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神教的心性本质及中国起源

(2015-10-19 04:47:37)
标签:

一神教

颛顼

绝地天通


纵观全球文明史,关于心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存在不同的认知。从地域上看,中国这块土地对心性的认知存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自然性、整体性,二是起源时间最早,三是持续上的永恒性。

对心性认识的自然性、整体性是说,人的心性是自然存在于每个人的身心之中,而且人的心性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对与中国而言,西方人对心性的认识就是不自然的,非整体的,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存在心性的“外化”问题,心性的“分裂”问题,以及心性的“分层”问题。“外化”、“分裂”、“分层”是西方人心性认知中的三大问题。

所谓的心性“外化”,就是把本来属于人内部的心性,看成一个在人之外的东西。一神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他们虚构了一个神,一个上帝,而这个神是有心性的,包括理性、情感和意志,而上帝的心性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和决定者,人的心性必须完全服从于上帝的心性。所以,一神教的实质就是心性的外化。神、上帝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人的虚构,但也不是没有任何凭据的虚构,人是依据自己的心性来虚构上帝的心性的。也就是说,一神教时代的西方人,是把对人自己的心性的体悟和感受投射到一个外在的神上,这个神不是别人,而是人自身。而当时的人,却偏偏把属于人自身的东西,看成外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神教的神学实质上也是心性学,只不过是一种“外化”的心性学。

所谓心性的“分裂”,就是把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心性,分解成几个部分,而且对不同的部分赋予不同的价值。最典型的分解法是,把心性分解成“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按西方的传统,这三者的重要性排序是:理性、意志、情感。概括而言,西方传统重理性、意志,尤其重理性,而轻情感,甚至认为情感是罪恶的,情感就是欲望,欲望就是罪恶,以致他们发展出了禁欲主义。

给心性的不同部分赋予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这实质上就是心性的“分层”。这些不同部分是有级别的,有高级的,有低级的,高级的统治低级的,而低级的必须服从高级的。

印度奥义书哲学,以及希腊哲学,实质上就是心性的“外化”、“分裂”、“分层”叠加的结果,使得他们分离出了一个外在的“理性”。这个理性也可有不同的叫法,在印度奥义书中也叫“梵”、“我”、“真理”,在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称之为“理念”,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形式因”。希腊的“理性”与一神教,尤其是犹太教的“上帝”的我不同之处在于,它把“意志”和“情感”排除掉了,只关注“理性”。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外化的。希腊哲学的“理性”一神教的“上帝”一样,都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并且都是人的决定者。相对于,心性的整体而言,希腊哲学实质是残缺的,这是它没有成为西方主流思想的根源所在。

希腊哲学与一神教的上帝相比,还是有优越之处的,排除掉了“意志”和“情感”,只留下“理性”,让这个孤零零的“理性”来统治世界,意味着这个世界本身是超级稳定的。“理性”意味着必然、永恒、可控,总之意味着“秩序”,而“意志”和“情感”则意味着偶然、可变、不可控,总之意味着“无序”。

所以,同样是一神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基督教吸收了希腊哲学,在保留了外化心性的完整性的同时,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提高理性的地位,这样就提高的世界的必然性、稳定性、可控性,既增强了世界的“秩序”性。

自公元前3500年以来,西方世界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无心性阶段、外化心性阶段、外化心性内化化阶段。

无心性阶段,就是基本不考虑心性问题,即便是外化的心性也不考虑。那么他们考虑什么?考虑祭祀,无心性阶段就是祭祀阶段,其持续时间是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500年是一神教出现的年代。

现在一般认为犹太教是一神教的开端,甚至认为一神教是犹太这个民族创造的,甚至是摩西这个人创造的。事实上,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神教的出现,是西方世界的普遍现象。除了犹太教之外,印度的婆罗门教实质上也是一神化的,而稍晚一点,埃及也出现了一神教化的改革,就是著名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关于一神教的起源问题,以后再专文详谈。这里只是指出,最早的一神教不是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也不是出现在西方,而是出公元前2500 -2000年之间的中国,即是天帝教,这个教派的创始人是颛顼。颛顼创教的过程被记录了下来,就是《尚书 吕刑》,以及《国语楚语》所记载的“绝地天通”。正是在一神教思想,即天帝思想成型之后,中国才进入有国家的历史,夏朝建立。公元前1500年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一神教化,更可能是中国天帝思想西传的结果。

现在一般把一神教出现之前的宗教叫“多神教”,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分是在神的数量的上,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一神教和多神教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不在神的数量上,而是在神的质量上,性质上。多神教的神是“自然神”、“有限神“、“无能神”,而一神教神则相反,是“心性神”、“无限神”、“全能神”。

所谓的“自然神”,就是神的主要职责是掌管自然循环的职能。多神教的中心在古两河和古埃及,这里的神主要包括三类:太阳神、植物神、生殖器神。太阳神掌管太阳的运行,植物神掌管植物的生长。现在最难让人理解,也到来诸多误解的就是生殖器神,这类神的偶像直接就是一具男性生殖器。事实上,这个神掌管的也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力量。

把多神教的神进行分类,是为了表述方便,事实上,对古两河-埃及人自身而言,是不存在这样的截然分明的分类的,这三类神在他们看来,其职责是一致的,归根结底,都是掌管植物的正常生长,活着更抽象一点,都是掌管“生态力”。之所以崇拜太阳神、植物神、生殖器神,事实上并不在太阳、植物、生殖器本身,而在于他们认为这三者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生态力”。这个生态力,决定着植物的正常生长,最重要的是,决定着谷物的正常生长,最终决定着自己食物供给的充足。所以,从终极意义上说,在多神教中,真正崇拜的是食物,是食物供给的稳定。目前,基督教饭前的祈祷词依然是“感谢主赐我食”,这是多神教的遗留。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这种“食物崇拜”的起源很早,甚至远在农业出现之前,而是起源于没有农业的渔猎采集时代。目前土耳其东南部的哥贝克力遗址,可能就是这种宗教成型的标志。这个遗址的时间可以上溯至11500年前,那时的生活方式还依然是渔猎采集,但是,这时的人们却建造了大规模的巨石阵,用来敬神。

事实上,说“敬神”,说“崇拜”对多神教而言,是不准确的。因为祭祀仪式的真实意义并非崇拜神,而是帮助神,提高神的力量。多神教之所以构造了一些列的自然神,就是因为这些自然循环在他们看来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结果是食物供给缺乏保障。如果自然循环是稳定的,食物是有保障的,就根本没有必要构造这些自然神。

这就意味着,这些自然神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无能的,他们自身无法独立地完满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需要人去帮助他们。人怎么帮助神,就是以巫术原理为基础,设计和举行可以增强神的力量的祭祀仪式。所以,多神教实质是祭祀宗教。最重要的不是神本身,而是祭祀仪式。关注祭祀是多神教的形式,其实质是关注生态循环的稳定,关心食品供给的稳定。人必须去干预自然循环,去帮助自然循环,因为自然循环自身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这样就是导致一个后果,多神教无暇去关心人自身,当然也就是不能关注人的心性了。

而一神教却恰恰相反,认为自然循环是稳定的,无需人的干预和帮助。在犹太教的《圣经》中,自然循环的稳定是通过“上帝之约”而实现的。上帝说,你只要服从我,不要违背我,我就保障自然循环的稳定,让你们有充足的食物。否则我就会通过用自然循环的紊乱,来惩罚你们。一神教的神是个全能、无限的神。这个世界的一切,当然包括自然循环在内,都是神创造的,也都受神的控制,神说怎么着,就怎么着。所以,人所要做的事不是对各种自然神进行祭祀,而是信仰、服从这个新的唯一的神。

与多神教的自然神不同,一神教的神实质上是个心性神,它拥有人的心性,有理性,有意志,有情感。信仰神,服从神,实质上就是以神的理性为理性,以神的意志为意志,以神的情感为情感。对一神教教徒而言,信仰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心性的修炼。只是他们认为这个心性是外化的,或者说自己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心性,而是以上帝的心性为心性。

也就是说,一神教出现后,西方的历史就从“无心性阶段”进入“外化心性阶段”。

毫无疑问,从多神教到一神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的历史。令人吃惊的是,对于这件大事是如何发生的,西方世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西方关于一神教最早的记忆、记载,都是一神教成熟以后的事。这个事实说明,一神教的出现并不发生在西方。

更令人吃惊的是,关于一神教的起源过程,中国却有基本详细的记载。在《尚书 吕刑》和《国语楚语》中都提到一个叫“绝地天通”的事件。但凡熟悉中国上古史的人都知道,“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时代发生的一件大事,专业的学者也都纷纷对其作出了解读,然而至今仍无让人信服的解释。但是有一点基本取得共识,即“绝地天通”是一次宗教改革。

在解读“绝地天通”中,学者们所犯的错误是,用一神教出现后的西方宗教事实和理论去解读,而在发生时间上,“绝地天通”远在西方的一神教出现之前,而且这里是中国。事实上,“绝地天通”所描述的正是一神教本身的起源过程。

所谓的“绝地天通”,实质就是“绝人神通”,把神赶到天上去。不允许他们留在在人间,断绝人和神之间的联系。神的事神自己会做,人不许去做神的事,而只须做人的事。

之所以要“绝人神通”,就是因为之前有一个“人神通”的状态,给人们的生活制造了痛苦和麻烦。更重要的是,这个“民神杂糅”的状态不是中国本有的,而是“九黎乱德”,是“九黎”这个拥有不同文化的族群带来的。而“九黎”的首领就是蚩尤,蚩尤就是和黄帝大战并惨败的家伙。而综合所有有关蚩尤的记载,可以发现,蚩尤-九黎文化与古两河-埃及文化高度一致,即是一种多神教,祭祀宗教。

这意味着,至少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古两河-埃及的文化,即多神教已经传入了中国,而且是传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带。导致中国文化与多神教文化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冲突。黄帝和蚩尤的冲突是这两种文明冲突的尖锐表现。

黄帝打败蚩尤只是中国文化对抗古两河-埃及文化的阶段性胜利,而非彻底性胜利。颛顼时代,多神教再次卷土重来。与黄帝不同的是,颛顼不是单纯地对抗,而是吸收性对对抗,接纳了神,但是却把神赶到了天上。同时,把中国传统的天道和心性思想注入了神,将多神教的自然神改造成了天道神、心性神,并废除了繁杂的祭祀,从而形成了天帝思想,这是“一神教”的雏形。

实质上,颛顼做的事就是把来自西方的多神教中国化,用《易经》去改造多神教。改造的结果是,西方的因素少,是辅,而中国的因素,或者《易经》因素多,是主导。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元前1500年左右,西方世界所普遍出现的一神教革命,实质上不过是把中国的天帝思想引入西方,就是中国化,《易经》化。当然,中国的天帝教西传后,西方人又对其做了西方化,做了改造,这样,西方最终成型的一神教,又和中国的天帝教存在本质不同:西方因素多,是主,而中国的因素少,是辅。

人类文明的交流是连续的、复杂的、反复的,一神教的起源和传播就是一例。截取公元前2500-1500这个期间的全球文明史片段,故事应该是这样的。中国先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出现了简单的一神教。然后,中国的简单一神教又回传西方。这个回传西方的一神教,是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都有的,当然,还是中国因素多,是主导。目前,随着考古学的进展,上古时代的中西文明交流现象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目前学界还普遍没有注意到文明交流的复杂性、持续性、交互性、反复性,往往犯简单化处理的错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从公元前1500年一神教出现以后,西方历史就进入了心性神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西方人对神的关注重点发生了改变,由关外在的祭祀,转向内在的信仰,即由祭祀神,转向信仰神。神的性质也随人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由自然神变成了心性神。这个阶段持续了3000多年,在直至17世纪才告以终结。

终结心性神教阶段的,是西方近代哲学。如果用主流的表达语言,西方近代哲学反对宗教迷信,倡导理性。这样的表达,遮掩了问题的实质。从实质上看,欧洲近代哲学无非是想去认识和理解人自身的心性,想把之前认为属于神的心性,拉回到人自身。自此西方人的关注重心由神学转向人学,由神的心性转向人的心性。(微信:新心性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