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2013-10-16 15:24:49)
标签:
旅游 |
分类: 藏地探秘 |
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西藏农牧学院
摘要:西藏自治区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造就了其地形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地貌特征,自然资源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为数不少。西藏众多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新奇神秘之感,并有着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这些旅游资源中的许多还具有世界垄断性,高原典型冰川、雪峰、湖泊等都可称得上是世界之最,是世界性游览观光、科考、探险登山的好去处。许多地方还是处女地、处女峰,未受人类破坏、干扰和雕琢之影响,以纯自然、全新、绝奇的面貌展示给游人,充满野性而诱人的魅力。在旅游业兴盛繁荣的今天,挖掘并开放西藏的旅游资源已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在介绍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讨论了开发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应有的措施。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1西藏自治区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km。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2自然旅游资源的含义
自然旅游资源通常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在由各种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所生成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景观中,凡具有观赏、游览、疗养、科学考察或借以开展其他活动的价值,从而能够引起旅游者来访兴趣者,皆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涛。依其表现形势的不同,自然旅游资源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一般地讲,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等[2]。
3西藏自然旅游资源分类
3.1地文景观
3.1.1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日喀则地区定日县,东经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的东段,北坡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珠穆朗玛”,藏语意为“神女第三”。珠穆朗玛峰地区拥有4座8000m以上、38座700m以上的山峰,故亦誉称地球第三极。珠峰脚下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刀脊、角峰、冰斗等冰川地貌分布广泛。
世界第一高峰当然也是世界登山运动瞩目和向往的去处。但是珠穆朗玛峰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m,南坡为5500-6100m。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西山脊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km2。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大体说来,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m/s。一年中只有两段时间是登山的最佳季节。一是3月初至5月末,一是9月初至10月末,但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实际上的好天气总共加起来也不过20天的时间。在这两段时间里,海拔8000多m高处的风速较小,而且很少有雨雪。
珠穆朗玛峰面积在10km2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最大的绒布冰川长达26km,平均厚度达120m,最厚处超过300m以上。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m。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绒布冰川冰舌平均宽14km,面积达86.89km2[3]。
3.1.2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m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m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m级山峰中的最高峰。
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由这些充满阳刚的名字里,我们大概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刚烈与不可征服[4]。
3.1.3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2800m,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km;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km。它们部是中国海洋性温性冰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2500m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4]。
3.1.4雅拉香布大雪山
雅拉香布大雪山海拔6835.8m终年积雪,雄居于县境南部与隆子县相连,传说其山神形似面目颇凶的牦牛,为西藏四大神山之首,代表牦牛图腾,为雅砻河主要水源。县府西侧4km处的西扎由海拔4585m为乃东,乃至全藏之圣山,莲花生曾在此山修行,至今修行洞仍在。为赤松德赞时期的三大修道处之一。县府后面东侧之贡布日山,海拔4472m也为西藏之圣山,猴子变人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5]。
3.1.5神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冈仁波齐,位于东经81°,北纬31°海拔6638m(另说海拔6714m),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6]。
3.1.6扎达土林
人们都说阿里扎达的霞光是最美丽的,霞光中的土林是最迷人的。那是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风化剥蚀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陡峭挺拔,雄伟多姿。
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峡谷中静静流淌,宛若置身于仙境中,梦游一个奇幻无比的世界。明丽的晚霞赋予土林生命的灵光,似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楼、一顶顶帐篷、一层层宫殿,参差嵯峨,仪态万千,面对着大自然的杰作真让人惊叹不已。
土林地貌是阿里的一大奇观。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扎达一带是一片汪洋,蓝天之下只有水和风。后来,土林山渐渐从海里冒了出来。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却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据科学家考证,这里曾经是一个方圆500km的大湖,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才雕琢出了现在这副景象。
扎达县城外围的山坡上,土林到处都是,可从县城徒。往来扎达时,在途中停车,就可看到大峡谷般的景色。其中又以毛刺沟的土林最为壮观。这里严整的山体,酷似一座座土城古堡,面积达数百km2,浩大壮阔[6]。
3.2水域风光
3.2.1巴松措
巴松措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km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沙鸥、白鹤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洗,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距岸边大约一百m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湖西北还有一五平方m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巴松措又名错高湖,“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湖面海拔3700多m。湖形状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新月,长约12km,湖宽几百至数千m不等。
康布,汉语意思为药王沟。是日喀则地区"三大"有名的温泉之一。在不丹、锡金享有世界药王泉之声誉。位于亚东县康布乡康布村的一条狭窄的山沟里,距亚东县城47km,距日喀则市300km。沿着康亚(康布-亚东)公路向北,在距帕里镇约27km处即可进入温泉区。是以温泉疗养、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旅游景区。温泉区域范围约5万m2,植被茂盛,土质肥沃,富含矿物质。分布有12个泉眼,各个泉眼的水温药效各不相同,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心脏病、头痛、麻风、妇科病、水肿等30多种疾病。目前,康布温泉12个泉眼都单独隔离成浴室,可以男女同浴,如同回归自然的感觉。现已建成康布温泉康复理疗综合中心,占地面积4000多m2,建筑面积2062m2,新区引用了2个泉眼的温泉进行沐浴[3]。
3.2.3普若岗日冰川
普若岗日冰川位于羌塘西北部的双湖特别区东北部90km,属国家级羌塘保护区的核心区。距那曲镇560km。普诺岗日冰川是除了南极、北极以外,世界第三大冰川,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也是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普诺岗日冰原面积422
3.2.4圣湖旁雍措
浩翰、宁静、清澈的玛旁雍错是世界上多个宗教认定的圣湖,也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最负盛名的湖泊之一。在诸多古经书中,它都被称为“圣湖”之王。
玛旁雍错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起因是11世纪在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
坐落在冈仁波齐东南30km的玛旁雍错湖,海拔4588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面积400多km2。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又名(神的意志产生的湖)[6]。
3.2.5藏布巴东瀑布群
藏布巴东瀑布群实际为两个瀑布群。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这段河床平均坡降达到9.6‰在西兴拉往下藏布巴东瀑布群出现的2.9km河段,河床坡降竟达到千分之75.6的极值。在这样短的距离内河床还作好几处的急拐弯,有S形的拐弯,有直角状的拐弯。拐弯的河槽全部深深的切入基岩,山嘴交错,实测最狭处只有35m宽。在石槽峡谷中,急流奔腾,在河床拐弯的转折地方,往往出现瀑布和瀑布群系列[1]。
3.2.6绒布冰川
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m到6300m的广阔地带,由西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这两大冰川共同组成。
珠峰地区是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面积在10km2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它全长22.4km,面积达85.4
绒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宽1.4km,平均厚度达120m,最厚处在300m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m。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又有高达数十m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穆朗玛峰面积在10
3.3生物景观
3.3.1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位于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
3.3.2羌唐自然保护区
藏北西阿里及藏北高原西部等地域往往百里不见人烟,且黑阿公以北的羌塘高原北部更被称作“无人区”,因而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保护区,它包括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山脉以北,以及昆仑山脉以南的广阔地区。该区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500m以上,区内湖泊星罗棋布。分布于西藏北部的青藏高原特有种有野牛、藏羚、藏原羚、白唇鹿和西藏野驴等以上资源兽类在藏北的羌塘无人区被保护得最好,种群数量也最多,该地区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尚未遭受破坏的最完好地区,是研究珍惜野生动物生态生物学的理想场所。
3.3.3柏树王园林
世界柏树王园林:位于林芝县巴结村,距八一镇约5km,海拔3040m;林内存有10hm2珍贵的西藏巨柏,其平均树高为30m,胸径为100lm,郁闭度50%。最大一棵被誉为“中国柏科之最”,即巨柏王:它高50多m,胸径5.8m,树龄已有2600年。林内的小绯胸鹦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
3.3.4千年核桃树
加查县安绕镇嘎玉附近,有两棵生于1300多年的核桃树,树干粗壮,要七、八名青年男子手挽手才能环抱,仔细觑视,树干上有形态各异的天然雕刻的花纹,栩栩如生;树叶繁茂形状象一把撑开的巨伞,好象一间大房子,可供30多人乘凉避雨,这棵千年核桃树一年可产500斤核桃,每年的8、9月份,你在树下随手可摘成熟的核桃品尝,悠闲而自在。据说,这棵桃树曾是当地百姓向摄政上贡专用,后来听人们说,凡是摸过这棵古树的人都飞黄腾达。人们称它为"幸运千年"。在加查镇陇联附近也有一棵这样的千年古树[5]。
3.4天象与气候景观
3.4.1西藏的气候资源
西藏的气候资源类型多样,分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
3.4.2珠峰旗云
世界有14座海拔8000m以上的高峰,其中10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珠穆朗玛峰(8848m)则是世界第一高峰。
眺望珠穆朗玛峰,确实神奇美丽,无论那云雾之中的山峦奇峰,还是那耀眼夺目的冰雪世界,无不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不过,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飘浮在峰顶的云彩。这云彩好像是在峰顶上飘扬着的一面旗帜,因此这种云被形象地称为旗帜云或旗状云。
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形状姿态万千,时而像一面旗帜迎风招展;时而像波涛汹涌的海浪;忽而变成袅娜上升的炊烟;刚刚似万里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又如轻轻飘动的面纱。这一切,使珠穆朗玛峰增添了不少绚丽壮观的景色,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珠穆朗玛峰北坡和西南坡7500m以下为冰雪覆盖,7500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因此,下垫面多为碎石表面。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每当日出后,受太阳直接的照射,各地受热状况也就不均匀。在碎石面附近,地面吸热快,表层气温高于同一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气流;7500m以下,冰雪表面受太阳加热升华,给上升气流输送水汽,为成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在冰雪面上,反射掉的热量较多,地表气温要比自由大气的温度低些。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就产生两个方向不同的局地环流,使峰顶附近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所以白天常能观测到形如旗状的云挂在峰顶。随着高空风上升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旗云的形态也就不断变幻着。
晚上,碎石表面强烈的辐射冷却,使其邻近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温度低,空气向下运动,即吹山风,所以,夜里很难发现珠穆朗玛峰峰顶有旗云。下午三四点钟之后,由于对流旺盛,积云迅猛发展,致使山顶常被云遮蔽,也就谈不上什么旗状云了。
有经验的气象工作者和登山队员,常常根据珠穆朗玛峰旗云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高空风力的大小。如果旗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又如印度低压过境前,旗云的方向由峰顶东南侧往西北移动,反映高空已改吹东南风,低压系统即将来临,接着低压过境,常伴有降雪。
由于旗云的变换可以反映出高空气流的变动,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1]。
4西藏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被称为“世界第三级”的西藏,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由于西藏特殊的地质历史和地形地貌
4.1雪山冰川风光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山脉纵横,山脉湖泊相间,展示了雄奇、壮阔、深邃等特色的自然风光。在众多高大山系的基础上,发育成了面积约为2.74万km2的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其中最著名的有面积达1396.35km2的喀喇昆仑山冰川和面积为737.6
4.2峡谷茂林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墨脱
4.3江河湖泊自然旅游资源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
广袤的西藏高原上点缀着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
5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西藏俗称“世界屋脊”。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湖区。使西藏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5.1自然性
西藏高原四周高山林立,成为西藏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加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减弱了西藏和外界的联系,因此,也就使西藏的旅游资源较少受到外界工业文明的影响,保留了旅游资源中原始的外形特征和内涵。同时,外界对西藏的认识、了解较少,使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具有神秘的陌生感,虽然,今天的西藏已经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但西藏的神秘仍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
5.2多样性
西藏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152m~
5.3奇特性
通过西藏自治区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西藏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珠穆朗玛峰雄奇壮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绒布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km,平均深度
5.4观赏性
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的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虽然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根据2010西藏旅游局对进藏游客的旅游者旅游目的统计发现,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游客占总量的75.5%。根据数据可想而知西藏的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很高。根据《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西藏的南迦巴瓦峰为第一名,珠峰为第三名,冈仁波齐为第四名;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第一名,西藏和云南的怒江大峡谷为地四名;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中西藏的纳木错为第三名,所以西藏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有很高的名气。
5.5地域性
全自治区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拉萨、林芝、日喀则、山南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藏西北、藏东南、藏东北、藏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自治区各地、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藏西北、藏东南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5.6潜力性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江孜县的卡若拉冰川和定日县的绒布冰川以及m堆冰川等都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在西藏的未来旅游业开发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位于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另外,如亚东县的卓玛拉日雪山、聂拉木的希夏邦马峰、仲巴县的雅江源杰马央宗冰川、藏西部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林芝、拉萨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5.7融合性
在全自治区,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
5.8生态性
西藏自治区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有很多西藏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西藏的森林资源更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区森林面积1389万km2,列全国第五位。森林总积蓄量22.9亿m3,列全国第一位,96%以上的森林为原始森林或天然次生林,是我国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林区。全区高等植物有6400多种,90%以上在林区,其中构成森林主体的木本植物达1700多种。全区有脊椎动物795种,其中85%以上的物种分布在森林地区,大中型珍贵野生动物的储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全区4000种昆虫和403种(含青藏高原)蜘蛛中90%以上的种类分布在林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1.31%,而位于藏东南地区的自然旅游区的精品、奇花异草为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西藏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6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6.1按旅游资源本体属性及组成要素划分
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方法进行分类调查,在整个西藏自治区的自然资源中,具有评价体系中4个主类,16个亚类,分别占50%和51.6%。说明西藏自治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总量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品位高,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组合良好[9]。
表1西藏自治区具有代表力的自然旅游资源类型
主类 |
基本类型 |
数量 |
地文景观 |
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冈仁布齐、扎达土林、雅鲁藏布大峡谷、桌奥友山峰、桌穆拉山峰、希夏邦马、多吉扎森岩、色季拉山、苯日神山、加拉巴垒峰、甘露洞、雅拉香布大雪山、 |
14 |
水域风光 |
绒布冰川、雅鲁藏布江、康布温泉、易贡湖、布如温泉群、汗密瀑布、藏布巴东瀑布、嘎隆拉冰川、巴松措、帕隆藏布、尼洋河羊卓雍措 雅砻河、卡若冰川、玛旁雍错、纳木错等 |
15 |
生物景观 |
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 |
5 |
天象与气候 |
珠峰 |
5 |
6.2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
按Smith
6.3其他分类
表2
旅游地类型 |
主要影响因素 |
案例 |
名山旅游地 |
客源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特性的变化,如旅游者收入、闲暇时间、偏好、消费倾向等,旅游资源质量、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等 |
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冈仁布齐、桌奥友山峰、桌穆拉山峰、希夏邦马 |
圣湖旅游地 |
交通距离、心理感知程度、宗教信仰等 |
玛旁雍错、纳木错 |
温泉旅游地 |
品牌因素、规模、连锁效应、距离因素(空间可达性)、容量竞争、内部设施、目标市场入口特征、口碑、服务质量 |
康布温泉、羊八井温泉 |
生态旅游地 |
级别、知名度、客源市场的空间尺度、丰度、品质、与其他景点的关系、可进入性 |
色季拉山、巴松错 |
6.3.1按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
按照国家级别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了资源价值的大小和品味的高低),旅游资源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等四种类型。西藏的自然旅游资源中世界级的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珠穆朗玛峰2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资源及多。
6.3.2按资源主题功能分类
按资源的主体功能,西藏的自然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四类,即科考探险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以观光游览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以疗养度假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多功能综合性的旅游资源[10]。
表3
资源的主体功能 |
旅游资源 |
科考探险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
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等 |
以观光游览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
巴松错、羊湖、卡定沟等 |
以疗养度假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
南伊沟、色季拉山、康布温泉等 |
多功能综合性的旅游资源 |
鲁朗、南伊沟、巴松错等 |
7西藏自然旅游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
7.1资源潜力分析
西藏具有优越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从分类成因及价值功能方面论证,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景象组合,有山景、水景、地景、天景和生景,交相辉映,更显丰富多彩。从景观资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来看,西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和广布之地。人文景观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民俗风貌。西藏有众多的寺庙殿堂、古城佛塔、石窑壁画等景物,物尽其妙。目前,西藏因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功能的发挥和环境容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大都比较小而慢。但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表4
区域 |
牧区面积(万km2) |
牧区人口(万人) |
草地面积(万hm2) |
退化面积(万hm2) |
人口密度(万/km2) |
退化比例% |
西藏 |
95.14 |
99.80 |
7062.81 |
1653.97 |
1.05 |
13.33 |
全国 |
415.99 |
3706.47 |
24729.16 |
7248.91 |
8.90 |
16.69 |
7.2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旅游业方兴未艾,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西藏旅游业从无到有,在近20年中表现出了勃勃生机,到2002年旅游业收入已达
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各地(市)都拥有特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限制,目前旅游区只限于中部地区,仅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泽当为中心的旅游网络,而藏东及藏北的旅游资源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当中,人文资源所占比重大,尤其是宗教旅游占突出地位,对风情、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还不充分,自然旅游资源利用得更少。由于高原奇异的景观大都处于偏远、海拔高及自然地理的突变区,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虽然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但开发难度大,因而未能利用起来。在游客构成上也同样表现为较大的比重差异,外国游客比重大而国内游客比重小,1997年外国游客占总旅游人数的89;4%。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受到自然条件和开发能力的影响。资源间的联系受地形阻隔大,旅游点线的联系阻力大,不利于旅游景点规划。自然景点少,与人文景点结合不紧密,使资源间的互补性降低。开发旅游资源除受自然和资源自身组合状况影响外,还受到开发利用能力的影响。
8结论与建议
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旅游业面临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积极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快
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外国个体游客的开放不够。
二、开发和开放的旅游景点数量少且太过于单调,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三、旅游服务管理人才培养不善,人才奇缺。
四、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严重不足,且档次低、品种单调。
五、旅游市场的构成也不完全,消遣娱乐比重过小。
六、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和自治区应采取果断措施。首先,将自治区主要的景点向全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