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2015-09-16 15:54:20)
标签:

情感

分类: 儒家经典

“幼学琼林”微信群讲义整理幼学琼林第三课

原文: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主讲:闲云老叟

整理:吉祥

图片选用:清华美院ggf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在这里是专一的意思。《广韵》中说:“熟也,细也,专一也。”《尚书·大禹谟》中说:“惟精惟一。”因为专一才能具有灵、真气的特点。《易·系辞》中说:“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左传·昭七年》中子产曰:“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阳气专一成为日,阴气专一成为月。

日月均为气之所化,只是气之两端的具象而已。

    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混混沌沌,无形无象,所以叫做太昭。道最初的状态是清虚空廓,清虚空廓演化出宇宙,宇宙产生出元气。这种元气是有一定的边涯和形态的,其中清明部分飘逸扩散形成天,浊混部分凝结聚集形成地。清明部分的气汇合容易,浊混部分的气凝聚困难。所以天先形成而地后定形。天和地的精气融合起来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精华融合集中产生春秋冬夏四季,四季各自的精气分散产生万物。阳气中的热气积聚便产生了火,而火气的精华部分形成太阳;阴气中的寒气积聚便产生了水,而水气的精华部分形成月亮。太阳、月亮溢出之气的精华散逸为星辰。

此为传统文化中的日月。何谓五星?

金、木、水、火、土五星。

在古人的眼中,五星对应五行、五帝、四季。大家知道是怎么对应的吗?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木星也叫岁星。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徽,其日丙丁。火星也叫荧惑。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土星也叫镇星。

   西方,金也,其帝少吴,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金星也叫太白。

    金星也叫太白,看到太白,我们应该想到最为熟知的两个人,一个是李白,字太白,一个是神仙中的太白金星。

李白,白对应金,太白就是金星。名字相应。应西方金星。所以有人传说,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但是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无法考证。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水星叫辰星。

我们要了解的,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就可以了。

日、月、水、金、火、木、土。(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七政是真实存在于宇宙的星体。

这七种星体合到一起叫七政。古人再加入了四颗星:紫气、月孛、罗睺、计都,形成了一门占星术。即七政四余学。七政四余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观察七政四余等星曜,所居十二宫的庙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数,以测知人生之吉凶。

另外还有28宿,也是古代天文学部分。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以应青龙之象。

北方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以应玄武之象。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以应白虎之象。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以应朱雀之象。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此句中的人,不要理解为人类,而是人类也包含在内的天地交媾所生成的所有。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等等。三才之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它的理论遍及各个领域,处处可见其足迹,只是以暗隐的方式出现,不易令人发现而已。

那么是三才之学呢?

先看三。,上一横为天,中间一横为人,下一横为地。 ,本意是草木初生的一样。

草木之初也,说文解字如此说。

草木初生的样子,如果只看草木的部分,就好像是一个竖

三才合到一起,即为王。所以三才之学为王学,即王道。

天人地与天地人的区别。天地交媾而生人,这是生成问题。有时间的性质。天地人形成之后,以天、人、地的方式排列。天地人即为构成问题。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是在讲两个问题,即生成与构成。

我们随便举例子,比如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这么在讲构成问题。

父母在上,己在下。

比如,吕氏春秋: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这句就是在讲生成

比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在讲生成。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在讲构成。如果用两个字来说生成和构成, 也可以模糊的表达其含义,即:时与位。时阐述生成,位阐述构成。

易之道,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之道,道之大全也。道之大全,天得之而天,地得之而地,人得之而人。

马王堆西汉帛书《黄帝四经》说:“天执一以明三,天明三以定二,审三名以为万事。”

程大昌(公元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学者。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进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大学正。三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十卷《易原》为其所撰。

《易原》说:“立一以为始,立二以为承,而立三以致极。继其下者,遽为万物,财其为一、二、三、万也。”

《史记•天官书》曰:“为天数者,必通三五。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此处之三,即言三才,五为五行或是五星。

从太极到阴阳,从阴阳到三才,从三才到万事,是易学独有的思维。三才原初是侧重于阳、阴阳和合、阴的生成、运行从而形成万物序列,作为一种思维,则以三分序列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把握人、事、物。

具体到生活之中,比如在具体的交往中,也可以依据三才分为三个阶段:觉察相识、亲密互惠、稳固相容。在比如,《论语•公冶长》 中有一句话: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                                                 

     很多情况下,我们理解为思考很多次,再去做。

     文中说提到的季文子行事以谨小慎微著名,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621),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也认为其做法有一些过,便说再思就可以了。以阴阳来论,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如果在阴阳的圈子里过分思考,则会变得过分谨慎、过分小器,进而缩手缩脚。

     其实三思未必不好,关键是角度的选择。三思可从广思、深思、反思入手,三思可从思危、思退、思变入手,三思可从天时、地利、人和入手,

三思可从事情计划、实施、结局入手,三思可从独立、绝对、包容与完整入手,三思可从统一、对立、统一与对立的结合入手,三思可从古人、今人、后人入手,三思可从他人、自己、事情入手……当然三思的时候,不可以选择过多角度,“再,斯可矣。”做事的时候,只要能从人、物两个方面思考就行了,否则就容易缩手缩脚了,而不敢行动了。比如舍这个行为,在舍的过程中只要从人、物角度来思考就可以了。

我个人揣摩,孔子说的再,大概是两个角度,而是,想一下,再想一下的意思。以上即为三才思维之运用。

下面给大家提问时间。

大家如果有疑问或是补充,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星,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和六壬中的十二神有什么联系呢?

五星,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和六壬中的十二神有什么联系呢。没有什么具体的联系。我个人揣摩,孔子说的再,大概是两个角度,而不是,想一下,再想一下的意思。

大家如果没有问题,我提一个问题。

大家讨论,工作如果给我们代表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那是我们暂时适应不了这种工作强度或节奏,是能力还达不到岗位要求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全国性质的考试,是心理学考试。我只看了一遍书,就去考试了。我运用了三才的思维去答题。结果考得还行。

其实,三才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是否能运用的了,这就是关键的地方。

比如,工作出现问题了,我们要运用三才来出理顺问题的所在。

从人的角度来看,即领导,我、下属。

究竟是谁与谁之间出现了问题。

是领导与我,我与我,我与下属,还是领导与下属。这是三变四,还有三变六,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我,领导与下属,我与下属,我与我,下属与下属。这是三变六,找到问题所在,才能解决问题。

有症才能有解,怎么解?还是三才的问题。比如我与领导出现了问题。思维,思维与工作内容,工作内容。是这三个问题中哪一个?传统文化中有个观点,就是追问,即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到最为根本的问题了,就ok

西方心理学的通常认为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大部分都是幼年的问题。比如,一个人离婚了,大部分是幼年的时候,父母的感情不好,或是离婚了。用一个词,就是复印。复制粘贴了。它只是考虑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西方心理学,只是考虑了人和地的关系。我们只是把童年的记忆逐渐放大在我们的成人生活里,付诸实践。这就是西方心理学的观点,其实有些道理的。只是不够全面。有缺解释不了主体

当我们试图以一门有缺的学问来解释一个不缺的主体的时候,会觉得无力,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更多表现主体。

有人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并非没有道理。如果以三才之学中的“有”来与观照社会心理学,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地方。从三才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所要接触的层面,无非就是社会、个人和家庭。

  社会

  个人主体

  家庭

这三者彼此联系且相互影响,简单理解,社会与家庭造就了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当一个人的从出生的时候开始,也会对社会和家庭有作用。二者是河图中的生和成的关系。天地生人,人成以社会和家庭,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生反过程。

只是西方的社会学更多的侧重了人的外在,比如首应现象,以致于导致了更多很多年轻人在面试之前要做很多外在的功课,比如美容手术,这就是侧重外在的危害。

    西方社会心理学之缺

“社会心理学”定义之缺。

通行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如下: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对象之错:这个定义把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定义在二者之上,社会与个体。这是比较典型的阴阳观,是二分法。在三才之学中,二是侧重于构成,而三侧重于生成。通行社会心理学之定义所显是为生成,当用三。它忽略了家庭这个元素。应为社会、家庭与个体相合作用。

概念描述之模糊:发生发展与变化,其实二者并无过多的并列。发生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变化是侧重于心理发展成形之后的一种形态。可是,心理成熟的概念定义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除非把心理等同于树上的苹果,而心理恰恰不是一种可以看得着、摸得到的物质。所以以发生、发展与变化来描摹心理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对心理不清楚的表现。而发生、发展恰恰是变化的一种表现。如果非要用这三个内涵或是外延有冲突的词,倒是用变化自己倒是合理。这是我以前在博客里写过的两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今天的课,就到这了,谢谢大家,我去忙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