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痴心酿酒人

(2020-06-17 11:19:51)
分类: 散文

痴心酿酒人

                    --记徽酒技术传承人李志东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不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流传。在灿若繁星的文化种类之中,酒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历史与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唇齿相依,源源不绝。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酿酒的国家之一,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以载道,酒以畅情。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源远流长的根源所在。

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境内山峰林立、河谷纵横,既有北国之雄,又有南国之秀,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受秦岭山脉影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适合万物生长。加之连绵起伏的大山,悬崖峭壁的险境、飞湍暴流的喧豗,丘陵之地的沃野,使徽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徽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入川通陕的要道关卡,让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徽县这个战略要地,(如:南宋时期,川陕宣抚司治所设于古河池县,红军长征时期,红二六军团在徽县设立徽成两康战役指挥部等),为打通道路要冲,先后开辟了多条战备路,贸易路(如:陈仓栈道、陇蜀古道,茶马古道,白水路等),设立了各类检查站(如:徽州茶叶批验所、巡茶察院),条条古道的修通,加快了徽县贸易的流通,催生了酿酒业的快速发展。仔细查阅以下徽县酿酒历史的相关资料,在到酒博物馆,观看源自明代的国槐酒海,(国家一级文物,徽县出土酒具器皿、万盛魁酒坊,明代古井和清代古石碾,永盛源作坊掌柜外出乘坐的马车等,就可以想象出,青泥古道,陇蜀古道驿站之地,曾经是酒作坊林立,酿酒生意是多么红火的繁华景象。

据地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徽县酿酒业源自西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西部酒乡”。国家级文物徽县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记》记载:宋朝时,徽县酿酒业已经十分发达,酿酒买卖非常兴旺,酿酒名镇,商贾云集,酒垆遍布途中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名将吴玠在青泥岭山脉仙人关抗金大捷后,众将士用头盔盛酒畅饮,誉为“金盔酒”,此后,“金徽酒”声名远扬。千年的酿酒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徽县酿酒业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深厚的酒文化底蕴。乾隆年间,全国粮食歉收,朝廷下禁酒令,当时甘肃巡抚向朝廷上了一道折子,言明:徽县因气候湿润,粮食丰产,但由于交通不便,粮食不便于运输,丰产不等于丰收,酿成酒可以运往全国各地销售,请准予酿酒。乾隆准奏,并鼓励徽县多酿好酒。在朝廷任翰林的徽县先农人张绶回乡省亲返朝之时将所带徽酒敬献乾隆,乾隆饮后连声赞曰:西北奇品,可备进御此后徽酒便成为了贡酒一直没有中断。张绶还在北京开了“缙绅坊通州酒铺”,将徽县自酿的白酒推向了更大的市场。

我国酿酒版图上,金徽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一道,同属长江上游名酒带。得天地造化,运自然玄机。对于十分讲究自然和谐的中国白酒而言,徽酒所处的绝佳位置,无一不是酿制美酒的福地。因此,徽县历代酿酒传承人,依靠此地优越的酿酒条件,不断对酿酒技术进行革新,使徽酒无论酿酒的技术和生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51年,徽县在整合康庆坊、永盛源等多个徽酒老作坊的基础上成立国营甘肃省徽县酒厂,后改为陇南春酒厂、国企改革后,由私企甘肃亚特陇酒集团公司收购,成立甘肃省金徽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金徽酒成为国内建厂最早的中华老字号白酒酿造企业中国白酒百强企业。今天的金徽酒已经成为甘肃白酒的一面旗帜,是白酒行业第19家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以上,从此,金徽酒走上了新的发展时期。   

曾经默默无闻的徽酒(普通烧酒),华丽转身为驰名全国的金徽酒,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变化,更非是短期内发展的效应,而是一代代金徽酒酿造技术传承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紧紧依靠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有力支撑,凝聚智慧,倾注辛劳,渗透汗水,用毕生精力奋斗的结果。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中,有滋有味品尝金徽酒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为金徽酒酿造而呕心沥血的技术传承人,一般情况下,人们喝酒的时候,可能没有人关注或者想这个问题,因为,各类酒的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酒批量生产与销售时,酒瓶上只印有系列酒的注册商标,没有技术传承人的名号,因此,喝酒的人只记得酒的名字,不知酿酒技术人是谁?可以说酿酒技术传承人是无名英雄,一生无法扬名于世,即使酿出全国、乃至世界名酒,也只能藏在名酒的耀眼光环之后,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做好酒,先要做好人,这是酿酒师傅收徒时,反复叮嘱弟子必须做到的行规。酒的传承人一生必须淡泊名利,用心做事,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酿酒技术提升上,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酿酒传承人,徽县银杏镇庆寿村李志东,就是一位将自己一生奉献给徽酒酿造事业的痴迷传承人。

1958年5月15日,李志东出生于徽县银杏树镇庆寿村,他的出生地庆寿村,曾经是茶马古道上,徽县境内最著名的酿酒之地(徽县有名的三大烧锅之一),公元1682年,清朝皇帝康熙微服私访河池县,途径庆寿村(原村名叫赵家口门村)时,适逢太皇太后60大寿,随即在村里寺院(庆寿寺)里,为母后念经做寿,据传说:庆寿时喝的酒,就是当地自酿的白酒。随后,赵家口门村改成为“庆寿村”,自酿白酒称作为“康庆坊”。以前李志东家住的房子,就是村上土改时分的王二家烧锅的马圈(王二家烧锅之地,就是生产康庆大曲的甘肃省徽县银杏酒厂的厂房,也是陇南春酒厂生产的系列酒,“康庆坊”酒坊的原址,庆寿村至今还保留着酒做坊的原貌。对此,徽县县志中有专门的记载),生于酿酒之地,闻着浓浓的酒味慢慢长大,李志东于酒结缘,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李志东说:他小的时候,经常在酒厂中玩耍,喜欢听酿酒师傅讲制酒的故事,碰上刚出锅的酒,他还顽皮的尝一尝,尽管火辣辣的烧味,刺激他的嗓子只咳嗽,但他还是喜欢缠住师傅问,这辣味是如何做出来的?师傅见一两句说不清楚,就吓唬他,在胡纠缠,就灌醉你。摄于酒的辣味,他只好跑开了。

1979年,李志东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参加劳动,参加村里农田水利建设时,有村民从地里挖出一些古代烧酒用的酒具、酒器,陶罐等,据专家考证,这是证明当地有酒坊的最有力的佐证。于是李志东给村上建议,在村里现有康庆酒坊的基础上,建一个以传统手工酿造技术为主的酒厂,适逢乡里发了大办村集体企业的文件,李志东的建议与村里的发展不谋而合,经村里开会研究,李志东参与了酒厂建设的筹备工作,1980年甘肃省徽县银杏酒厂正式建成投产,同年2月,李志东正式拜酿酒师袁孝堂(第二代徽酒传承人)为师,系统学习白酒酿酒技术。师傅耐心教,他也用心学,白天跟师傅学习,如何选酿酒的原料,如何选用酿酒使用的水质,如何做酒曲,发酵,调制酒的浓度等工艺,晚上整理学习资料,不懂时候,他虚心向师傅请教,为了让师傅满意,他不怕苦,不怕累,细心照料师傅的日常生活,认真观察师傅制酒的全过程,由于他勤学好问,加之天生聪慧,对酒的制作有浓厚的兴趣,不久他就熟练掌握了从原料进厂到白酒出厂的所有工艺流程,成了酒厂的技术骨干,年轻的酿酒师傅。

1982年经村上推荐,李志东招工到陇南春厂上班,在国营酒厂上班期间,他跟随酿酒师父学习了传统技法和现代工艺完美相结合的新技术,使他的酿酒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在工作之余,他详细整理了白酒制作的要素和白酒工艺流程,为传承白酒酿造技术和保护,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李志东介绍说:“白酒一个以家庭作坊和手工劳动起步,并有着千年传承的民族传统产业,被视为国粹。金徽酒的酿造遵循“水乃酒之血,粮乃酒之肉,曲乃酒之骨”的传统名训。制酒过程中非常注重水、粮、曲等原料的质地,严格遵循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凡金徽白酒产品均采用当地山泉水、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以优质小麦制成的中高温包曲为糖化发酵剂,以新鲜稻曲为辅料,沿用百年老窖、固态续槽、跑窖循环、分层拌料、双轮发酵、适温蒸馏,所酿造的白酒产品具有窖香浓郁、香味协调、尾尽香长的独特风格在陇南春酒厂工作的三十年里,是李志东酿酒技术日臻完善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创造人生辉煌的巅峰时期,他先后担任过酿酒车间主任,厂工会主席,2008年担任新厂区酿酒技术组长等,多次被酒厂评为优秀技术能手。2011、2016年连续两届担任甘肃省白酒评委,2014年获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 

退休后,李志东牢记自己是徽酒第三代传承人的使命,在自家院子建起了康庆系列酒酒坊,皆在传承濒临失传的康庆名酒传统技法,为了生产出原汁原味康庆系列白酒,他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设计出了生产流水线,从汉中购进糯米,从平凉购进高粱,用当地小麦,玉米为主料,采用原康庆大曲酒,生产流程和酿造工艺,生产出了高、中、低三个等次系列白酒酒,李志东作为徽酒技术的第三代传承人。如今,他也能像师父当年一样,看看新出酒的酒泡就能断定酒的度数、用手一抓就知道酒糟的温度、知道用怎样的力度翻动酒糟才是最好……告诉我,不论是粮食还是空气中飘浮的微生物菌群,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制酒者尊重自然,酒才会报以醇香。与机械化的制酒流水线相比,手工制酒效率远远不如,但有些味道和感觉机械永远无法达到,人的灵活巧变才能赋予酒灵魂。为此,他遵从传统工艺,其自酿酒,甘醇绵长,窖香浓郁,深受客商欢迎。

我与李志东闲谈中,他的一番话道出了酿酒人的艰辛和做好酒的真谛,他说:世上做工有三苦,打铁酿酒磨豆腐,酿酒师傅不怕苦,好酒选好粮,好酒选好水,酒用心酿,好酒需要时间,做酒必须坚持传统的酿酒工艺,才能保证酒的纯正。酿酒是一个苦修的过程,一年里有6个月,40度高温下工作每天凌晨3点起床,起早贪黑做酒,这便是执着于酒的酿酒人。踏踏实实做酒,本本分分做人,就是酿酒人的精神!

对于李志东而言,酿酒无疑是一项承载文化的艺术,让他心之所系,乐而不疲。只要身体允许,他会长期坚持在酿酒事业的传承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