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14-11-14 07:06:56)
标签:

育儿

教育

家教

正能量

孩子成长

分类: 家庭教育讲究科学

 

http://pic.chinasspp.com/News/pic/2013710141522446.jpg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吸收正能量,以此鼓劲、加油、教育和引导,助推孩子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人成才,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体现人生价值的高尚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给孩子输入的是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而不是削弱其斗志的负能量。

一是身教为先,树立榜样。最好的楷模莫过于以身作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用在教育上的意思是,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你如果想孩子什么样,你自己先要做到什么样;不让孩子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我们希望孩子少玩游戏,那么家长就一定不能沉迷网络。我们都希望孩子好好用功学习,那么家长就要热爱学习,构建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有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看到的是家长看书看报或者用心钻研的好状态。一旦家长处处以身作则,树立楷模,孩子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一定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热爱学习、不被电子鸦片腐蚀的好孩子。

二是自立培养,不能溺爱。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聪慧、勤勉、坚强,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千万不能溺爱,溺爱是最大的杀手。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但要把握一个“度”。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一律应允,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也当成优点来爱,这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这些父母对孩子娇宠有加,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事事不让孩子动手,这样看似疼爱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溺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陷阱,是造成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不关心别人、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任性蛮横、依赖心理严重、胆怯退缩等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帮助孩子纠正这样的状况,则会后患无穷。

三是扬善纠错,科学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做得好的,家长要及时鼓励勉励褒扬,让孩子发扬光大;对于孩子的错误与不足,家长要善于纠正,及时指导,切不可认为孩子还小,错误属于正常现象,树大自直,父母如果今天为孩子的行为推卸责任,那么总有一天,会让孩子以沉重的代价为自己的行为埋单。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的过错找理由,而要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道歉,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按真善美的要求做,尽努力脱离低俗和假恶丑。

四是有平常心,不硬性要求。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绩一直班里的佼佼者,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的孩子由于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成绩并不理想,有的孩子守纪不好等等,这样对孩子硬性要求非要考北大、清华显然不客观,不实际。这就要求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对自己好,对孩子更好。平常心有哪些内涵呢?诚信做人,认真做事,不骄不躁,既不自视甚高,也不妄自菲薄;明智从容,既要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其实,父母努力追求心智的成熟,即是修得一颗平常心。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家长的个人修养比较高,对自己、对人性、对世事都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父母教育孩子的压力,说到底还是这个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压力。如果父母没有平常心,患得患失,孩子将直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这种不稳定、不甘落后的心态,内心对竞争会特别在意,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可,看重外部评价而忽视自己内在的需求和感受。所以,父母拥有平常心是孩子的福分,孩子能根据内心找到自己信服的价值观,指导自己一生做人和做事。

五是言语激励,故事引导。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说话也好,夫妻之间谈心也好,来了亲朋讨论也好,都要时时注意孩子在一旁正在接受和听取。因而,家长一定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让孩子从父母那里时刻获得的是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给孩子讲故事,要明确观点,积极引导,讲道德的重要性,讲诚信的必要性,讲责任的关键性,讲正义的导向性等,让孩子接受的是阳光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家长一定不要为一点点小事和私利在孩子面前大谈特谈,长此以往会把孩子引入斤斤计较的误区。家长要善于宽容、善于理解人、善于了解人,善于一分为二辨证看问题,让孩子从中学到换位思考,学到哲学哲理,学到大行,学到大理,走好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