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猎人为何羞见股东?
现年54岁的东方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宏伟在国内业界享有“资本猎人”的称号,1978年,张宏伟以建筑工程施工起家,1988年,组建东方企业集团。曾被《华尔街日报》头版誉为:“中国民营经济20年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中国民营投资业的老大。”
他的投资口诀是“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被很多国内同行奉为圣经。
然而最近这位十几年来一直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资本猎人”,却遇到了一些麻烦。有报道称,在股改承诺落实的问题上,东方集团以及张宏伟的做法一直被中小股东抗议。而东方集团的股价也在2007年8月,东方集团为筹划银海金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停牌一月有余后,从历史最高点40元左右一路狂泻至目前的8元左右。

此次东方集团召开股东大会选址在哈尔滨市,但并没有开通网络投票系统,从而也引发了东方集团的中小投资者的联合维权。虽然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哪个文件规定必须开通网络投票系统,而且这个开通起来也很麻烦”,但是底气不足却也是显而易见,最后据称现场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仅仅20多人。而据一些媒体报道,东方集团董秘金波在上海更是和维权的投资者们更是大玩猫和老鼠的捉迷藏游戏。
对比一下美国投资界的老大,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股东年会的盛况,今年奥马哈体育场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三万一千名伯克希尔股东听巴菲特和芒格讲他们的投资原则和做人哲学。他们是去觐见“股神”巴菲特和他的长期搭档查理•芒格。还可以引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受邀参加一场资本家大型音乐会。
一边是资本音乐会,一边是躲躲藏藏,如此鲜明的比照,那么是什么让曾被誉为中国民营投资界的老大如此羞见股东呢?我们不妨一探其中究竟。
资本“猎人”
有人说,假定有两类企业家,一种是“守望麦田”的“农民”,一种是四处搜寻猎物的“猎人”,张宏伟(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无疑是后者。
张宏伟的创业史是1978年10月从手推车开始的,东方集团的前身是资产为零的建筑施工。90年代中期运作锦州港项目成功使张宏伟初尝资本运作的甜头。然而当他去华尔街,亲眼目睹一家上市公司9天将8000万变成10个亿,他和身边的美国分公司老总蹲在地上默默地抽了两个小时的烟,谁也没吭声,此事深深刺激了他。
当时已初具多元化特征的东方集团,在1994年底作出重大战略选择。董事局第一次明确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思路,具体经营方针为:“资产经营与资本运作均衡发展”。
东方集团最初起步于房地产,但是面临着产业庞杂、主业不明的弱势,如果说万科的王石面对当时同样的困境,选择的是专精于房地产,剥离其它资产,把房地产做强做透,那么张宏伟的选择,不是抱着把某个产业做深做透的目的,而是看这个产业的未来升值和变现能力、有无国际合作可能性。李嘉诚旗下电讯企业orange连续15年亏损,但李嘉诚最后出售其部分股权就净赚1100多亿港元的故事,更被张宏伟引为榜样。
太多的人走通过经营资产获取利润的传统经营之路,张宏伟的目标却是类似“李嘉诚帝国”的“东方”投资王国。
资本运营获利颇丰
东方集团上市后,张宏伟开始逐渐淡化实业经营,同时加快了资本运营的步伐。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东方系公司先后控股或参股了锦州港、新华人寿保险、民生银行、民族证券以及海通证券等企业,构筑了以“金融保险业、港口业、建材流通业”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到2007年,东方集团已成为国内少见的民营大型投资型企业集团。
从下图也可以看出,东方集团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投资收益。

(2003-08年东方集团利润图)
然而也应该看到东方集团的资本运营的成功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占有了一部分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未来这种模式很难持续的复制,而且东方集团背后缺乏良好的治理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和资本文化,缺乏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建立富有效率的平衡机制,未来这种资本运作的生存空间仍然很不确定。如所持的民生银行股权,在2007年牛市中,未能在高位减持,就受到了不少中小股东的诟病,虽然公司以长期投资为理由,但仍免不了猜疑,这只是张宏伟为了能成为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的一个借口,当然损伤的却是东方集团全体股东们的利益。
实业经营持续惨淡
全文阅读登录www.51value.com。
(新东风无忧价值网陈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