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手足口病柯萨奇口蹄疫 |
分类: 生活百科 |
一、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二、手足口病发病时是什么样
三、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四、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A.预防
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中,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 芦根10g 淡竹叶3g 生甘草3g。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适用对象: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服用时间:连续服用7-10天。
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B.治疗
在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手足口病在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少数甚至可见心悸、气促、胸闷,或高热、神昏、抽搐等危象,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等一系列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尤其对于危重变证,适时调整治法治则,随症加减。
1.临床分证论治
1.1邪伤肺卫证:本证处于疾病早期阶段,以卫分证为主,全身症状不严重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微恶风、头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凉解表,疏散风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等。
加减:可加升麻、葛根,促进疱疹早透;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浮萍解肌透表。
中成药可用精制银翘解毒胶囊、维C银翘片等。
1.2卫气同病证:本证处于疾病发疹阶段,且以发热、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较甚,持续不解,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粘膜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烦躁不安、口干口渴、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疹。
方剂:甘露消毒丹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寇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板蓝根、射干、贝母等。
可以根据临床表现,酌情加入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茯苓、薏苡仁、紫草等药物,以加强清热解毒,化湿透疹作用。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芦根、竹茹;高热不退者加葛根、柴胡、生石膏、知母;肌肤搔痒甚者加蝉蜕、白藓皮。
中成药可用痰热清注射液等。
1.3气营两燔证:本证处于疾病发疹重症阶段,是病情演变关键时刻。
临床主要表现:壮热不解,夜晚尤甚,头痛剧烈,口痛剧烈难忍,手足甚至四肢皮肤、臀部疱疹斑疹密集,色泽紫暗,或成簇出现,疱液混浊或脓液,伴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营祛湿。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主要药物: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水牛角、羚羊角等。
加减:大便干结难解者可加大黄;烦躁不安者可加莲子心;口渴甚者可加麦冬、芦根等。
中成药可用痰热清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药物。
1.4、变证 上述经过积极治疗,可出现热退疹消,病情进入了恢复阶段。少数病例如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或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变证危象。本阶段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1.4.1邪毒炽盛,内陷心包证:本证处于疾病出现脑炎、脑膜炎、脑水肿等中枢系统改变的严重并发症阶段,死亡率高。
主要临床表现: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神志改变。
治法:清热解毒,醒脑开窍。
方药:清开灵注射液。
1.4.2气阴两伤,阴阳两竭证:本证处于疾病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阶段,死亡率高。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口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或四肢不温,不能平卧,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微欲绝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1.5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本证处于疾病恢复阶段。
临床主要表现:身热消退、神疲乏力、口渴、纳差、手足皮肤、口咽部疱疹消退或未尽,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主要药物: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白扁豆、生地黄、生黄芪、太子参、茯苓等。
中成药可用生脉饮口服液等。
2.中医外治法
2.1口咽部疱疹治疗: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选用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
2.2手足皮肤疱疹治疗: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选用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每日3-4次。
五、口蹄疫与手足口病不是一回事
1.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 B08.802。
手足口病(Hand, foot,and
2.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3.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4.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5.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6.症状体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7.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