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想长大是种病——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2016-06-04 08:49:43)
标签:

杂谈

“我不想 我不想 不想长大······”相信每一个90后都唱过听过这首歌。

“宝宝不开心”“吓死宝宝了”“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这是2015年风靡网络的宝宝体。

然而这些很有可能不是可爱,不是自在,而是“彼得潘综合征”

 

https://mmbiz.qlogo.cn/mmbiz/S3eNibHQFFxHs9d4XfHNA7n36XqLAyrzZjWoabo8fibbDVbltDia0Bxlxt1qia74WJu9dexfx7s1z9gmaJV3wXkxDg/0?wx_fmt=jpeg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种方式——“装嫩”。这种“装嫩”是指做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及时调整任其发展,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拒绝承认长大,沉溺于自己的幻想的世界的极端形式,这种形式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彼特潘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


【什么是彼特潘综合征?】

https://mmbiz.qlogo.cn/mmbiz/S3eNibHQFFxHs9d4XfHNA7n36XqLAyrzZTibCCce5OmBMVZU2SOZQQFQd0npqHgOzWdHWfMPsj7ybAOCia0s4f2AA/0?wx_fmt=gif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因此,在心理学家把行为幼稚,拒绝长大,想要永远扮演孩子角色而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人群称之为“彼得潘综合征”。如果说其他人在社交上会选择与自己大致相符的成年人,他们更愿意与玩具模型交流,怀念着幼时的生活和时光,无法自拔。他们即使是个成年人,但是还是像个小孩子一样,心理学家称之为“像小孩的成人”。


【彼得潘综合征人群的特点】

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同龄人明显不同,与自我实际年龄不相称,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

【性格上】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生活上】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啃老

【工作上】受不了一丁点的挫折和困难,逃避问题,频繁更换工作,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情感上】迟迟不愿意结婚或者不愿意拥有固定伴侣,认为自己还是个小孩子,不愿意成为父母,不敢承担责任

【社交上】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照顾别人、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理所当然,以自我为中心,自私。

https://mmbiz.qlogo.cn/mmbiz/S3eNibHQFFxHs9d4XfHNA7n36XqLAyrzZxAib7a8ic1eh70xQiakxMX7kQ5YdSibdBPQ7pF3NlCog6IqIJ08oMia9ibHw/0?wx_fmt=jpeg



【彼得潘综合征的危害】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他们大部分一生碌碌无为,容易沉湎于酒精、药物中无法自拔。他们的这些情绪化的行为给家庭、生活、工作都带来不良影响,极有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彼得潘综合征的病因】

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S3eNibHQFFxHs9d4XfHNA7n36XqLAyrzZIKymDdXnW2X0dHOwT0Qka6QyriafbHxmm9bmpKYWmV4gQOnJ7ZPMeXg/0?wx_fmt=jpeg


现在很多孩子,韭菜和葱分不清,不会做家务活,不知道烧开水什么时候算好了,遇到问题手足无措,哇哇大哭···这些情况并不是孩子才有,这是很多成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幼稚病”表现。他们保留了很多孩子的特点,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为零。

郑州康馨心理咨询中心的康老师分析,“彼得潘综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90后、00后的小公主、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下,多位家长围着一位孩子转的情况并不少见,上学时,家长说“你把学习做好就行了”,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的家庭作业都“承包了”部分。这些孩子长大后,生活技能没有学会,心理不够成熟,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难以应对社会的压力和竞争,逃避问题,躲避责任,难以忍受挫折和失败,无时无刻怀念小时候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

【彼得潘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

心理学家认为,“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人生观,药物治疗很难对其有治愈效果,亲人和朋友的“说教”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它的干预和治疗必须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由心理医生帮助其进行长期的干预和治疗,帮助其认清现实,面对问题,承担责任,适应社会生活。


 

https://mmbiz.qlogo.cn/mmbiz/S3eNibHQFFxHs9d4XfHNA7n36XqLAyrzZL6RjGc74nCcic44q1JYr4EAIib9LricYzJZClJmiaX9QroavhxhibmE6V6A/0?wx_fmt=jpeg


【那么到底要如何避免彼得潘综合征呢?】

一:预防,从娃娃抓起。

对于家长来说,适当的对孩子“坏”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有一些小问题的时候,比如书籍撕破了,请孩子学着修补,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对书籍的爱惜;当家长做饭的时候,邀请孩子一起洗菜;孩子赖床不去上学或者迟到的时候,不要想尽办法和老师说好话,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认错;当孩子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每天的衣服搭配,周末的时间安排等等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多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交流活动,例如旧书义卖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

二:告诉他、提醒他、不要纵容他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一般为青年人,也有一部分是40岁以上的人群。当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时候,配偶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那么此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埋怨,也不要不承认或者躲避,更不能纵容他们,而是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带他们去找心理医生做专业的治疗。

不想长大是种病——小心彼得潘综合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