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堡,永远走不进的迷宫

(2009-03-24 10:02:25)
标签:

文化

分类: 高山流水-杂谈

           城堡,永远走不进的迷宫
                                   文:晨溪
    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典作家和奠基人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城堡》以未完成的形式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城堡》写于1922年,写的是一个土地测量员K深夜踏着积雪,从家乡赶到城堡属下的村子,准备第二天进城履行自己和职责。可是,城堡却不肯定K的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也不否定,K无法进城,只好在村子住下,想方设法与城堡取得联系,但都是以失败告终。小说写到第20章就没再写下去,主人公K到底有没有进入城堡,无人得知。因此,小说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有空间。
   《城堡》首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怪诞的梦魇世界。城堡坐落在离山不远的一个山头上,轮廓清晰分明,没有中世纪高大的城墙,外表也不堂皇,看起来是人人可以接近的。但它却象海市蜃楼一样可望而不可及。K“顺着它走了一天,却一步也没有靠近它。”照着城堡的方向,也会岔到别的路上,来了两个自称是他助手的人,却又不带测量工具,他拿着城堡克拉姆部长的介绍信去见村长,村长却告诉他村里根本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同时又安排他做乡村学校的看门人。K根本就没到职测量土地,而克拉姆部长又派信差带信表扬他的土地测量工作。K去贵宾馆求见克拉姆时,那里却只住着克拉姆的秘书摩麦斯先生。谁是克拉姆?村里任何人都知道他,但都没见过他,就连信差巴纳巴斯也没见过克拉姆本人。这真是朦胧而又合逻辑的世界。什么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什么都是恍恍惚惚的。村长、信差、、分明可见的城堡都是真实可信的存在的,细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他们所构成的整个故事,却是那么扑朔迷离,就连K的出现,也没社会背景,给人一种梦境与似是而非的感觉。
    究竟卡夫卡想通过这样奇幻的世界来告诉我们什么。城堡的可望而不可及,K的孤独与失望,有什么意义?许多学者、评论家对它们作了种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犹太人寻找家园的比喻;二是人类寻找上帝的寓言;三是城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理。笔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卡夫卡内心孤独的外观和寻找人生立足点的追求。正如卡夫卡在日记所说“一切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他笔下的主人公K就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化。K的痛苦就是卡夫卡的痛苦,K的孤独就是卡夫卡的孤独,K想尽方法进入城堡实际上是卡夫卡在追求自己目标的体现。有学者分析,K的取名实际上是卡夫卡的第一个字母,K也可以说是卡夫卡本人。
    K孤独地奋斗,孑然一身。这其实就是卡夫卡一生的写照。卡夫卡一生是孤独的。卡夫卡自幼体弱多病,也十分敏感,再加上父亲蛮横专制,使得小卡夫卡完全屈服自己父亲的威力下,对父亲产生恐惧的心理,也埋下自卑的心灵种子。他不敢跟人交流,但他又渴望真情。他一生中三次订婚,最后又是自己提出解除,每次是他对亲情的渴望,但又因为自卑而拒绝。他无法处理好父子关系,三次想建立家庭的努力终归失败的特殊个人经历造就他情感上的孤独、内心的孤独。
    卡夫卡的孤独更来着一种说不出道理来的阶级立场的孤独。卡夫卡是一个很奇特的作家。论民族与血统他是犹太人,论出生他是捷克人,论文化传统与语言写作他是德意志人,但论国籍他是奥地利人。西德文艺批评家安德尔对卡夫卡这种独特的现象作了非常精僻的解释。他说“作来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已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这种原因,使他在这个世界上,好象是一个异乡人,什么也不是,又什么都是,无所归属,永远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正如他的《致科学院的报告》所说:“然而根本上我还是孤独的”。他就“好像外人一样过着自己的日子”。这种矛盾尴尬的境地使得卡夫卡一生都充满了孤独。孤独成了卡夫卡人生中如影相随的东西,这一切都在他的作品留下抹不掉的痕迹。
   但是,没有活在世上又喜欢只过一个人的生活,毕竟人也是社会中的人。无法与人生活,无法与人交流的卡夫卡渴望真情,他渴望对人的理解,对世界理解,他更希望自己能融入社会,找到自己归属的立足点,这是他的目标,是他的“城堡”。K想尽方法不断寻找方法接近城堡其实是卡夫卡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努力寻找自己立足点的真实写照。
   然而K却陷入困境,他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走出,而且感觉是愈走愈远。卡夫卡根本不知用什么办法来实现他的目标。小时候留下的自卑心理阻挠着他,他不知怎样交流,又不大敢表现自己,又怕犯错误。失败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自己越来越孤独。“目标是有的,但是没有出路,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只是彷徨”。这句话也道出了卡夫卡对失败过后的痛苦无奈和迷惘。
   K想尽方法进入城堡,但他也只是一直在想方法而已,从没想到过起来反抗。这也反映了卡夫卡自己对人生追求的态度:只是尽可能争取,却不拼命达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卡夫卡本身是对城堡有着抗拒心理的,实际上是害怕的。在《城堡》也把城堡描写成权力的象征,它可以决定K的出路,去与留。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父亲威力的阴影下,长大后也一直摆脱不了。城堡也可以说是他父亲的写照。他害怕城堡,害怕别人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卡夫卡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希望自己走进城堡。这与他的孤独有关,卡夫卡一生经历与特殊的地位让他十分孤独,他的自卑也让他孤独,更让他离不开孤独,他渴望孤独地从事写作。他在日记这样写:越处于孤寂的环境之中,越觉得满足“。可以说,正是他的孤独造就了他的孤独,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世界比作城堡,写走出城堡,而是把目标比作城堡,写走进城堡的原因吧。因为他内心深处觉得不是从孤独走出,而是向孤独走去。
   K走不进城堡,正如卡夫卡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一样。《城堡》最后未完成,不是因为的原因,而是卡夫卡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城堡在哪里,入口在哪里。正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的未来是不可知的,明天不知会发生什么事,他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卡夫卡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立足点,所以他无法写下去。现实中他还没找不到路,所以无法给K的结局下个结论,只能让K和他一起继续为走进城堡而奔走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长
后一篇: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