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荣生:《语文课例研究及其样式》讲座

(2018-11-16 15:50:47)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学习

《语文课例研究及其样式》讲座

上海师范大学 学科教育研究所 王荣生  博士 教授   

一、 语文课例研究的重要性

    对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无视和无能,很大程度上将使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学科教育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归于虚浮而无效。

观摩课似乎早已变了味道,
    研讨课现在似乎也偏离的航道。

    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方法上,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被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而演化成教学艺术,乃至在大场面上调动学生、驾御课堂的才能。

    语文的公开课,现在多数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语文教师的观课,大致相当于看一出精心编导的教学剧

    听课:

    合适的观察,需要观察者严格的专业训练;

    有效的听课,需要听课者掌握观课的门道。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例研究

      反思自己的课     观摩别人的课

  二、语文课例研究与评课的不同

    通行的评课,其实是站在评课者的个人立场对课例加以评判

    又往往单看教师的而不顾学生的

    又往往只看其教学方法而很少将之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

    又往往抽象地上升为教学理念。

    又往往归结到教师的教学技能或个人化的教学艺术。

  (一)题解

  1、围绕地球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2、围绕只有一个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只有地球能够养育生命)

  (二)朗读课文(采用朗读权竞争的方法)

 (三)转入学生默读,并让学生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段里,教师的表演相当精彩)

  (四)老师端出没有被学生猜中的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那一味?学生谈,并朗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力图将表现出来。

    学生分别提到苦、酸、甜(由甜变苦)等;之后教师边范读边指导。

  (五)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

    1、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扁舟!

    2、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

    3、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

    4、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

  (六)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

   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

  (一)指出整个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三大步骤的粗放设计:

   1)在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读书后的内心感受;(2)给课文的五项内容各写一个抒情的句子,并经板书整理后,形成一篇小的散文;(3)进行了一个针对保护地球环境,联系课内外知识的实话实说节目。如此粗线条的教学设计,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探究、讨论、发表见解等等,开辟了巨大的空间。

  (二)谈应该给予我们的启发:

 1)多读;(2)进行情感教育;(3)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

  (三)从四个方面表彰实话实说仿拟节目:

   1)是一次非常切实的口语交际训练;(2)非常自然有效地联结了课内外知识;(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生动有趣、涉及广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可以自由地、自主地驰骋想象,尽情地表现自我,展示个性。

    (四)赞扬支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多种心理品质的启导。并赞叹支老师的课程设计线条虽粗大,而他的心思却慎密如发,课堂反应之快,难以企及

研习:只有一个地球确是一堂成功的课。而成功的要诀,在我们看来,在于教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是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

  2、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

    面对复杂的课堂现实

    教师想教什么

    教师实际在教什么

    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目标

选文类型                   教学连续性

                学生状况

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

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教学方法

1)原理层面(2)技术层面(3)操作层面(4)技巧层面

                        三、语文课例研究的5种样式

    (一)名课研习

    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和语文教师研习。

  王荣生案例研究——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

王荣生——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

王荣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据——黄玉峰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研习

王荣生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魏书生老师统筹方法研习

王荣生讲课文教读法——潘凤湘老师梦溪笔谈二则研习

建议:研习名课的教学实录

    所看的作品类型不同

    所抱的看课姿态不同

    所看的着眼点不同

 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

    关于课堂的生态

    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

    关于教学内容的落点

    前面谈到,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从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如此的一些诀窍。

    (二)课例研讨

    由一堂课延伸,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

    王荣生引子、主题及文章体式——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研讨

  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研讨

  王荣生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郑逸农老师再别康桥研讨

    陈隆生学生立场与有效教学 ——背影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郑逸农老师再别康桥研讨

   不指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教学的内容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那么教学内容由谁提出来呢?我觉得这是一条线:

由学生提出            师生碰撞             由教师提出

由学生主导     师生互导             由教师主导

    所以从正面来说,不指示问题的答案,就是强调理解的体验性、强调学生感悟的多元性。所谓不指示学习目标是指内容由课堂教学现场产生;不指示问题的答案指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强调它的体验性和多元性。但强调文学作品的体验性,我个人理解也是一条线:

自发的体验                     对外授的体验

学生自悟                  讨论触发                 

教师讲授

    (三)课例评议

    评议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王荣生两个课例的评议

  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竹影课例评析

  王荣生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黄昌龙老师哦,香雪研讨

  马雅玲从散文文体的引导作用看散文教学内容的合宜性——绝版的周庄课例评析

  马慧芳从言语审美的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道士塔两则课例评析

   黄昌龙老师哦,香雪研讨  

    从老师在课堂里实际教学的情况看,教学内容更多地指向一个结论,即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对这堂课实际在教什么,我做了一些分析。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细节得出结论,比如看火车,有若干细节,那么根据这些细节可以推断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在阅读时形成了对主题的某种认识,然后寻找更多的细节来进一步印证该主题——就像黄老师在上课时反复提醒学生的那样:找到了哪些材料?有哪些证据?

    哦,香雪的主题思想是A,还是B?说A,为什么?说B,为什么?

    在教学的时候,不是先确立某一个观点(即对小说主题的认识),然后再看有哪些细节可以支撑我的这一观点;而应该倒过来,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再从这些细节中去探寻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观点(我对小说主题的认识),而应该是对作品——这节课是作品中的细节,欣赏理解。

    对作品细节的理解与读者对主题的认识,是双向的关系:细节的理解形成了主题的认识;对主题的感受,又影响着对细节的理解。比如对香雪的自动铅笔盒到底怎么看呢,对香雪夜归时在头上插根枯草应该怎么看呢,这是与预设的主题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的细节,并不是固定的材料,同一个细节可以有多种理解。对主题不同的认识,不仅仅是由于关注了不同的细节,而往往是由于对同一个细节各人有不同的理解。小说中的细节,本身就含有多种理解的可能。

    (四)课例兼评

    分析语文教学的某种现象,兼及对一些课例的评议。

    王荣生关于鉴赏者取向感受性阅读的讨论——兼评语文新课程的几个课例

  王荣生用件类型选文及其教学——兼评语文教改的几个课例

  王荣生谋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善¡ª¡ª兼评口语交际的几个课例

  褚树荣叙事主题:课堂里的方法

  褚树荣叙事主题:课堂里的效率

  褚树荣示范与求实   

   关于鉴赏者取向感受性阅读的讨论——兼评语文新课程的几个课例

    本文结合相关的课例,讨论两个问题:

    1感受性阅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

  2、它与2000大纲所守护的鉴赏者取向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笔者以为,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实施标准,都有裨益。

    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

    第一,对感受性阅读,对这种时下正在蔓延的阅读取向,需要慎重研究。……

    第二,课例一和课例二的比较表明,标准所凸显的让学生自己来,与大纲所守护的让学生自己去,这两种阅读取向,有相通相联的一面,也有相异相背的一面。它们并不必然地合到一块。简单地讲,如果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同和通就可能占上风;如果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讨论(交谈),异和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实施标准的阅读教学中如何调和承继与开拓这两方面,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异和背的可能性需要认真对待。

    (五)课例综述

    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题(作文和口语交际等)的教学,作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

    李娜《〈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综述

  张丽萍《〈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内容综述

    王雪亘《〈物种起源导言教学内容述综述

  王雪亘《〈人生的境界教学内容综述

  王雪亘《〈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内容综述

    《〈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综述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师一直反映这篇文章难教、难学、难懂。为什么难教、难学、难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教了哪些内容?应该教学什么内容?本文梳理了近年在杂志和相关网站上发表的25个课例(包括教案、备课参考、课堂实录等),试图对拿来主义实际在教什么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述评。

    教学拿来主义,一般都会提供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资料。这有几种情况:(1)有的设置课前预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在课外自学。(2)大多数课例是在正式讲解课文前,介绍背景知识;或者发放背景知识的材料,教师稍作提示。(3)也有比较关注背景知识的,但这种情况的课例不多。(4)南京师大附中王雷老师的拿来主义备课参考,则把背景资料放入第四部分应用·拓展,目的是深入理解、评价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不仅处理方式不同,背景知识介绍的容量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只提到国内背景,有的提到了国内外的背景。

    杂文是时文,它针砭时弊。因此,了解其具体的现实针对性,对杂文的理解至关重要。拿来主义的课例,或多或少都有社会背景的介绍,但我们发现,教师对拿来主义背景知识的介绍,与讲解其它类型文章、文学作品时的背景知识介绍,并无差别。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们并不知晓杂文阅读时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明白杂文的背景知识是以何种方式介入到阅读之中的。

    其实杂文所涉及的社会背景,不在杂文的外面,它就在杂文之中。因此,在杂文的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不应该由教师从外面加进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杂文中发掘,从而使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身临杂文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这样,他们才能够理解杂文的所说,才能够认识一篇杂文的意义和价值。对杂文来说,了解背景知识不仅仅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本身就是理解的过程;了解杂文的现实针对性,本身就是杂文理解的一个重要构成。提供大量的外界资料,生拉硬扯的背景介绍,对杂文阅读并无益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