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程翔老师报告感悟
(2019-02-22 21:58:50)
标签:
教育感悟 |
做有灵魂的教育
文/徐宏伟
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副校长。受聘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这就是程翔老师,一位头上环绕着如此耀眼的光环的智者,此刻就坐在台上。室外仍有料峭的冷风,室内已迎来了春天。
六个小时的报告如山泉,没有波澜,却滴滴润心。程老师用浓重的人文气息、人文情怀,拥抱着学理,在课堂上飞翔。程老师的教育理想是“做有灵魂的教育”。
程老师说,教有学理的语文,而我是物理老师,于是,我努力越过语文学科,从教学上升到教育,寻找我教育工作的灵魂。
“教育有三个不迷信: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这句话既说给学生,也说给老师。老师和学生都要敢于质疑、勇于求真,要“文化自信”。
刚参加工作时,认为想要教好学生就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占领学生心灵的高地。为了“震慑”学生,我会把握一切机会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迷信我,崇拜我。比如,在讲解一道有关电功率习题时,由于那道题有一定的难度,示意学生举手分析时,学生鸦雀无声,无人举手。我心想,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来了。于是,带领学生分析已知条件,找出隐含条件,运用我的做题经验,动用一点此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报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在学生面前出了风头,我洋洋得意。在我“忘形”之时,打脸的事也随即发生。第二天上交的作业中,与此题型类似的一道题,答对者寥寥无几。我沉默,反思,原来,我只顾陶醉在学生的赞叹和掌声之中,不懂得教师是干什么的。现在我明白了,我讲得再好,学生不会做,教学也是无效的。于是,讲解习题时,我把机会让给学生。如果答案不完整,其他同学来补充;如果答案有错误,其他同学来纠正,我只是适时地点评。慢慢地,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最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们集集体的智慧,常常可以做到一题多解,而且,很多学生敢于质疑别人的答案,勇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发现,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提高是很快的。现在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进步要比自己出风头更让我得意。
在程老师这里第一次意识到“教教材与利用教材教”的区别。
纵观全国的初中物理教学,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深感身份卑微,学术领域不敢有半点质疑。教学过程中,范围看课标,内容看教材,教材就是授课的法宝。真真的是教教材,从未想过上升到利用教材教的层次。正因如此,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困惑。比如,在“磁场”一课教学中,我只是采用现有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用玻璃板上的铁屑分布来反映磁场形状,这种演示的局限是真实的磁场是空间的立体的,而学生看到的只是平面的;尽管用在塑料板上安装小磁针来反映磁场的空间分布,小磁针的位置又是人为固定的,与磁场的自然分布还有一段距离,我的思路遇到了瓶颈。
假期里翻看《中学物理》杂志,上面的一组图片吸引了我,还未来得及看文字,我已茅塞顿开。曾经的困惑顿时得到了解决。
实验器材:较大的透明容器,洗洁精,铁粉。
实验步骤:
1.取一只较大透明容器;
2.倒入适量洗洁精;
3.向容器中撒入适量铁粉后搅拌均匀;
4.将磁铁插入容器中,可观察到铁粉在磁铁周围成规律分布。
本实验最成功的地方是利用了洗洁精粘稠、透明的特点。洗洁精本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只因教材上没说到,我就没想到,惭愧。报告中程翔老师要求老师教学生知识、育学生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静下心来读书,博览群书方能开阔视野;潜心钻研,总有一天会顿悟某个困惑。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而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之一,老师在走进教室前,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在知识上居高临下。
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