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教育评论大学体育场地 |
分类: 社会杂谈人生随笔 |
http://img.cyol.com/img/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720/0019d23c277415356e9d05.jpg
正值暑假,大学校园里比往日安静了很多,但到了傍晚,学校体育场地依然是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多所高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无论高校体育场地是否开放,本校学生和校外群众都是抱怨的多,满意的少。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的拥挤不堪表示不满,校外群众则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和收费标准有意见。从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者来说,体育场地如何在满足本校师生使用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效益,并非易事。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停止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或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中国青年报》7月20日报道)
北师大在这方面应该说做的令群众很满意,该校体育场是免费开放的,傍晚和周末都能使用。而外经贸大学体育场跑步一次,每次要交费10元。北方工业大学体育场自去年冬天又停止对外开放了。一边是附近群众对不开放或费用高抱怨,一边是学生活动被居民使用而过分拥挤或场所被占而牢骚满腹。从今年5月以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协助下,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可以充分满足学生使用需求的仅占19.2%,有91%的学生表示自己学校的体育场地正在对外开放,61.6%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已经影响本校学生的使用。学校体育场地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是篮球馆、羽毛球馆和游泳馆等室内体育馆,69.2%的学生认为这些场馆远远不够用。54.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体育场地被占用或人太多的情况下,自己会放弃参加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场所该不该向社会开放呢?高校是国家政府投资建设的,每位纳税人对其建设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贡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也是天经地义的,加之于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地的供给严重不足,老百姓缺少身边的体育场地,高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是缓解公共体育场地不足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高校的体育场地首先是保证本校师生的使用,但也必须考虑兼顾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这是毋庸讳言的。
高效体育场所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正常使用而又对外开放呢?这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操作上十分困难的。首先,高校要科学规划,合理开放。比如设置对本校学生和对外开放的不同时间段,以避免两个群体在使用体育场馆时发生冲突。在这方面,泰安市教育局做得很好,值得借鉴。《泰安日报》7月9日报道,泰安市暑假期间19所中小学校体育场馆暑假对外开放,列出了详细学校、学校地址、开放的场地名称、开放方式和运动项目等方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式和告知,并规定,开放学校在传达室安置提示牌,市民可以根据公式牌匾安排时间,进行锻炼。这样,让暑假期间闲置的体育运动场地充分利用起来,造福于群众,的确是利民惠民的好办法。其次,灵活经营,挖掘潜力,扩大张力。高校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便利的教学条件,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及娱乐体育等具有明显优势,是有很大潜力的体育无形资产。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学,要发挥高校专业人才多,专业思想领先,也可以有目的性培养体育教练和加强热门体育项目的场地建设,加强与社会体各界的联系,不断开拓视野,以便更好的开发和经营体育项目。第三,适度收费,缓解压力。收费目的一是用于体育场所的维修,还能有效控制人员和数量,避免发生拥挤现象。可以实行不同的收费制度,例如:分时间段收费、分项目收费、校内校外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等。第四,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件发生。不少大学不愿意对外开放的原因是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校后,很容易与学生发生摩擦,产生纠纷,进而发展成打架斗殴事件。对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建立巡查制度和场地安全责任的划分包保,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校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