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2015-01-12 12:18:59)分类: 高中教学 |
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本文为2012年安顺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感情的能力,品味诗歌的名句。
3
教学难点:作者“忧”的情感贯穿全文,他“忧”的因素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多种方式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问题答案。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2.师:为什么要把曹操翻译为“devil”(恶魔)?请学生回答
3.由刚才的同学或另请同学谈谈他心目中之曹操形象?
师结:(投影)对曹操的形象是永无结论的,但是我们可以学着从文本中给人物下一个定义。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二、诵读及背景介绍
1.第一步:(投影)2分钟时间学生自由朗读。(提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
2.第二步:请两位学生诵读,适当点评。(启发:鉴赏诗歌,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
3.
(投影)播放影视片断,让学生有所感悟
总结点评;分析学生不到位的原因—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和背景,从而导入背景。
4.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 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5.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三、诗歌内容及情感鉴赏
1.总体把握。
师:这首诗作者是有感而发的,诗中贯穿了作者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诗歌的诗眼,这个字是什么?(投影)
忧。(板书)
2.师:诗中直接写“忧”的诗句有哪些,请全班同学朗读出来
①(投影)写忧的诗句: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②提问:(投影)作者忧的是什么?(请同学思考回答)
明确:忧的是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未就(板书)
③小组讨论诗歌所忧的三个方面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又是怎么来写“忧”的,怎么看出作者“忧”?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名句分析(根据学生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八句中,作者在强调他非常忧,忧得不得了。忧时间过得太快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价值观引导: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喻,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是含有深意的: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的人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你们也就不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恰恰说明曹操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
“山不厌高”这四句借用《管》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故事,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4.
诗言志——英雄的慷慨悲歌
四、讨论探究
1.(投影)这首诗是最能体现曹操思想的作品之一,通过作品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曹操的一些思想和经历。那么通过这首诗,你心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借助作品《短歌行》来分析作者形象,请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师结:好,同学们通过《短歌行》,对作者曹操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在史学界、文学界别人又是怎么看他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投影)众家点评
从写作的角度——抒发真情实感
从领导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五、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短歌行》,同学们了解了通过作品本身去分析作者的方法,请再以曹操别的诗作(如《观沧海》、《龟虽寿》)为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人物短评。
六、板书
短歌行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