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掩盖下的认知偏差
你是否有过苛求完美的想法,是否有过纯粹的理想主义念头,是否有过极端的激进思想呢?
完美主义、理想主义、激进主义,都是华而不实的外衣,掩盖的是不切实际的内心需求,是对事物的过度恐惧与焦虑。做为正常人,力图做的更好的心理是普遍尊存在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追求过度的完美、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极端的激进,是一种偏差的心理。
很多专家对一些心理问题归因为“完美主义”,正是因为过于完美的自我要求而导致了心理应激的压力,如果应激压力大于个体的承受能力,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因此,正常心态的完美主义不是根本的至病因子。最近有专家提出,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有完美主义并非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完美主义只是一个表象。究其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因为不切实际的内心需求,和对事物的过度恐惧与焦虑。
|
|
不切实际的内心需求
|
对事物的过度恐惧与焦虑
|
|
事例
|
学生张某,爱钻牛角尖,做事小心翼翼、渴求完美、追求极端、喜欢空想、不切实际。他写作业时要求非凡干净,假如有一点点不满足,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新写;跑步没得第一就垂头丧气,考试得了99分也要大哭一场;期末考试因为考了全班第二,就心灰意冷、内心崩溃。
|
王某,洁癖,追求绝对的干净。总感觉手上有细菌,每天洗手要花大量的时间。几乎天天晚上洗澡,一天不洗就担心的睡不好觉。衣服更是一天一换。问其原因,答曰,怕得病。
|
|
成因
|
这个孩子其实已经很优秀,但是他自我设定的标准更高,多次没有达到自己内心里理想的目标,挫折感十分强烈。假如不及时矫正,可能还会发展为完美主义人格障碍,以及忧郁症、焦虑症等多种心理疾病。究其原因,其父母都是高知高干,对其的要求也过高,教育方式刻板严厉。张某很早就养成了苛求的人格倾向,做事古板追求完美,要做就做得最好。
|
经进一步了解,得知主要病因:从小生长在农村,上大学后,舍友常讥讽、嘲笑他脏。几年前,一位要好的同事死于癌症,恰巧这位同事也是农村长大的。这位同事在病死前半年曾在他家的床上睡过一次午觉,于是在悲痛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焦虑,担心自己也会得癌症,当即把被褥全部换掉。以后还不放心,总觉得身上沾上了致癌的东西,每天要洗手多次。
|
|
分析
|
由于父母过高的要求,造成其认知的偏差,认为只有得第一,只有完美,只有最好,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满足的。只有不是第一,就是失败的,所以导致其对完美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内心需求。
|
由于读书时在宿舍受到了讥讽,自尊心受到了剧烈的伤害,再加上同事去世,强化了他对肮脏的极端恐惧与害怕,从而追求绝对的干净。
|
透过表面,我们可以看到,完美主义是认知偏差的美丽外衣,掩盖的是认知的偏差,是对现实的不满,是对理想主义的向往,对错误的恐惧与逃避。因此,治疗完美主义症状,除了让其认识到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以外,还要纠正其内心深层的认知偏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