建筑委员会专门会议,筹集建筑资金。同月12日再次开会发动募捐。委员会共收到社会捐款7500万元(国币)。15日,国殇墓园建设工程正式开工,于上午9点举行破土奠基典礼。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派专人驻守。 

文革期间,国殇墓园遭到严重破坏。  

19846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腾冲县人民政府组建了国殇墓园复修筹备组,成立国殇墓园复修委员会,开始恢复国殇墓园。

2008914,实行了对外免费开放。

腾冲国殇墓园李根源倡导修建。整个国殇墓园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其东北向的中轴线上,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 及墓园大门。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景区入口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对国殇墓园有了个空间概念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墓园中庄严肃静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警钟长鸣 寓意自明

过了滇西抗战纪念馆,我们来到了中国远征军名录墙。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103141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的姓名。

 

名录墙用腾冲当地的火山青石镌刻,象征着远征将士们坚强的意志;主题墙上镶嵌的是中缅印战区盟军服役徽标,左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八个魏碑大字,下方是铭记碑刻。名录墙主体由14个大面组成,曲折向前,不断升高,暗喻着自九一八事变以来14年艰难曲折的抗战过程,至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开始,全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取得最终辉煌的胜利。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42年起,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为了保卫抗战中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一条陆地补给线,为了抵御日寇于西南国门之外,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中国远征军将士义无反顾的两次出国远征印缅战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数万名远征军将士血洒他乡,长眠异国,为国家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远征军将士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卓越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永远铭刻在全国民众的心中,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原来当时腾冲有个临时军用机场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飞虎队机场,又名白沙机场,这是曾是一片沙石草地。193623日上午,洛克乘坐飞机从昆明出发,环绕玉龙雪山一周后就降落在这里。完成了丽江历史上第一次降落飞机。这座天然机场在后来的二战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二战时因为日本封锁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海陆国际通道,所以只有从印度飞越状似骆驼峰背的喜马拉雅山脉及横断山脉、直抵昆明的空中航线。“飞虎队”通过这条“驼峰航线”,运送了百万吨的物资进入内地,对中国抗日战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丽江正好处在这条航线上,玉龙雪山的“扇子陡”也被美军飞行员誉为“美丽的金字塔式的银色航标”。“飞虎队”将这个天然机场进行改造,修成了一个简易跑道,供飞机起落。

 

往前走,前面的一片草地上有许多雕塑,导游给我们做了重点讲解。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饿死不吃军粮

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小战士

在滇缅作战的远征军中有很多娃娃兵,他们穿着宽大的军衣,稚嫩的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由于战斗损员极为严重,中国军队有时还会招收一些没到年龄的娃娃兵。这些稚嫩的脸庞,本该快乐上学的他们,可是却因为破碎的山河,年轻的他们毅然走上了战场。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雷打树下

有一位老人,因恨自己年老体弱,无法抗日,就主动饿死在一棵被雷劈段的树下。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筑路

滇西人民积极投入修公路、修机场,为滇缅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712月开始,包括10多个民族的20多万民工上了工段,摆开一条长达千里的“人路”,隔一丈就有一个人,许多路段是民工与公路测量员同时上路。常常是前面刚勘测一段,后面的民工便紧跟在屁股后面哗啦哗啦的挖开了。据1938921的《云南日报》记载:曾经有不少征服自然的男女战士粉身碎首,血肉横飞,可怕的死于无情的悬崖底下,凄惨的消失于无情的大江之中,还有不少开路先锋则被恶性疟疾带走了生命。据大约统计:牺牲于上述种种缘故的男女民工不少于二三千人。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砸石子

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正在哺育的妇女和刚刚懂事的孩子,也为修路、修机场砸碎石,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日寇。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滇女情深

一位傈僳族妇女,在深山里遇到一位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因当时找不到饮水,她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使其得以脱险。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内惩汉奸、外御强敌,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在两年零八个月的峥嵘岁月里,保山先后惨死平民9万余人,民工牺牲2.46万人,房屋被毁2.8万间,遭受日机轰炸520架次,仅“五四被炸”这一天,整个保山城除了东北一角外,所有繁华街道、居民区、机关、学校公共场所均遭日机狂轰滥炸而化为一片废墟,当场遇难20234人,3267间房屋被毁,千年古城顿时尸山血海,阴风惨烈。此后,瘟疫蔓延,又夺去了6万余人的生命。然而,大劫之后,保山人民依然咬紧钢牙,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劳军的劳军,直至赢得最后的胜利。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倭冢

墓园里有一个倭冢,内埋日军藏重康美少将等148联队四名军官。对于日军官尸体,扳成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竖埋。据说日本人曾以高额赎金想迁走冢内骨骸,遭到断然拒绝。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痛打日寇

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李根源      

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囊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张问德怒斥日寇

张问德(18801957),腾冲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8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招降。张问德复函《答田岛书》,痛斥日军罪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陈纳德(左)和史迪威将军

陈纳德(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军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

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印缅战区美陆军司令,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在国殇墓园内,有一堵长达数十米的浮雕纪念墙,内容是反映滇西军民抗战历史。这是滇西人民为抗战筑路、为远征军修工事的情形。

我们面对这些人物雕塑,仔细聆听了了每个雕塑人物英勇抗战、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我们观看了一组数十米长的浮雕墙,这些反映了腾冲军民抗击倭寇的场面,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国民党在抗日中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啊!

接下来,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忠烈祠。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的正门,是一座带有白族风格的照壁,正门两旁绘着的一龙一虎,寓意中国远征军们的英勇、顽强。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嵌有“碧血千秋”刻石。“碧血千秋”四字,是国殇墓园落成时由蒋介石题,辛亥名士、民国元老、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书。第二台阶,建有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敬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介石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刻有国民党军政要员及远征军20集团军将领等人的题联、挽诗、悼祠。祠内正面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9618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壮志竟克酬,名在旂常功在华夏

英灵终不泯,下为河岳上为日星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

忠烈祠后为相对高度31米的圆锥形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纪念塔建于坡顶。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相伴着3346座排列整齐、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漫山碑铭下埋藏的每一位“河岳英灵”见证了腾冲的复兴与希望。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19名烈士的墓碑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每个墓碑上都刻着将士的姓名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盟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盟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这是一座集体墓碑,“天地正气”四字为于佑任手迹。我们把进门时的鲜花放到了墓前。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山上是腾冲抗战阵亡将士墓碑群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国远征军抗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寸性奇将军墓

寸性奇(18951941),腾冲县人,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追赠中将)。 19415月,日军集中10万精锐进攻中条山,寸性奇指挥陆军第十二师官兵顽强抵抗,多次白刃肉搏打退敌人疯狂进攻。时天降大雨山路泥泞,日军飞机封锁黄河渡口,我后方援军弹药无法补充。日军连续突破十二师左邻王家窑头友军阵地,我军孤立无援渐处劣势。512日,寸性奇奉命率部队突围时与日军遭遇。寸性奇亲率奋勇队与敌搏杀,胸部中弹强忍伤痛,还冲向敌阵。513日晚,他以重伤之躯率余众数十人突至毛家湾,再次遭遇日军重重拦截。寸性奇腿断血如泉涌,他命令团长黄仙谷等突围,“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拔剑自杀!官兵泪如雨下,无一离开,全部陪伴寸性奇壮烈牺牲。

带着一些忧伤,我看告别了远征军的英灵,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寸性奇将军墓

寸性奇(18951941),腾冲县人,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追赠中将)。 19415月,日军集中10万精锐进攻中条山,寸性奇指挥陆军第十二师官兵顽强抵抗,多次白刃肉搏打退敌人疯狂进攻。时天降大雨山路泥泞,日军飞机封锁黄河渡口,我后方援军弹药无法补充。日军连续突破十二师左邻王家窑头友军阵地,我军孤立无援渐处劣势。512日,寸性奇奉命率部队突围时与日军遭遇。寸性奇亲率奋勇队与敌搏杀,胸部中弹强忍伤痛,还冲向敌阵。513日晚,他以重伤之躯率余众数十人突至毛家湾,再次遭遇日军重重拦截。寸性奇腿断血如泉涌,他命令团长黄仙谷等突围,“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拔剑自杀!官兵泪如雨下,无一离开,全部陪伴寸性奇壮烈牺牲。

带着一些忧伤,我看告别了远征军的英灵,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腾冲县城西南隅,国殇墓园东侧。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倾其所有,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同时也付出巨大牺牲。

走进纪念馆大厅,三尊巨大的雕像首先映入眼帘,居中的是远征军士兵,左右分别是盟军士兵与当地民众,分别象征着滇西抗战胜利的主力远征军、盟军强大支援与民众后勤有力保障这三股力量。而在三面墙上,则嵌满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各式钢盔。纪念馆内,历史以各类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进入参观者的视野,那段悲壮惨胜的抗战史在我心目中变得真实清晰起来。是啊,我们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有同强敌血战到底的气慨,能迎来最后胜利的曙光!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地面的时间节点分别代表了修筑滇缅公路、滇西沦陷、滇西远征军的反攻、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等时间。时间节点前方的立体雕塑,中间站的是中国远征军,左边为盟军,右边为滇西抗日民众。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背景墙上的1003顶钢盔,代表着1942年浩浩荡荡奔赴缅甸抗日的十万三千名远征军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纪念馆共有11个展厅

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等。

“抗战后方”介绍的是修建滇缅公路的相关内容,滇缅公路为当时西方国家向中国提供抗战物资的惟一运输通道,从建成通车到19421月,共运进各类援华抗战军需品50多万吨。“御敌前线”“怒江对峙” “绝地反攻” “逐寇出境”展示的内容是滇西抗战自1942年1月被日本侵入缅甸后,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到重组后的中国远征军于1945年1月全部收复失地,与中国驻印军及盟军于缅甸芒友胜利会师的过程。

第一部分  抗战后方

展厅的第一部分“抗战后方”的主旨是滇缅公路。抗战刚爆发的19378月,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即向国民政府建议修筑一条从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北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接通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于193712月开工, 19388月底,昆明至畹町的国内段全长959公里的滇缅公路提前3个月胜利通车。参加修路的20万民工自带口粮工具,由于青壮年男子大批被征兵,老人、妇女、少儿成为修路主力,共投入一千多万个工日,牺牲3500多人。这是云南人民用血汗生命抠出来的公路,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称赞滇缅公路为“当代最伟大、最艰苦的工程。”这条当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提供抗战物资的惟一运输通道,从建成通车到19421月,共运进各类援华军需品50多万吨。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日本大规模进攻中国。中国军队阻敌于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辟抗日游击战场,日寇占领华北华中,上海失据,南京沦陷。西南——云南成为全国抗战背景下的大后方。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滇军出省 会战中原

在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云南各族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坚定抗日决心,率领云南军民坚决抗战。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云南省主席龙云专机赴会,途经西安,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搭乘龙云飞机赴会。龙云在飞机上与朱德的交谈中国命运、抗战命运等问题,在南京,他们进一步交谈,并建立了密码联系方法。19424月,应龙云之请,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还专门派报务员到云南。抗战期间,中共与龙云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南京会议后,龙云即刻筹组滇军出征,将云南原步兵旅4万余人编成第60军。10月,挥师北上,戍守武汉。19384月,云南又组建58军,9月抵达湘鄂前线。不久,军委会将云南出征部队扩建为第一集团军,下辖第60军、第58军和新3军。抗日初期,云南共出动3个军,加陆续补充,总兵力达22万人,各部装备及大部分给养均由云南自筹。为此朱德在1938821日专门致函龙云,高度赞扬:“抗战军兴,滇省输送20万军队于前线,辅助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

据统计,抗战8年,云南历年征兵共38万余人,加组建60军的4万人,云南将42万子弟送到抗战疆场。此外,尚有一支以滇军为主力的部队——“老三军”。原为讨袁护国军第二军,作为驻粤滇军之一,北伐战争中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属于“终于”系列。抗日爆发后一直征战在北方前线。

滇军在抗战前线,会战冀鲁晋、转战湘鄂赣、参加重大战役20次,战功卓著,表现最著者为血战台儿庄和血战中条山,数万滇军战士血染中华大地,展示了云南健儿的风采。其中有6名滇军将领壮烈殉国:少将旅长陈钟书、少将团长严家训、中将军长唐淮源、少将师长寸性奇、少将副旅长尉迟毓敏、中将军长王甲本。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滇缅血战,抗战动脉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突被日本的运输封锁,开始修筑陆上生命线——滇缅公路。以缅甸的仰光为起点,终点为中国云南昆明,全长1154公里。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和接受军事援助的陆上交通大动脉。1940年夏,日本对英属东南亚殖民地进行军事威胁,驻缅甸英军关闭了滇缅公路。 194010月,驻缅甸有限英军,很难抵抗住日军进攻。中国国民政府急调重兵进入云南,与英国并肩抵御日军的进攻,保证滇缅公路的安全畅通。

滇西缅北抗战,无论战争的历多么曲折,无论战场多么庞大,线索多么繁杂,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滇缅公路进行的。当年我国沿海已被日军封锁,为了切断中国抗战的惟一“输血管”,日军大本营成立了“滇缅公路封锁委员会”,对滇缅公路咽喉怒江惠通桥、澜沧江功果桥和运输汽车队进行了无数次狂轰滥炸。云南军民则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条生命线。 最先是为中国军民运输海外抗战物资的滇缅公路,居然使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日军为了切断滇缅公路,而与英美等国发生军事冲突,于19421月出兵东南亚,侵占缅甸首都仰光,既拉长了战线,又树起了强敌。滇缅公路实际上又成为使日军一步步堕入灭亡陷阱而设置的一块诱饵。其战略意义极为重大。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高歌筑路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高歌筑路介绍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高歌筑路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南侨机工 舍生救国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陈嘉庚将军介绍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远征军596师师长余韶、副师长胡义宾)

展厅的第二、三、四、五部分为“御敌前线”“怒江对峙” “绝地反攻” “逐寇出境”,反映了滇西抗战自1942年1月日本侵犯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首次赴缅作战,到重组的中国远征军于1945年1月全部收复失地,并与中国驻印军盟军于缅北芒友胜利会师。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中方牺牲远征军10多万人、民众20多万人,以高昂的代价换取了最终的胜利。远征军两次参加滇西缅北作战,战斗异常惨烈,但确保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安全,使中国两面受敌的状况不复存在;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美英盟国军政要员的称赞。中国远征军滇西缅北抗战胜利,使云南成为中国最早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的省份,中国军队从此开始了战略反攻,堪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大经典战例。而其中的腾冲战役和松山战役,则开创了抗日战争中全歼日军的战绩。腾冲战役经过43天的激战的后,城内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子,没有一颗树木不被炮火烤焦,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弹孔,可谓“焦土抗战”的一个标本。 

第二部分 御敌前线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193945月,日本帝国主义以“火”计划开始对云南轰炸,昆明和滇西重镇保山遭受空前灾难。1938928对昆明的首次轰炸,日军出动9架“三菱”重型轰炸机,昆明小西门、潘家湾一带顿成火海,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保山损失巨大,全程半毁,死难百姓上万。这个由侵华日军头目坂垣征四郎授意的计划,首要目标是摧毁中国路上补给线,以绝源断血,摧垮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抗日战争随即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滇缅公路成为摧不垮炸不断的中国抗日输血管道,日军深以为恨,始以外交向英国试压,继在1940717日与英国签订《关于封锁滇缅公路协定》,将公路封锁3个月。

19421月,日本从泰缅边境入侵缅甸,夺下仰光。直接占领缅甸路出口,进逼中国大后方和西南门户。云南遂城日军南进战略重要目标。

英军防备不足而又怯战。日军借此长驱直入,占据战场主动。应英国当局请求,同时为保卫中国抗战运输生命线滇西公路,中国军队组成“远征军”入缅,以200师为前锋的中国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英军弃阵逃跑,遂使中国军队陷入被动,被迫后撤。200师师长戴安澜在撤退途中受伤阵亡。“远征军”兵败缅甸。,中国军队不得不炸断惠通桥,并与“飞虎队”共同奋力拼杀,阻敌于怒江以西,由此进入了长达两年余的对峙局面。怒西沦陷,各族人民于中国军队奋勇开展两年阻敌、游击战争,中国军民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雕塑:中国远征军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淤血东瓜 勇夺虎黑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东瓜之战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驼峰航线

 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三攻龙陵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断臂怒江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仁安羌解危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当年出征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当年战场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将军殉国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将军誓言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缅甸野人谷
第三部分  怒江对峙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1941127,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继又乘势攻占泰国,强渡怒江战役 (原名暹罗)、马来(西)亚等国(当时为英、法殖民地),气势嚣张。国际局势已形成两大阵营:以德、意、日为轴心的侵略国;以中、苏、美、英、法等国组成的盟国。1942年初,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后,直逼英属印度,同德、意、日在伊朗会师。英国根据当时的形势,要求中国出兵缅甸,截击日军,以阻止其进攻印度。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四年,沿海城市早均陷落,国际交通只有确保缅甸安全,才能利用仰光海上通航,勾通中、印、缅公路,作为争取外援通道,经过中、美、英首脑会商,达成协议,美国派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任美军驻华部队司令。蒋介石同意出兵缅甸,支援英军。

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1军各师进行反扑。 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28日,第71军展开攻击,予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缅北作战 决胜千里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怒江的地理位置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重现当年的抗战场景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印公路 再造血脉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印公路简介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印公路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美驻印军人物群像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美驻印军八大将领介绍 

第四部分  绝地反攻

基于严峻的战争形势,1943年,中、美、英三国决定尽快在缅甸和滇西发动反攻。 

中国国民政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直接掌握的中国远征军,这支新的远征军,总共16万余人。在印度,中国驻印军扩编为全部美式装备的12万大军。两路大军,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的大反攻,在194310月,从缅北、从滇西,拉开了序幕。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油画:中国远征军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中国远征军》作品内容简介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1942411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强渡怒江战役,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 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5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强渡怒江

此役,远征军一共投入了2万多人,伤亡7763人,4000人牺牲,牺牲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毙敌1250人,敌我伤亡比例是16.2。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强渡怒江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步棋。强渡怒江战役相当成功,中国远征军很快跨过怒江,在怒江西岸开辟战场,向驻守滇西、缅北的日军精锐56师团、53师团展开战略进攻,这是中国军队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上首次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仰攻高黎贡山之战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仰攻高黎贡山之战简介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焦土抗战 收复腾冲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收复腾冲战斗简介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浴血松山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松山战斗简介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三番争夺 龙陵光复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龙陵之战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龙陵之战简介 

    第五部分 逐寇出境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逐寇出境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油画:抗战情景再现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油画:抗战情景再现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油画:抗战情景再现

     第六部分 祈愿和平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我看着看着,遇到了赵姐,就和她一起看,她对展馆不大感兴趣。参观完了一楼,就看不见一个团的人啦,因为只给半个小时,馆的内容很丰富,面积也很大,真是走马观花啊!

一不小心,手机还没带在身边,好在有赵姐,可是二楼好像没人进去,我真想上去看看,就急忙跑上去了,匆匆看了几眼,赵姐就叫我了,匆忙照了几张相就走啦。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展厅的第三部分“老兵不死”,告诉观众:在抗战胜利的凯歌声中,幸存下来的老兵中,有近万名留在了滇西缅北一带。岁月无情、人世沧桑,所剩极少的老兵,终于开始得到了敬重与资助。这使我想起了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几年前所说的话:“对于已经逝去的远征军老兵来说,我们就永远亏欠他们,已经没有弥补的机会了。对于这些还活着的老兵来说,再不赶快为他们做一点事情的话,也将永远错过机会。”戈叔亚还说过一句话:“为老兵做口述史,就是抢救一段历史,就是对老兵最大的爱。”

2013815建成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既是对为国家民族而牺牲的军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国家和社会对抗战老兵的明显认可,又能增进中国人民与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国人民的友谊。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这里还有许多当年的军用品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云南之行——国殇墓园

走出滇西抗战纪念馆,我思接百年,视通万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滇西缅北抗战则是抗日战争中悲壮惨烈的全胜之战,更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外国侵略者驱逐出国门的雪耻之战,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而腾冲是滇缅抗战的主战场之一,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民抗战、焦土抗战的一个标本,在这里建成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承载着铭记历史、缅怀忠烈、珍惜和平,警钟长鸣的神圣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