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保低碳气候中国企业界竞争力财经 |
□杨 志/文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只是达成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没有明确中短期减排目标的《哥本哈根协议》,协议本身没有向能源、低碳技术等相关行业的市场和投资者提供足够清晰和强大的信号。协议还在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稳定了市场和投资者的情绪。
未来一年里,气候谈判将进入更微观的层面。中国艰难谈判的过程也是在为国内的企业争取准备的时间。最终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成本会落实到每家企业,中国企业必须尽快为将来世界范围的低碳竞争做准备。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企业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这一议题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12月8日,“愿景与行动·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首个赴气候变化峰会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在论坛上发表了“我们的希望与承诺———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12月15日,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参加了在哥本哈根举办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工商界论坛”,表达了中国企业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态度。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企业既要建立话语权,更要展开实际行动,培养企业的低碳竞争力。而目前中国企业才刚刚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与企业的竞争力是紧密相关的。正如万科的董事长王石坦率承认,万科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初衷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后来才发现这两者其实是一致的。但无论如何,万科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已经占得先机。
《哥本哈根协议》明确了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减排措施,需要每两年通过国家间进行沟通,结果在国内衡量、报告和审核。这将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真正体会到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因为碳排放可能会成为所在国对企业的约束性指标。因此,中国的企业现在更要在清醒的认识下,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低碳经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样才可能在未来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方面获得话语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