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四库全书》对古典文献的继承保存及破坏

(2009-03-08 18:21:38)
标签:

《四库全书》

文献

统治者

文宗

中国

文化

分类: 论文

【摘要】《四库全书》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丰富的集成之作,对我国古典文献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对于许多不利于统治者的珍贵文献进行了销毁,使得我国古典文献宝库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关键字】四库全书  古典文献  继承  损失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二百多年前创修的《四库全书》(1773)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四库全书》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更加久远的传承下去。但是在统治者编撰《四库全书》之时,为了维护其统治,对许多不利于统治者统治的文献进行了销毁,使得我国的文化资源遭到了破坏。

(一)   《四库全书》简介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卷帙最为浩大的丛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之一。清朝乾隆皇帝耗费十年时间,动用国帑数千万两,编纂成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总字数约十亿。其著录之宏富,卷帙之浩繁,可以说是一部空前的文化经典。

《四库全书》成书后,先后謄缮七部,分藏于文渊(北京)、文源(北京)、文津(承德)、文溯(辽宁)、文汇(扬州)、文宗(镇江)、文澜(杭州)七阁,其中文源、文汇、文宗和文澜四阁藏书毀于战乱,文津阁藏书现保存于北京图书馆,文溯阁藏书保存于辽宁图书馆,文渊阁藏书保存于台湾。

《四库全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算学、地理、建筑、农业、医药、生物等,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井然有序,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欣赏价值,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

(二)   《四库全书》对古典文献的继承所做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献积累丰富的国家。从最初的甲骨文到现在大概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承下来,文献能够保存下来,是与历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传统文献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盛世之时,大多对文献进行集成编纂。而《四库全书》的编纂的在乾隆盛世之时,统治者为彰显其文治,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纂活动。

1总结编纂传统文献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国处于统治地位。儒家经典文献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许多流传下来的其他的传统文献,便造成众多的儒家学者十分渴望对中国的古典文献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汇编。在乾隆时期,国家处于强盛时期,统治者又十分希望彰显自己的文治,便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汇编活动。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编纂《四库全书》的活动。这种活动在明永乐时期编纂的《永乐大典》和清康熙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汇编活动,广泛吸收了众多的文化典籍。

2完善了传统文献体系

清朝统治者对编纂《四库全书》大力支持,不仅对其大规模的拨款进行支持,而且还搜罗天下的人才以方便《四库全书》的编纂。为了使得这部《四库全书》能够更加完善,便广征图书以奠定整理基础。征书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命各省采购图书进呈;二是要求各大藏书家选送相当数量的图书,以官编大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作奖励;三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共辑出三百余种佚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全书收录、存目和撰提要等工作。这样便完善了整个传统文献体系。

3促进了文献在社会的传播

为了完善《四库全书》的文献编纂,便把在征书辑书工作中发现的许多珍本秘籍进行大规模的刊刻,并使之流行社会,方便人们阅读。并且在征集图书初期,由于卷帙浩繁,乾隆皇帝便命编纂一部含有各个文献精华的《四库全书荟要》,并刊刻发行。这样的汇编活动不仅对文献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使得含有文化精华的部分流入到社会,这对中华民族的文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编纂《四库全书》时对部分古典的破坏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彰显盛世文治。虽然为我国古典文献的继承和保存了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对许多不符合统治要求的珍贵古典文献进行了销毁,这无疑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巨大的损失。

在征集编纂活动中,对文献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待藏书家将有反清思想的书籍一拿出来,统治者便立即扯下仁慈的面具,对收有禁书的藏书家严加惩处。其次,在修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馆臣们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各处挖改数量之大,是相当惊人的。最后,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

二十年间,清政府共全毁、部分抽毁、销毁书版、销毁石刻共近3000种,书籍总数在10万部以上。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献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奇葩。虽然它对我国的文献有所破坏,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它对我国文献所起的作用。对于《四库全书》的继承和使用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做到扬之有理,弃之有道。

 

 

[参考文献]

[1] 来新夏. 《四库全书》对传统文献的贡献.[J].光明日报. 2006-5-23

[2]汪汪. 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J].中文工具书. 2006-5-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