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现代生活的“幸福剂”?
(2016-08-18 12:53:08)
VR如果全面融入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精神生活领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成果”
《汽车商业评论》专栏作家 王丰斌
在“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的年代里,色情服务业往往担当着新技术应用的急先锋。年初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球消费电子展(CES),留下一个遗憾就是没积极争取机会体验那里的活色生香。回国后才知道,拉斯维加斯的一些酒店已经可以提供VR(虚拟现实技术)色情体验服务。
VR技术眼下是投资界的风口,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佬公司都有布局。朋友圈里也到处是VR应用商业前景的分析文章,像娱乐业、教育领域、医疗、社交、军事等等,总之,我们的生活方式似乎就要被VR重新塑造,正在开启一个“美丽新世界”。
如果这个所谓的“美丽新世界”一定会到来,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迎接这个世界?关键点在于,如果VR真的会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仅仅停留在商业思考或消费生活层面似乎是不够的,需要穿透云层才可能进入澄明广阔之域。如今,愈来愈多的技术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就像Nick Bostrom在《超级智能》书中结尾处所言:“在智能爆发的前景之下,我们人类就像拿着炸弹的孩子。”所以,Nick Bostrom感慨“哲学(思考)面临最后期限”。
前不久一次饭局上,和某商学院教授讨辩论当今技术变革趋势时,我突然产生一种感悟,人类技术发展正在经历着一种历史性的转向:从面对外在世界的开疆辟土、征服探索为主导逐步转变为自我的、内向化的研究推进。比如前不久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亿万年自然演化的世界中,最复杂、最高级、最神奇的就是人脑,人类能够登上地球生物链的顶端,靠的就是人脑进化的出类拔萃和无所不能。当无所不能的人脑终于发明了能够模仿自己直到战胜自己的电脑,其背后的荒诞恐怕只有上帝才能看得明白。再比如,从上个世纪晚期开始,基因工程、仿生工程、纳米科技、克隆技术突飞猛进,直至人的身体器官可以再造,可以设计生命乃至延续生命,试图改变地球40亿年来一以贯之的自然选择生命逻辑。当人从黑猩猩已经成长为地球上的主宰,下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不朽的”无所不能的造物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VR, VR一方面是智能化技术的必然延展,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或造物主,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需要的是自我的世界,满足自我需求和欲望的世界,哪怕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真的需要绞尽脑汁展开想象,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吗?
《美丽的新世界》是上个世纪赫胥黎的一本“乌托邦”小说,印象中的一个细节是,人人皆可服用一种“唆麻”的东西,在任何情绪不佳时可得到解脱,那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剂”。那么,未来的VR会不会成为这种“唆麻”呢?赫胥黎虚构的乌托邦幸福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们当然期待VR未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功效,只是,VR如果全面融入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精神生活领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成果”。
人类走出丛林就一直有一种本能的冲动,超越现实或逃避现实寻求某种情境得到精神层面的快感和满足。这又让我想到了早期人类的一些活动,比如巫术,通过一些仪式符号活动场景,来对世界背后神秘力量的唤醒、膜拜甚至扮演,在早期人类那里,心与物、我与世界是一体化的,进而参神入化,达到与天地通融共感共存。巫术被研究者认为是人类所有精神活动的起源,宗教诗歌舞蹈绘画音乐等等都源于此。VR亦被称作“灵境”技术,正是这种“灵境”技术,人类从刀耕火种的年代一路走来。今天的VR会不会成为现代的“巫术”呢?这种“现代巫术”会引导人们走向“通灵”的境界还是另外一个方向呢?
尽管未来尚不可知,但是按照常情常理或如今的人类认知结构,VR基本回到“通灵”时代是小概率事件,VR在生活方式上更多可能是满足一种个体情感或本能感官的需求。早期人类的巫术是人类群体求得与未知世界的心理感应,今天的VR更可能是私人情绪欲望的满足。
已有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过度沉浸于某种情境中,会大幅度削弱人的相应方面的愿望、意志,进而损害和降低生理能力。在社会化角色方面也是如此,比如,现实角色与VR情境中如何转换,强大的落差会产生心理疾患。VR效果愈好,自我愈膨胀,随之而来的落差感冲突感孤独感就会更强。尤其在这样一个个体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面对扑面而来的VR技术的“幸福剂”,但愿笔者的感慨不是杞人忧天。
在“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的年代里,色情服务业往往担当着新技术应用的急先锋。年初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球消费电子展(CES),留下一个遗憾就是没积极争取机会体验那里的活色生香。回国后才知道,拉斯维加斯的一些酒店已经可以提供VR(虚拟现实技术)色情体验服务。
VR技术眼下是投资界的风口,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佬公司都有布局。朋友圈里也到处是VR应用商业前景的分析文章,像娱乐业、教育领域、医疗、社交、军事等等,总之,我们的生活方式似乎就要被VR重新塑造,正在开启一个“美丽新世界”。
如果这个所谓的“美丽新世界”一定会到来,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迎接这个世界?关键点在于,如果VR真的会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仅仅停留在商业思考或消费生活层面似乎是不够的,需要穿透云层才可能进入澄明广阔之域。如今,愈来愈多的技术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就像Nick Bostrom在《超级智能》书中结尾处所言:“在智能爆发的前景之下,我们人类就像拿着炸弹的孩子。”所以,Nick Bostrom感慨“哲学(思考)面临最后期限”。
前不久一次饭局上,和某商学院教授讨辩论当今技术变革趋势时,我突然产生一种感悟,人类技术发展正在经历着一种历史性的转向:从面对外在世界的开疆辟土、征服探索为主导逐步转变为自我的、内向化的研究推进。比如前不久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亿万年自然演化的世界中,最复杂、最高级、最神奇的就是人脑,人类能够登上地球生物链的顶端,靠的就是人脑进化的出类拔萃和无所不能。当无所不能的人脑终于发明了能够模仿自己直到战胜自己的电脑,其背后的荒诞恐怕只有上帝才能看得明白。再比如,从上个世纪晚期开始,基因工程、仿生工程、纳米科技、克隆技术突飞猛进,直至人的身体器官可以再造,可以设计生命乃至延续生命,试图改变地球40亿年来一以贯之的自然选择生命逻辑。当人从黑猩猩已经成长为地球上的主宰,下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不朽的”无所不能的造物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VR, VR一方面是智能化技术的必然延展,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或造物主,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需要的是自我的世界,满足自我需求和欲望的世界,哪怕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真的需要绞尽脑汁展开想象,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吗?
《美丽的新世界》是上个世纪赫胥黎的一本“乌托邦”小说,印象中的一个细节是,人人皆可服用一种“唆麻”的东西,在任何情绪不佳时可得到解脱,那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剂”。那么,未来的VR会不会成为这种“唆麻”呢?赫胥黎虚构的乌托邦幸福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们当然期待VR未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功效,只是,VR如果全面融入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精神生活领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成果”。
尽管未来尚不可知,但是按照常情常理或如今的人类认知结构,VR基本回到“通灵”时代是小概率事件,VR在生活方式上更多可能是满足一种个体情感或本能感官的需求。早期人类的巫术是人类群体求得与未知世界的心理感应,今天的VR更可能是私人情绪欲望的满足。
已有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过度沉浸于某种情境中,会大幅度削弱人的相应方面的愿望、意志,进而损害和降低生理能力。在社会化角色方面也是如此,比如,现实角色与VR情境中如何转换,强大的落差会产生心理疾患。VR效果愈好,自我愈膨胀,随之而来的落差感冲突感孤独感就会更强。尤其在这样一个个体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面对扑面而来的VR技术的“幸福剂”,但愿笔者的感慨不是杞人忧天。
前一篇:百度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