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外资恶意逃逸先紧自家“篱栅”
(2008-12-29 08:24:56)
标签:
篱栅外资外商外企拖欠员工工资中国财经 |
分类: 跨国视点/责任论坛 |
□尹卫国/文
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日前联合印发《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明确对恶意逃逸的外企将依据相关法律跨国追责。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对于少数外资企业恶意逃逸,防范于未然,先紧自家“篱栅”是关键。
金融危机增大了外资恶意逃逸的风险,据报道,今年以来各地发生不少外资非正常撤离事件,山东就有数百家韩资企业一夜间蒸发,这些韩企欠下一屁股债务,或拖欠中国员工数月薪水,跑的无影无踪,让当地政府料理“后事”。非正常撤离或恶意逃逸外企留下的债务主要有,拖欠员工工资;拖欠银行贷款;拖欠税收;拖欠客户货款;拖欠厂房、设备等租赁费用,使相关利益方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从外企“大逃亡”不难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外资监管出现严重漏洞。问题之因是少数地方患上招商引资“饥渴症”,为吸引外资,条件一宽再宽,法律底线一退再退,监管失之过宽,甚至为零。其表现一是对外企缺乏必要的资质审查,有的地方对外商趋之若鹜,如同请来了“财神爷”,至于老外是否具备投资条件?有无相关资质?从不过问,以至于引资引来了骗子,招商成了“遭伤”。二是牺牲法律讨好外资。如一些外企根本不具备信贷条件,居然有政府部门跑金融机构为其说情,甚至于违法用政府掌管的土地等资产为外商担保,一旦外资逃跑,这些不良贷款就成了呆账、死账,很难追回。再如对外企恶意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有的地方视而不见,见而不管,担心依法查处会打击外商“积极性”,吓跑“财神爷”,致使欠薪日积月累,中国员工利益严重受损,一旦外资玩起“破产”游戏,欠薪全部化为乌有,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窃认为,防范外资非正常撤离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最有效、最关键措施是先紧自家“篱栅栏”,依法强化对外资监管。热情欢迎外商投资不等于“饥不择食”,竭诚为外商服务不等于弱化监管,更不能牺牲法律,要从招商选资的源头抓起,对外资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细致入微地严格监督,包括金融监管、土地监管、环保监管、劳动用工监管等。尤其对外商拖欠员工工资,政府部门需要像查处国内企业一样从快从严。
严格监管能将逃逸风险降至最低限度。我们虽然有跨国追逃违法外商的法律“杀手锏”,包括我国与多国缔结的《引渡条约》,但法律诉讼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成本很大,很可能拖不起。扎紧自家篱笆,让不法外商无隙可乘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