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输液大国点滴提成医德吊瓶森林 |
分类: 社会杂谈人生随笔 |
时下,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感冒和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患病就输液,已经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医疗怪相,有人形象地把较为集中的输液区称作是“吊瓶森林”。据媒体报道,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输液大国”。(《光明网》14年12月23日)
人会生病的,生病需要医治,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问题。对于医治,世界卫生组织就有“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这样一个用药原则,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吊瓶森林”的输液大国?
一是人们迷信“输液好得快”。在周围,大家不难听到哪个人有了点感冒发烧,往往就能听到有人劝说“快到医院输输液就好了”。“输液好得快”,很多患者及其陪同家属都这么认为,医学专家将其归于一种“迷信”。专家介绍,过去因技术限制,口服药见效较慢,而且每天要服好几次,不方便,而现在的口服药完全可以达到静脉注射的相同效果,且不少一天只要吃一粒即可。吃药和输液疗效差不多,安全系数却不同。输液毕竟是外界物质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可能发生各种输液反应,而且在输液过程、药物保存及配制环节中也有可能发生意外。事实上大多数感冒发烧都可不药而愈,国外很多医生的医嘱就是“多休息、多喝水”,连药也不开,更别说输液了。但在国内,如果医生这样处理,往往会被认为是“怠慢”病人。一些急诊医生无奈地说,不少病人不顾是否需要,直接要求“挂盐水”,否则甚至会拍桌子。
二是医院的利益驱动。有一位医学专家坦言,在某些医疗机构内,对病人不管是否需要都是“三素一汤”,即“抗菌素、激素、维生素加生理盐水”,说穿了就是回扣或者加成高。虽然近几年一些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但还是多在40%左右,而国际上的平均数据是20%。“在药品收入还是医院主要收入的前提下,让医生主动拒绝病人的输液要求,放弃更高的收益,显然不现实。” 记得央视《新闻1+1》2011年1月6日播出节目《输液,为何泛滥成灾?》节目中,深刻揭露了其中猫腻: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吃药的10倍价格,那个二三十解决了,这个要二三百,这里有利可图。基于药品的回扣、部分医生和医院的利益驱动,医生在既能满足病人要求的情况下,而又能增加自己的收入,还又能显示高度负责的精神,一箭双雕,一是双鸟,何乐而不为之?
三是医疗科普宣传不到位。有病看医生,这是人们数千年来形成的基本观点。至于怎么看,怎么医,知道的甚少。作为医治常规,就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小针的不输液。因为输液有很大的风险,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输液还容易引起感染、静脉炎、电解质紊乱、栓塞等问题和病症,输液产生的危害应该是一个医疗常识,应该让人们知晓了解。今年8月份,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列出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后,这份“不输液清单”在网上流传非常广,使更多的人对输液说不。通过宣传和医疗机关的强制规定相结合,真正让百姓知道,让医生遵守职业道德,让医院规范就医,确保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