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道家最重的并非道,而是心性和自然

(2016-05-05 06:09:10)
标签:

道家

儒家

心性

自然

 

http://s8/mw690/001ufH8Jzy71r1wXGWH27&690

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的误解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道”为最高追求。儒家讲道,道家更是讲道。

儒家、道家都讲道,这是没错,但是,无论是对儒家,还是对道家,道都非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而是次等重要的,第二位的。

在《论语》中,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两句话显示,在孔子眼里,按重要性排序是:学、道、立、权。最重要的是权,而道则排在倒数第三。在老子眼里,按重要性排序是:人、地、天、道、自然。最重要的是自然,道则排在第二。

老子的话,很容易理解。孔子的话需要解释一下。

“共学”就是共同学习,“适道”就是向道、求道,“立”就是行道、守道,“权”就是权变,接近现在的理论联系实际。

孔子是在说,可以一块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块向道、求道;可以一块求道的人,未必可以一块行道、守道;可以一块守道的人,未必可以一块行权、权变。

既然孔子认为“权”远超“道”,是最重要的,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权”的本意是用称称量。称量的过程,就是在秤杆上不停地移动秤砣,让秤杆保持平衡。在实现平衡时,秤砣所在的秤星即为所称货物的重量。秤砣就是标准,权就是在实现这个标准和货物匹配的过程。通过这种标准和货物的匹配,就可求得货物的重量。

所以,“权”联系着两端。一端是作为标准的秤砣,它是不变的。另一端是被称量的货物,是随时在变的,每一次称量的货物的重量都是不同的。“权”就是用不变的标准,求得可变的货物的重量。

引申一步,“道”就是标准,是不变的。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则是时刻在变的。“权”就是把不变的“道”,落实、应用到时刻在变的实际情况中去。

所以,“权”非常近似于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就是道。

然而,孔孟眼中的“道”,又与现在的“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现在的“理论”,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是有关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这意味着真理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人要获得真理,必须去研究客观世界。

与之相反的是,孔孟的“道”,并非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内。孔孟并无现在的客观世界的概念。

对这一点,尽管在儒家学说中是常识,然而对被“客观世界”教义严重洗脑的现代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事实上,对孔孟二人,经常说的并不是“道”。孔子经常提的是“礼”,“道”蕴含在礼之中。而孟子经常提的则是“义理”,义理就是道。

孔子认为,礼的本源在人心,是由人心发出的。人们遵守礼,最终目的不是机械、呆板地遵守它,而是为了获得“心安”。这就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所要表达的意思。

孟子说的更直截了当。他说“义内”,“义理”是存在于、发端于人心之内,而非存在于人心之外。

所以,求道,学习义理,对孔孟而言,并非向“客观世界”学习,而是向自己的内心学习,去体验、感悟、悟正自己的内心。

那么对“权”而言,权的标准也就是“义内”的,存在于人心之内。

“权”就是把“道”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应用”就是比较、判断、选择,在“道”和实际情况之间进行比较判断,并选择一个行动方案 。这一系列动作的发出者也是人心。

所以,道和应用道的主体都是人心。所以“权”的主体就是人心。孔子认为权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认为人心是最重要的。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论语》中不也说吗,“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把道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他还不重道吗?

其实,对“朝闻道夕死可矣”,历史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汉唐时期,把“道”解读为国家有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早晨听到国家变得有道了,晚上就去死,也是值得的了。宋朝之后,才开始吧道解释成形而上之道。

儒家最看中的是心性,而道家最看重的自然。

何谓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世界是自然的,而且这种自然的状态本身就是最完美的秩序。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去干预,而应无为。(微信公号:新心性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