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1.1学习心得
(2020-06-20 15:34:33)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修身 |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是“时”,是指每一个当下,而不是有时,更不是我喜欢时,或我开心时,或对我有利时,或在我春风得意时,或在我失魂落魄时。《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二是“习”,是指念头与言行等,不仅仅是行动,更不仅仅是肉眼看得见的行动,以及众目睽睽之下的行动。《中庸》说:“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犹如《水知道答案》里面详述的,动的念头都是一股能量。而念头又是看不见的,听不见的,瞬息万变的,接二连三的,所以,要“习”好不容易,所以,《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尚不敢求没有杂念,当下求能觉知念头,不被念头带着迷失在梦幻世界。因为“习”如斯,反过来验证“时”是在每一个当下。三是“悦”,与“乐”或许不同的是,“悦”是内在的原因引发的由内而外的喜悦,甚至是通透光明的喜悦,自然流淌的喜悦,而“乐”是外在因素带来的快乐的情绪。如果能够“学而时习之”,自然能“不亦悦乎”。想想自己,在课堂里,经常听着听着就昏昏入睡,甚至边掐着自己的手就在不知不觉中昏睡,那种懊恼的心情,与“悦”是完全相反的状态。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是“朋”,王老师说:“同师者为朋,同道者为友”,确实,今天的“朋友”的概念已经泛化了,所以,我们难以体会这句话的内涵。幸亏参加蓝态的师资班,可以让我的生命对此能有更深的体会。师资班的同学,或许日常没有经常互动,但是,一旦联系或者见面,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当然,这句话中的“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比我们师资班王老师与我们大部分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许深入得多。古代的入室弟子,与老师往往是近距离熏陶的,甚至一起吃住的,随时“待命”的,最重要的是老师在弟子心中的份量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师道尊严”的现状,我们难以深切体会古代“师者”在“弟子”心中的影响。《学记》说:“三王四代唯其师。”反观自己,对于教过自己的老师,尊重也是做得远远不够的。比如,在自己的故乡长锦村,我上小学时的代课老师,其中一位,我目前尚未有他的微信,心中对于他的敬意是不够的。所以,《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还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或许,我要不断叩问自己,我自己为“师道尊严”的回归做了什么呢,做得如何呢,如何做得更好呢?二是“远”,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远”的定义会有不同,这里,或许更是强调一种“远”的感觉。因为“远”,所以,更加珍惜。而反观我自己,或许经常“常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因为“远”,所以,更加恭敬。古人说:“一切修行,皆从恭敬心中得。”反观我自己,是否对生命充满恭敬,是否对于事业充满恭敬?真的很惭愧,没有。比如,今天中午,我为女儿制作豆浆,就没有设定好时间,导致开始午餐的时候,豆浆还没有煮好。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一次,但是,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质的原因,就是我没有充分恭敬女儿这个生命,我没有充分恭敬我负责的事情,我没有充分恭敬我自己的生命;因为“远”,双方的差异性可能比较大,同时,因为“同师”,又具备一定的基础与共识,所以,彼此自然容易相谈甚欢,收获良多。所以,此中的“乐”,今日难求。为什么?一是明师难求,幸运的是,在蓝态,我们有幸得到明师王老师的“倾囊相授”;二是修行难行。古话说:“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修行不是靠蓝态课程来完成的,修行在每天的生活中,在生命的分分秒秒中。我的基础,我的环境,包括我的朋友,还有我的愿力,如此等等,无一不在影响修行的状态。《论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今天的社会环境,获得“点赞”容易,获得“拍砖”难,当然,至于高品质的“点赞”与“拍砖”,那是都不容易。《论语》说:“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在现实中,我觉得不容易把握,于是,不求为自己私人的利益,只求“无愧于心”,带着诚意,砥砺前行,虽然一路风雨,但也内心坦荡、活得痛快。作为养正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的合作伙伴与经营团队中,有这么多人参加过蓝态课程,甚至参加蓝态师资班,进而有效推动了养正团队的磨合与凝聚,有效促进了养正的健康成长与稳健发展!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世界,到底怎样,每个人的诠释都不同。借用一句名言,就是“没有真实的世界,只有自己的感官塑造的世界。”所以,关键是看自己,别人如何,别人如何看我,不是我能控制的,做好自己,结果自在随缘。别人的不同的反应,特别是让我难受的反应,让我吃惊的反应,本身也是磨练我们的因缘。古话说:“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如果遇见知己,好好珍惜,不管别人如何,犹如太阳,只管发光发热,不管乌云下雨,不管大海陆地,不管城市农村,不管别人的喜好厌恶。在此,不由想到王老师教导的“关心TA,多关心TA,还是要多关心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