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自然概况
(一)地质
金佛山在古代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而形成,后经喜马拉雅山脉运动的几度抬升和伴随产生的断裂与陷裂、以及受长时期的侵蚀、冲刷、溶蚀逐渐演化而发育成目前的地貌,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地质构造的主要展布为北北东、南北、北北西及部分弧形构造线,尤以北北东向构造线最为明显。骨干褶皱构造自西北向东南发展。龙骨溪背斜从西南至东北横贯保护区,支撑着整个地质构造,整个背斜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组成。在此背斜的东南金山向斜自成段落倒置山。向斜与背斜近于平行延伸,向斜轴线扭摆多弯曲,独立高点多,金佛山主峰正好是向斜的轴部,向斜南端于湾塘一带志留系地层扬起,向北东至马咀附近消失,向斜轴部最新岩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灰岩,西翼分别为二叠系灰岩(有长兴组、龙潭组、茅口坡组、栖霞组、凉山组)及志留系页岩组成。
(二)地貌
金佛山属川东褶皱地带,为大娄山山脉北端的最高峰,其地形地貌兼具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两地的特点,有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由于地表形态特征、岩溶性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构成了低山峡谷、中山台地两大地貌。山地占98.78%,是多山地形。山势高,切割强烈、多陡岩和狭谷,地形的层次性明显,岩溶发育多溶洞,山体的海拔多在1400米以上,中山台地周围有梯级断层悬崖,上层由栖霞系灰岩构成了较大面积的缓坡与平台,北坡陡峭,沟谷深切,南坡较为平缓。
全区分布着两大地貌:
1.中山台地:主要分布在金佛、柏枝、箐坝三山海拔1000米以上,相对高差500——1000米的地带。山脉展布方向大多与构造线一致,地层成层性明显,每层均有剥夷面。
2.低山狭谷:主要分布在龙骨溪背斜和金山向斜两翼,海拔800——1200米,相对高差500米以上地带,由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岩层组成,经风化溶蚀且又受金佛山水系冲刷,形成深沟狭谷地貌。向斜东翼岩层平缓,侵蚀作用强烈,多为深切地形。
(三)气候条件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云雾、冬微寒夏暖,具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受东太平洋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之金佛山山体复杂,有利于暖湿气流的引申,经各种复杂地形和垂直高度的变化,对光、热、水资源起着阻滞和再分配作用。
据金佛山气象站(海拔1905.5米)多年观测资料显示,该区常年平均气温低于8.3℃,年极端最高气温26℃,出现在7月;年最低气温-7.9℃,出现在2月。最热月7、8、9月,平均气温17.8℃,一月平均气温-2.1℃。常年平均日照1079.4小时,常年降水量平均为1395.5毫米,最大降水量可达1643.1毫米,最小降水量为1085.6毫米,雨量大多集中在6月份。年平均有雨日236天,有雾日263天,相对湿度90%。
总的说来,本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特点是:降雨充沛,年日照时数少,少晴多雾,冬微寒夏暖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的重要条件,也是形成该生物资源丰富的主要因素,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特殊的地质环境,形成了金佛山物种丰富但又是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该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可能性极小,并直接影响周围数千平方公里的农业生产,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恒温效应,水源的涵养作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巨大热容量将遭到巨大的削弱和破坏。因此,保护好金佛山亚热带阔叶林区,是关系周围数千平方公里居民生存的重要条件。
(四)土壤
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因受地质制约和生物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地带性和地域性分布和明显的垂直带谱特征。从总体上看,形成的母岩主要是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土壤的垂直带谱为:山地黄壤(700——1200米),山地暗黄壤(1200——1700米),山地黄棕壤(1700——2000米),山间沟谷有粗骨性黄泥和少量的高山草甸土分布。
(五)水文
区内水系发达,溪流众多,呈树枝状,大体上由中间向四方发散,主要河流有26条,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2条,100——50平方公里的9条,50——20平方公里的5条,平均径流量57.053立方米每秒,年总水量为16.6亿立方米,河流总长506公里,天然落差共8901米,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37119千瓦,现已建电站61个,装机106台,装机容量17275千瓦。金佛山发源的溪河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凤咀江、半溪河、龙骨溪、木渡河、石钟溪、龙岩江、黑溪河、鱼泉河、合九溪、桐槽溪、石梁河、元村河、灰阡河、柏枝溪、孝子河、梨香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