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引发的“三场谋杀”案
文/章哲行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经最早提出了“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见解,在《訄书》中他说“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虽然仅仅是源于猜测,但确实非常的有道理,绝非是无稽之谈、无中生有。历史的记录,留给后人的只是片言琐语,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无法获知,我们只能去推敲、猜想和想象。我觉得诸葛亮不仅借刀杀了关羽,继后也将张飞、刘备一并铲除。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关、张三兄弟呢?他又是怎样导演这出戏的呢?
“三顾茅庐”图
关羽死于219年12月,张飞死于221年6月,刘备死于223年6月,关、张、刘三人相继在3年半内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原因;这是诸葛亮处心积虑,蓄意设计把他们一个一个送到鬼门关的的结果。诸葛亮给世人的形象是智慧的化身,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他的很多品格和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却不知同时他也在为自己虚伪地树立良好的形象,背地地他又是一个阴险诡诈,为达自己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未出山之前,诸葛亮就是一个非常有志向抱负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描述道:“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管仲是名相,乐毅是名将,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既要抓政权又要抓军权。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和野心,他没有选择曹操,也没有选择孙权,而是选择了当时并不起眼的刘备,因为他知道在人才济济的曹、孙集团很难发挥他的才能,只有利用刘备才能施展自己。加入刘备集团以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给刘备争夺的地盘越来越大,地位和信誉也越来越高。刘备几乎把所有的军权都交给他去掌管,但政权还是由自己掌握着。此时的诸葛亮,离军政在握只是一步之遥了,于是一个可怕的阴谋在他的心中酝酿:只有除掉,刘、关、张三人,自己就能一手遮天,完全操控整个刘备集团。诸葛亮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并不是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那么和谐,事实上他们之间本来就有过节彼此忌妒,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刘备也是完全地利用诸葛亮帮其打天下,看来诸葛亮与刘、关、张之间都是各怀鬼胎,都有心中的小算盘。于是诸葛亮选择了先谋杀关羽,做为阴谋的第一步。
第一步,设计让关羽镇守荆州,导致关羽最终被杀。赤壁之战之后,让谁镇守荆州显得尤为重要。诸葛亮明知道关羽的性格很孤傲,轻敌大意,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如果用这样的人来守荆州,迟早会出问题的,掌握军事调动权的诸葛亮,正因为如此才想让关羽来镇守,还故意当着刘备和文武百官的面说:“荆州重地,非大将镇守不可,除了关将军,无人可担当此重任。”站在一旁的关羽听到诸葛亮这么夸他得意洋洋地说:“关某,绝不辜负大哥与军师的重托,一定誓死守卫荆州。”诸葛亮顺理成章地把关羽推向了荆州的舞台;关羽自然而然地与荆州结下了生死缘。其实,诸葛亮心里非常的清楚谁是镇守荆州最佳人选,此人不是关羽,也不是张飞,因为张飞的性格更不适合守城,只适合冲锋杀敌,《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说:“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这样的性格,更难守住荆州;那么能守住荆州的只有赵云,陈寿评曰:“……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形容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郝经《续后汉书》曰:“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輙中。”(经远:深谋远虑;壮而不疏:勇猛而不疏忽),《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看来赵云是一个有勇有谋,富有远见卓识的战将,可是诸葛亮却不用他镇守荆州,这一定是别有用心,最终导致关羽襄樊之战失利,败走麦城,死于潘璋刀下,这一切尽在诸葛亮的预计之中。有两个更重要的证据,证明诸葛亮谋杀关羽是有意蓄谋的事情。
一、襄樊战役从219年7月到12月结束,历经半年之久,可是诸葛亮好像根本不知道前线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样,既不增兵救援,又不运粮接济,他是一个作战非常谨慎又精于细节的人,理应关心战事,可却坐都安然,这说明诸葛亮宁愿失去荆州,也要制关羽于死地,荆州失去了可以夺回,关羽死了却不可以复生。
二、难道刘备也不知道前线紧急,关羽危在旦夕?因为襄樊之战起初,关羽还是节节胜利,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诸葛亮只是把这些好消息向刘备报告,接下来的曹、孙联盟之事只字未提,把刘备蒙在鼓里,让刘备占占自喜,从而把关羽孤立起来。(也有学者提出是刘备与诸葛亮联合起来借刀谋杀关羽的)。
诸葛亮,除掉了阻碍其政权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关羽之后,下一个就是轮到张飞了,于是他就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暗地派心腹离间张飞与部下的关系,导致部下临征前杀害张飞,投奔孙权。很多人认为,张飞经常对属下不好,经常打骂部下,引起部下的反感,部下起了杀心,就将张飞杀害。我觉得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张飞虽然脾气火暴,总不至于仅此而送了性命,张飞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敬佩,刘巴刚刚投降时,张飞就到他家中拜访,可刘巴没有和他说一句话,张飞都没有抱怨过,张飞更是英雄重英雄,捉到严颜的时候,严颜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张飞敬重其人,义释严颜收为将领。关于张飞的死,历史上的描述只有廖廖几个字,《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这样描述:“……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看似几个简单的字,里面却大有文章可作。张达、范强是用什么方式杀死张飞的?杀张飞前或后,张达、范强一家老少哪里去了?为什么张达、范强要在临征孙权前杀张飞?张达、范强杀张飞,并不是突然间的事情,必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否则不可能杀掉了张飞,还割下他的首级,并且逃跑到了孙权处;要杀掉一个高级将领,并割下首级,这表明在现场当事人只有他们三人,并且能顺利地逃到孙权处,说明张达、范强两人必定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逃过戒备森严军事关口,在当时除了来使可以在两国(或两个集团)之间通过正当的手续来往外,其它人等没有“政府”或“军部”的批文根本无法过关,张达、范强只是张飞的手下,竟然可以过关,必然有批文,这个批文只有诸葛亮可以办到。张达、范强是有家小的,他们要杀张飞,必定会考虑到家室问题,总不可能为了释愤杀了张飞而不顾家小的性命,他们的家小一定随张达、范强在批文的罩护下逃到了东吴。张飞又偏偏死在临征之前,如果张飞不死,同刘备一起出征,兄弟两个同心协力,有可能夺回荆州,甚至打败东吴,这对诸葛亮是极为不利的,诸葛亮就要张飞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否则将很难用计除掉张飞,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张飞之死在劫难逃,这使得刘备又失一臂膀,刘备的精神受到更大的刺激,越激发征讨孙权夺回荆州的决心,一个人在心灵和精神上受到创伤时再出征作战,必然会导致策略的的失误和疏忽,从而增加战败的概率,如战败,从而使刘备精神崩溃,甚至积郁而亡。这正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所以不管张达、范强用什么方式杀死张飞的(姑且认为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场景一样),诸葛亮是策划的主谋;张达、范强的一家老小随他们逃到东吴,也是诸葛亮下达的批文;要张达、范强在临征前杀了张飞,同样是诸葛亮的主意。当然这些不是诸葛亮亲自去干的,是派他的心腹去做的。但是张达、范强为什么又会听诸葛亮心腹的呢?他的心腹说到三点足以让张达、范强杀掉张飞:
一、谈到张飞脾气暴躁,平时对张达、范强又打又骂,让他们受了一肚子的气,现在是报仇的好时机;
二、这次张飞同刘备出征是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必然是一场恶战,但当前的时局根本不适合发动战争,战败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张飞,还有张达、范强都有战死的可能,不如寻条生路逃往东吴,杀了张飞,带上首级,可作证物;
三、张达、范强本身就对张飞不满,怀恨在心,就算是杀了张飞,但其家小还在,必然会受到牵连,但是杀了张飞后,可提供通关的批文,解决其后顾之忧。
当张达、范强在诸葛亮心腹的离间和承诺下,权衡利弊,杀死了张飞。在杀死关羽后的一年半内,诸葛亮谋杀了张飞,又扫除了一个障碍,现在只剩下刘备未除,一个欲杀刘备的阴谋又在诸葛亮的心中出现了。
诸葛亮的本意是希望刘备在张飞死后立马出征东吴,但是刘备不亏是英雄,没有立马出兵,而是忍住心中的悲痛,去整理自己的思维,整集军马,积蓄国力,伺机待发去征讨东吴。刘备不出兵,有两种可能,一、诸葛亮和众大臣的极力劝阻;二、自己觉得张飞刚死,需要时间去重新调整。为什么诸葛亮的本意是希望刘备出兵却又极力劝阻呢?这是诸葛亮在演戏给刘备和众大臣看,这时候谁都知道出兵是不利的,众大臣必然会劝阻刘备不出兵。如果诸葛亮不极力劝阻,就会显得别有用心;如果是刘备主动不出兵,这就是刘备能忍的高明。但不管是哪种可能,诸葛亮知道刘备不久也会出兵东吴。诸葛亮也正好利用刘备整顿的时机去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地位,一面又把刘备一步一步推到死亡边缘。诸葛亮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谋杀了刘备呢?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三步计划:骄横刘备的态度,麻痹刘备思想,促使刘备御驾亲征东吴,最后悲愤交加,死在白帝城。221年下半年,在诸葛亮的提议下,推举刘备称帝,刘备虽然表面不断推辞,但内心还是非常想做皇帝的,这点早就被诸葛亮看穿,然后顺水推舟了一下把其推向宝座。做了皇帝的刘备,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免不了骄傲起来,思想上会麻痹起来,很多政权都交给诸葛亮,这时候的诸葛亮已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了,只要除掉了刘备,军权、政权就全归自己一人掌管,理想就会实现了。刘备虽然在小的细节上有些放松,但是对于自己的理想——恢复汉室(只是说得好听的,自己想统一三国做“大皇帝”),从来没有忘记,于是222年,刘备兴兵伐吴,兵败,223年四月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托孤于他,六月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诸葛亮如果不想刘备死,完全可以阻止,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和大臣是极力反对刘备出兵之事,我想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极力的反对刘备出兵,刘备是明智的,只要诸葛亮把当前不利出兵的原因分析给刘备听,刘备也不会冒然出兵,或者出兵前刘备有咨询过诸葛亮,诸葛亮给他只是模棱两可的答案,刘备最终选择了出兵,可是事实上诸葛亮明明知道当时的形式不利出兵,也不符合战略宗旨(很早的时候诸葛亮就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诸葛亮代刘备出兵,让刘备留守成都,也可以阻止刘备之死,可是诸葛亮却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诸葛亮本来就希望刘备快点死,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划的,诸葛亮就是谋杀刘备的真正凶手!
在谋杀关羽、张飞、刘备之后,蜀国的天下其实就是诸葛亮的天下,刘禅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诸葛亮这才真正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满足,他想统一三国,让诸葛成为开国皇帝之姓,可惜他的六出祁山都以失败而告终,要不然诸葛亮也会象司马懿家族一样,建立自己的王朝,可是历史没有假设,没有重演。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的大驾光临,请相互添加“关注”,以便我随时到访贵博客、相互学习和交流
】
==============================================================================================
备注: 有意在国外的杂志和出版社发表自己作品的作家和专家请注意
本博主(章哲行)致力于帮助中国文学作家,各行各业专家翻译其中文作品并向国外知名的杂志、期刊、出版社进行推广,为真正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同时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学及文化而不懈努力!章哲行足迹遍及欧美几乎所有国家,曾在日本学习小提琴;并在国外诸多杂志、期刊都有发表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家,各行业专家的作品能走向世界!如需要帮助,请进入如下我的新浪博客主页与我联系。章哲行新浪博客主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