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教学设计

(2011-03-27 15:27:39)
标签:

教育

第三课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

 

教材分析: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的内容。其教学是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理解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本课书分为两部分: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和预防、预报方法,自救、救助的常识。内容多且集中,众多的方法和常识使学生容易混淆,失去兴趣。所以,我调整教材,把各种灾害和相应的方法、常识结合起来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愿望,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这些学生从没有经历过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所以没有真实感受,更谈不上经验,对如何预防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还了解得很不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自制教学课件。

2、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学生:

依据学生能力分小组收集以下资料:

第一课时:

1、世界上常发生哪些自然灾害?

2、用文字或图片或录象等形式表现地震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3、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的时间、震中、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

4、问问老人地震前有哪些征兆?

5、了解地动仪的发明年代、发明者、怎样使用及其在世界上的意义。

6、阅读语文课本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

1、调查天津地区干旱、洪水、沙尘暴及其他自然灾害情况,并整理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见课后附表)。

2、仔细阅读教材38页《中国江河分布图》,任选一条大河,查一查它曾经发生过的洪涝灾害。

3、调查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4、借助媒体了解国内外人士救助灾民的感人事迹。

5、收集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关预测自然灾害的经验和谚语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查找、交流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和世界上的重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地震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沉着、冷静的态度,学习在地震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震灾害。

1、组织游戏,导入新课。

(1)游戏:看谁坐得稳。

(两个学生坐在已经垫好的对角瘸腿的板凳的对角线上。坐好后教师撤出垫物,使板凳不稳。一分钟后宣布比赛结果。)

(可再请两位同学比赛。)

(2)学生说说做游戏时的感觉。

(3)导语: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有时也会发生类似的震荡,就是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自然灾害(板书:灾害),除了直接引起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沙化液化、喷沙冒水之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灾害。各国人民谈起地震,那真是谈“震”色变。除了地震以外,谁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自然灾害?

(4)导语:自然灾害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在就来了解地震(板书:地震),看看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灾难,当地震降临时(补齐课题)人类采取什么方法应对。

2、了解地震灾害。

(1)学生介绍地震时会出现的情况。

(2)教师展示课件1

(地震时建筑坍塌、铁轨变形、路面开裂、工矿设施毁坏、管道断裂、高压线断开等灾难现场的录象。)

(3)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地震不可抗拒,毁坏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板书:毁坏美好家园)

(4)、师生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共同编写中国百年地震大事记。

(即:课件2:中国百年地震大事记  见课后附表)

(5)比较近百年来地震伤亡人数是我国现在人口(13亿)的几倍?是天津市人口(180万)的几倍?经济损失要是给全校教职工发放工资(本校实际工资数)可发多少年?

通过比较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夺取宝贵生命)

(6)阅读教材37页的小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7)小结: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破坏性很强,人类无法抗拒。它毁坏我们美好的家园,夺取我们宝贵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板书:损失巨大)

(8)引导学生读图《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从西往东数一数我国有多少条地震带?我们的家乡天津位于哪一条地震带?

(9)教师补充:全世界共有两条大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条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都穿越我国境内,所以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

二、学习自救方法。

1、了解前兆及预测方法。

(1)学生交流:地震有哪些前兆?

(2)展示课件3

(地震前兆:内容见《教师用书》本课“资料库”)

学生读,试复述。

(3)导语:这些异常现象都是地震的前兆,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无法抗拒,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认识这种规律,依据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力求摸清大自然的脾气。这是什么?(板书:地动仪)

(4)展示课件4(地动仪)

学生交流地动仪的相关内容。

(5)教师补充介绍一些国家预测地震的方法。(如:运用深部或地下孔点监测,监视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应力的变化,用来预报地震等。)

(板书:监测地下岩石运动和应力变化)

(6)导语:科学家们为了应对地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板书:降到最小)

2、探索自救方法。

(1)展示课件5

(情境1:图:地震时,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学习。图中显示问题:“该怎么办?”)

①依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机穿插教材43页小测试。

测试后思考:

a.这个小测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b.地震时,如果他们惊惶失措、四处奔跑,会出现什么后果?

c.地震时,在公共场所,你该怎样保证自身的安全?

d.如果你不幸被埋在废墟中,该怎么办?

②学生讲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听后说说这个孩子怎么会幸存?(被困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得知有人被困在困境中要想方设法去营救,不能放弃。)

③小结:遇到地震时,如果你在教室等公共场所,一定要沉着冷静,可以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的物品下面,用书包等硬物护住头,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板书:沉着冷静)

④组织学生演习地震时学生在教室里的情景,依据情况现场指导,可反复演习。

(2)展示课件6

(情景2:图:发生地震时,一男孩正在高层的楼房里。图中显示问题:“该怎么办?”     情景 3:图:地震发生时,一女孩正在平房里。图中显示问题:“该怎么办?”

情景 4:图:地震发生时,几个儿童正在马路上玩耍。图中显示问题:“往哪里跑呢?    情景 5:图:地震停了,几个孩子围着危房。 图中显示问题:“我的书包在里面,我想去拿。”)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否定错误行为,指导正确方法。(板书:选择最佳避难场所)

三、巩固反馈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制作一本《灾害自救手册(第一分册)——地震》。

展示课件7

(提纲:1.地震发生时有哪些前兆?

2.地震时,你如果分别在公共场所、高层建筑、室外等地怎样躲避灾害?

3.在躲避地震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4.写一句能够支撑自己的话。)

(2)展示手册,表扬优秀小组。

四、小结。

地震是人类不可阻挡的自然灾害,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勇敢、沉着、冷静地面对危险与困境,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五、作业

1、传阅《灾害自救手册(第一分册)——地震》。

2、预习“教学准备”第二课时中的五个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

                                  

                                  地震

 

                毁坏美好家园  ←   地动仪      监测地下岩石运动和应力变化

                夺走宝贵生命  ←   沉着冷静    选择最佳避难场所

                     ↓                  ↘  

                   损失巨大               降到最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洪水、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学习在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4、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洪水灾害。

1、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课《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板书课题),重点研究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和人们的应对措施。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其他自然灾害。课下同学们做了调查,下面请洪水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组的调查报告。(板书:洪水)

2、洪水组同学汇报关于天津地区洪水情况的资料(多以1963年为主,因为这是本地区最近的一次)。

3、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8

(“63.8”暴雨洪水,给海河流域带来严重的水害。仅据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和天津七个地区统计,共有104个县(市)受灾。淹没农田5360多万亩,估算减产粮食25亿公斤;倒塌房屋1265万间,约有1000万人无家可归;水利工程也遭受严重破坏,5座中型水库失事,330座小型水库垮坝;堤防决口2396处,全长350公里的滏阳河堤防全部漫决,溃不成堤;灌区工程有62%被冲坏;受灾人口约2200万人,特重灾区人口约1200万人,死亡5030人。据铁路部门统计,“63.8”暴雨洪水造成京广、石太、石德、津浦铁路相续中断,毁坏822处,冲毁铁路75公里,冲毁涵桥209座,路基土方流失165万立方米。经济损失约60亿元。)

4、学生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板书:毁坏家园 夺走生命)

5、展示课件9

(《中国江河分布图》)。

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自北向南说说我国有哪些江河,再进行交流,说说哪些河流流域曾发生过洪涝灾害。

6、交流洪水泛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由降水集中多暴雨的季风气候决定的;人为原因:对植被、河流的破坏。)

7、小结: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水患灾害严重的国家,我们只有保护植被、合理发展水利工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洪涝对人民的伤害。

(板书:保护种植植被)

二、学习自救方法。

1、展示情境,领悟自救方法。

(1)展示课件10

(情景1:图: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电视显示“最近将有洪水发生”。图中少年思考“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展示课件11

(图:山洪正向村庄袭来。图中显示问题:“这时该怎样躲避洪水?”)

展示课件12

(图:一小孩落入洪水。图中显示问题:“怎样才能保住性命?”)

(2)依据学生回答,否定错误行为,肯定正确做法,并做相应补充。

(板书:抓住漂浮物)

2、阅读故事,树立生存信念。

学生阅读教材44页的故事,读后思考:是什么使小姑娘得以幸免于难的?

(板书:坚定信念)

3、小结:突如其来的灾害,往往使人难以逃脱,当你被困、等待救援的时候,不仅学会逃生技巧,还要有坚强的信念。

三、了解其他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1、干旱小组、沙尘暴小组、其他自然灾害小组分别交流调查报告,教师相机指导,使学生了解灾害以及国家的预防措施。

(板书:干旱 降低产量 人工降雨  沙尘暴  影响健康  带来不便  减少损失)

2、阅读教材39页的小资料,了解近二十年以来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抗拒。

3、交流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关预测自然灾害的经验和谚语。

四、体会人间真情。

1、学生交流从各种媒体中了解到的国内外人士救助灾民的感人事迹。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参加或接受救助的情况。

(1)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心情怎么样?

(2)你为灾区人民捐过钱或物吗?当时是怎么想的?

(3)想象你们的捐助可能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有哪些变化以及他们的心情感受。

3、结合教材46页的图文资料,说说图意。

4、教师介绍有关红十字会的相关内容。

5、小结:灾难无情人有情。当灾难发生的时候,灾区人民可以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怀与支持,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问候,有人民解放军的积极营救,有普通老百姓的捐助,有国际组织的援助,感受到来自人间的温暖。

五、小结全课:

同学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有其不可抗拒的一面,人类却可以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和预防它们,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虽然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或多或少的灾难,但人与人之间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民的伤痛,共同重建美好的家园。

六、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成《灾害自救手册(第二、三……分册)》,然后小组传阅。

2、预习下一课,调查战争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

 

               洪水    毁坏家园  夺走生命   ←  坚定信念  抓住漂浮物

               干旱    降低产量             ←  人工降雨                 减少损失

               沙尘暴  影响健康  带来不便   ←   保护种植植被

                    ……

 

 

 

附:

家乡-------灾害调查组调查报告

 

组长

 

组员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

 

政府采取的措施

 

我们的思考

 

 

 

中国百年地震大事记

 

时间

地点(震中)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人民币)

1920.12

宁夏海原(8.5级)

23万人

25.11亿

1933.8

四川茂县(7.5级)

2万人

9.4亿

1966.3

河北邢台(7.2级)

4.6万人

10亿

1970.1

云南通县(7.7级)

4.8万人

5.7亿

1975.2

辽宁海城(7.3级)

5.1万人

8亿

1976.7

河北唐山(7.8级)

40.2万人

96亿

1988.11

云南澜沧(7.6级)

3.4万人

25.11亿

1998.7

宁夏海原(4.9级)

4848人

116.8万

合 

 

83.248万人

179.33168亿

 

(此教学设计获国家级一等奖,刊登在《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教案》之中,全国发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