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子”的文明
(2016-08-18 12:39:53)
人类的文明进程不只是那些大人物、大事件的历史,真正让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迅速拉开差距的,可能是一些“器物”的出现,比如说轮子。在网络写手杜君立的新著——《历史的细节》中,笔者感受到一种历史长河中细节的力量,书中通过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角度,去展开历史的宏大叙事,可谓别开生面、洞隐烛微。
人类150万年前就驾驭了火,而轮子的历史可能就只有5000年。不过,轮子让世界朝着人类期待的方向快速滚动起来,因为轮子,人类的生存才有了效率、速度的大幅提升。轮子可能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发明,当轮子与马匹、与权力结合之后,轮子就演化为攻城略地的战车,决定了历史上无数次从黄河、尼罗河到莱茵河战火的蔓延。轮子的出现也开启了后来的机械化时代。当1886年奔驰将内燃机和四轮马车组合在一起时,人拥有了汽车。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处于轮子的文明进程中。
在中国,两轮车几乎没有发展为四轮车,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形上之道、轻器物之用”的思维颇为吻合。由于人力多马匹少,马车开始减少,大行其道的倒是轿子。在一个等级化的没落的社会氛围中,轿子比车更能体现权力的快感。以太平天国为例,洪秀全的轿子是64人抬,杨秀清是48人抬。在轿子文化中,轮子开始隐退,以轿代车、以人代畜(人力车)成为千百年来的时尚。即便在今天,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轮子,和西方并肩进入了汽车时代,不过,轿子的传统基因似乎还明显留存在现实的图景中。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它还是身份和财富甚至权力的象征,据称中国有官车超过600万辆,各级不同官员均有不同排量标准。
历史总是有吊诡的地方,过去我们走错了路,轮子的文明进程中,西方从马车发展出了汽车,我们遗忘了轮子,历史毫不留情地把我们搁在一边。今天,中国汽车业已经创造了历史,产销世界最大,在营造了强烈的自豪感的同时,历史又将一个“三千年未有之挑战”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幅车主人群增长,中国的汽车社会是否可持续、人类的汽车文明应当是怎样的图景?
其实,人类轮子的文明史正在发生着一次转型,过往的命题是如何“物尽其用”,尽可能发掘汽车的技术性能提升效率和速度。而今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好因为汽车大量使用所带来的交通、能源、生态等社会危机。
轩辕发明轮子,轮子让我们双脚离开地面,让我们变得更快;今天我们则需要慢下来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