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院VS大学、心性学VS科学

(2016-02-15 05:52:18)
标签:

蔡寨主

新心性书院

心性学


    各位好,现在是新心性书院第一期。为什么要做新心性书院这个节目?其实我是要计划办一个实体书院,但是现在条件不是很成熟,所以,想先在网上实现或部分实现一些功能。这个节目是想每期选择一个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去讲、去讨论。

那么为什么要办一个书院?很多人觉得,现在有大学啊、有研究院啊,甚至还有一些俱乐部啊。那么为什么要办一个书院呢。实际上来讲,现在的大学,和一些其他的研究机构,和传统意义上的书院是有本质区别的。

那么我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书院更多的是指宋朝的书院。书院是从唐朝时候兴起,到宋朝发展成为一个高峰期,一个繁荣期,到元朝和明朝延续了这种繁荣,到清朝开始衰落。后来我们受西方的影响,西学进来,我们中国采纳了西方的这种学校。引入大学之后,实际上来讲,我们传统的书院就已经绝迹了。尽管说有一些机构还是挂着“书院”的名字。那么到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有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势。出现了一些国学热,有一些挂着书院名号的机构也出现了。在一些学校里,大学里有“书院”,社会上一些人也办“书院”。但是这些书院都和宋朝的书院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这些书院都没有分清和大学之间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来讲,它是被纳入大学体系的。

以前,钱穆在香港,办过一个新亚书院,现在还在,这个新亚书院社会上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个新亚书院和大学的理念是一致的。湖南大学有一个岳麓书院,它的整个理念也是和大学是一致的。而我们宋朝的书院理念,和大学的理念是有根本区别的。

宋朝那个时代,和当前这个时代是有相似之处的。宋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复兴的一个时代,在那之前,我们受外来的佛教的影响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我们的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二流甚至三流的学问。当时李世民要求玄奘翻译一些经典到印度。因为李世民说,咱们老学印度的东西,也应该给印度输送东西,也把咱们的好东西,送到印度。玄奘想来想去,勉强翻译了一个《道德经》。他对儒家的东西是看不上眼的。他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粗俗的学问。到了宋朝这个局面就出现了反转,就是我们的宋明理学出现,整个社会就开始回归到传统的儒家。儒家思想的地位,就开始提升到第一位主流的地位。而佛教反而处于边缘的地位。实际上我们现在也面临这种情况,刚才讲现在中国已经在民间开始兴起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势。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受西方的科学理念的影响,这次如果我们要真正地回归到传统,就一定要排斥掉科学的问题。

我说的这个回归儒家、回归传统,无论是在宋朝也好还是在现代也好。这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为了民族主义的意义而去回归传统。我们回归传统是有一个真实的需求在里面。

无论是佛教也好还是现在的科学也好都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他是否定心性独立的,他是认为人要绝对服从一个外在的东西,一个外在的真理,科学讲的是科学的真理,科学真理高于一切,人是要绝对服从科学真理的。也就是说在真理面前人是没有独立地位的,那人的心性也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同样对佛教,佛教认为,有一个外在的状态,或者叫“成佛”的状态,有一个外在的“佛”,或者叫“涅槃”也好,人是要绝对服从这个状态,这个状态它是一个最高的状态。人是要想办法修炼去达到这个“佛”的状态。达到这个“涅槃”的状态,实际上来讲,这和科学真理是一脉相通的。它们都是承认在人之外,有一种绝对的东西,人一定要服从它。这就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和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一个根本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简单的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心性文化。就是以心性为本位的一个文化。

我们的儒家思想到宋朝的时候就发展为心性学,直接就叫做心性学。可能很多人会产生一个误解,以进化论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儒家思想发展为心性学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进化过程。要么就是一种受佛教影响的观点。是受佛教的影响才产生这种心性学。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以心性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史以来的基本特征。只是说我这样叫,或者不这样叫的问题。到宋朝时候叫“心性学”,并不是到宋朝我们才是以心性为本位的。从一开始就是以心性为本位的。一开始在什么时间?也不是在孔孟时期。而是在易经时期,在伏羲时期。易经,本身就是一个以心性为本位的理论。关于易经,什么时间产生的今天我们,不讨论。以后会专门讨论的。

书院是在宋朝的时候达到高峰,高潮,实际上来讲,书院和我们回归心性本位是一个过程。所以说书院和现代的大学根本区别在于,从内容上来讲书院讲的是心性学,叫义理之学,而大学讲的是科学。科学和心性学有着根本的对立。你如果相信心性学,你就会认为,科学是异端,是胡说八道。你如果相信科学你就会认为心性学是异端是胡说八道。心性学认为,人是心性的主体。心性本身是独立的,是自由的。而科学是否认人是一个心性的主体,否认心性是独立的是自由的。他是以真理为本位的,认为人之外有一个绝对的真理。

为什么心性学叫义理之学呢?那么这个义理和科学的真理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认为,义理不是独立于心性之外的东西。它恰恰是由心性所发出的。这就是孟子讲的“义内的问题。所谓的“义内”,这些道理呀,这些义理,是内在于人的心性的。不是外在于心性,不是对心性的一个约束。而是由心性自己发出的。如果说我们服从于义理,不是服从于,对外在的一个约束,而是遵从心性自己的指令。这个义理是心性自己所发出的指令。而不是外在的命令他。

科学就认为,心性不是一个主体。认为真理是一个绝对的东西。那人,包括心性,应该绝对服从这个真理。也就是说,人的心性应该绝对服从于一个外在的指令。这样的话,在我们心性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就是否认心性独立的。否认心性自由的。这样的话,人就会进入一个奴役的状态。一个失去心性独立的状态。其实这个和佛教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传统的书院和大学的一个区别。今天我先解释这么多。(据《新心性书院》第一期:书院与大学的区别,整理。微信:新心性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