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乞丐时评教育 |
分类: 社会杂谈人生随笔 |
假乞丐换衣服
昨天,有媒体记者就在山西太原曝光了这么一位造假的乞讨者。这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身旁躺着一位老人,据说是他患病的母亲。在得到不少路人的施舍后,小伙子将装满钱的盒子放进背包,准备离开,他那声称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这个时候竟然不需要任何的照顾,行动自如。而面对记者的询问,小伙子无力狡辩,恼羞成怒地甩出一句,要都像你这样,不乱套了吗?(“新华网”14年7月28日报道)
其实,仔细查找,近年来关于“假乞丐”的报道着实不少,令人震惊和气愤:
姚姓乞丐平时在地铁里乞讨时,“用手代替腿,撑着向前走”,可是面对执法人员时,却可以爬起来“健步如飞”。显然,他是靠伪装残疾来博取人们的同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乞丐。 更让人觉得反差巨大的是,这名乞丐收入颇丰,每天乞讨收入不低于500元,高的时候甚至上千元,家里比较富裕,在南京有两套房。(《长沙晚报》14年4月21日报道)
长春假乞丐装病躺街骗钱被识破,称躺也不犯法。(“中国吉林网”14年4月17日报道)
郑州街头"假乞丐"日入近千元,脏脸破衣都是伪装。(《郑州晚报》13年11月26日报道)
近日有一段视频被传到网上,视频内容是假乞丐撞瘸子在路边聊天,一名路人似乎知道他们是假瘸子,路人的大狗扑向乞丐,乞丐见状飞奔逃跑,引得围观者一阵哄笑……(“天津北方网”13年8月9日讯)
公安机关劝返流浪乞讨人员时发现,186名乞丐中125人是假的。(《甘肃新闻》07年9月14日报道)
……
对于不劳而获、不知荣辱的假乞丐,人们恨之入骨,同时也让人们纠结于见到乞丐是帮还是不帮呢?让真正的乞丐也无法得不到人们的同情施舍和帮助。那么,为什么假乞丐除之不绝,大有低龄化和增多的趋势呢?
一是极少部分国民素质的低下,不劳而获思想突显。懒散人往往喜欢耍“小聪明”,这种小聪明的显著特点就是欺骗,通过欺骗还实现不劳而获。
二是这部分人的诚信缺失,荣辱观的明显扭曲。荣辱观是建立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显然,这部分人对真善美、假丑恶显然不分,诚信扫地。
三是社会物欲膨胀的观念,促使其铤而走险。目前,我国不少人物欲膨胀,物质意识过强,加之有钱就有一切的扭曲金钱观对催生了以假乱真的假乞丐的增多。
四是对假乞丐的处罚不力,导致其欲罢不能。由于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即便被识破,遣送回家,对其又没有其他处罚,因而时过境迁,他可能又去其他城市,继续着他的不劳而获的“发财梦”。因而,对于假乞丐应该以诈骗行为进行处罚,让不劳而获的“假乞丐”在声誉和经济上都受损,方能有效遏制假乞丐的泛滥。
五是教育的缺失,导致假乞丐的低龄化。比如山西太原发现的像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也加入“假乞丐”的行列,不能不令人愕然惊异和担忧。这个教育的缺失不仅是学校缺乏对学生勤劳、诚信等的德育教育,也反映社会对这方面的教育不足,引导有误。
假乞丐应该在社会绝迹,因为他们消耗了公众的爱心和信心;
假乞丐必须在社会绝迹,因为他们让真正的乞丐得不到人们的施舍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