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甲骨蔡
甲骨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41
  • 关注人气:3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是一种扭曲的心性学

(2016-10-08 21:00:15)

问: 佛学关于 心能转物 的说法怎么看

答: 一定要对整个佛教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才能准确理解一部佛经,佛经中的一句话。佛教,包括奥义书哲学,都是在春秋时期,突然在印度兴起的,而且和印度的传统相违背。这个现象和希腊哲学是一样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反传统的新思想思想为什么突然在印度和希腊出现。如果仔细研究,当时各个大文明的历史,当时的各大思想流派,宗教教派。就会发现,当时是一个全球文明大交流的时代,中国和西方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文明的交流。奥义书思想,佛教,以及希腊哲学,更可能是受中国儒家,中国易经思想影响的结果。或者说是中国心性学的结果。

所以奥义书哲学,佛教,以及希腊哲学,都是一种变形的心性学,是心性适应当地文化的结果。

就佛教而言,它的核心是觉悟,实际上是在强调心性的功能。但是在具体对待觉悟上,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大乘的空宗和有宗,又有所不同,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佛教思想与印度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以及佛教再次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但总体的情况是,佛教认识到人的心性功能的存在,即觉悟和认识能力,而且意识到这种心性功能的能动性,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心性本身的主体性存在。

所以佛教中,像中国的经典一样,由于文化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

就原始佛教来说,他一方面认识到人的觉悟能力,但另一方面却又否认人的心性的主体性存在,认为一切无常。认为一切无常了,又把涅槃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涅槃本身又成了最大的常。

到大乘时期,不讲涅槃了,讲空了,空本身成了一个实体。人是有认识能力的,而人的认识能力只是一种幻化,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彻底的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

具体的到“心能转物”,我的理解是,他一方面认识到了心的功能的存在,即觉悟能力,认识能力。认为这种认识能力,能够呈现万物。但他又根本的否定内心所呈现出来的万物,认为是幻觉,是空。

所以这是一种扭曲的心性学,矛盾的心性学,一方面认识的心性的存在,一方面又要去否定它。(微信公共号:新心性学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