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

学习古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
——重读《龙文鞭影》笔记(下)
(二)敬业——“禹承虞舜”“司马山川”
书中的“禹承虞舜,说相殷高“偶句讲的两个故事中,”禹承虞舜‘’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国历史中的“夏”朝,约在公元前21—前16世纪,“禹”是夏朝的第一代国王,历史上被称为“夏禹”或“大禹”。上古时,华夏大地洪水汜滥,禹的父亲鲧奉虞舜之命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没有能把水治好,后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他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用“疏”的方法治理洪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竞竞业业,餐风宿露,“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了洪水,造福于民,于是虞舜把位让给了禹,开始了“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的中国古代历史。夏禹“三过其门而不入”以及总结父亲治水经验的这种“敬业”精神,成了炎黄子孙们的学习榜样。现在,我国各地还有许多大禹治水的遗迹,如安徽怀远县境内的禹墟和禹王宫,浙江绍兴的禹庙和禹陵,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等。
书上“元龙湖海,司马山川”偶句中的“司马山川”,是讲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敬业精神。司马迁,字子长,汉太史司马谈之子,他所以能够创作出《史记》这样的历史名著,是因为他的足迹遍及全国的山川江河:他南游江淮,北临齐鲁;他到过会稽,探访过禹穴;他登上九凝山,泛舟于沅江和湘江;他在山东讲过学,在邹峄山学过礼,考察过楚、梁等国的古迹。由于他认真考察过各地的山川形势、名胜古迹,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才使他获得如此的成就。司马迁这种刻苦、务实的敬业精神,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http://s11/mw690/001uh1gazy73ybJEINYfa&690
(三)诚信——“鸡黍张范”、“季札挂剑”
“鸡黍张范,胶漆陈雷”偶句中的“鸡黍张范”是讲范式的诚信故事。东汉时汝南(今河南平舆北)人张劭和山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范式,在青少年时代是同游太学的诸生,太学毕业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的某日到张劭家拜访。快到约定之日时,张劭请母亲准备鸡黍招待范式。张劭母亲说:“时间过了两年,两地相距千里,你约的朋友这天不一定会来吧?”张劭说:“范式是守信用的朋友,到时一定会来的。”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如期来到。范式这个诚信故事,我在童年时就在小学国文课本中读到过,范式的这种诚信精神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季札挂剑,吕虔赠刀”偶句中的季札,就是春秋时吴国“三让天下”的季札,史称“延陵季子”,我故乡丹阳有座延陵季子庙就是纪念他的祠庙。有一年,季札出使鲁国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佩带的一把剑,季札也准备把这把剑赠送给他,但因要出使鲁国,不便把剑立即赠给他,决定从鲁国回来时相赠。等季札从鲁国返回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可季札仍把自己的佩剑留下,挂有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季札的随从十分不解地问道:“你这是送给谁呀?”季札解释说:“我心里已经答应把剑赠给他,怎么可以因为他人死了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呢!”古人云:“君子一诺千金,”季札挂剑,展示了“人无信不立”的基本道德规范。
http://s7/mw690/001uh1gazy73ybLY98Of6&690
(四)友善——“巨伯高谊”、“脂习临丧”
“巨伯高谊
“昙迁营葬,脂习临丧”偶句中的“脂习”,字元升,三国时人,与“孔融让梨”故事中的孔融(字文举)十分友善,孔融因常常指责曹操而被曹操借故诛杀。当时,与孔融生前友好的文武百官,都因惧怕曹操,没有一人敢去为孔融收尸送丧,唯独脂习敢于抱着孔融的遗体痛哭,悲痛万分地表示:“文举啊!你现在舍我而去,我还有何人可以相互交谈啊!”脂习这种对朋友的“人间真情”,后来连曹操也称赞他说:“元升呵!你当时真是慷慨激昂得很呵!”脂习的慷慨激昂,正是他对孔融真情友善的内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