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探秘: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

(2008-03-19 00:54:13)
标签:

心理学

爱学习

潜意识

老师

学生

家长

厌学

考试

高考

性格

孩子

教育

分类: 心理奥秘探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厌学症,已经成为校园的流行词汇。孩子们为什么会不爱学习呢?我们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呢?
    爱上学习,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让学习、读书这件事情,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成为一件快乐的、有意义的事情。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每一个心理活动及行为,都有着必然性。也就是说,自我所进行的每一个想法和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或者说,自我所进行的每一个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潜意识认为有意义的;而不去做的事情,都是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或者在潜意识里没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情况造成了厌学呢?
    1、学习没有意义,学习满足不了需求。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吝啬赞美和奖励,而滥用惩罚,并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严师出高徒。孩子们努力学习,却得不到奖励,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关注,学习满足不了任何需求,于是学习变得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当孩子不学习的时候却得到了惩罚,做错事的时候却得到责骂,这样就强化了消极的一面。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而错误是最有意义的,认为人活着就是痛苦的,人活着就应该受到惩罚。一个经常被责骂的孩子孩子不仅不会努力学习,相反,还会故意犯错误,以此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责骂。      2、从榜样那里模仿来的都是消极的而非积极进取的。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作为老师和家长,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其效果远远胜于口舌教育.为人长者,首先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而不应该整日抱怨,满腹牢骚,一遇到困难就焦虑不安、一遇到阻抗就退缩不前、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一遇到问题就歇斯底里,做事情忧心重重、顾虑种种、焦虑不安、左右为难,没有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如果父母是一个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那么耳濡目染、耳闻目睹,孩子的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这种消极的应对困难的方式.孩子在学习中总会感到阻碍太多,烦心事太多,分心事太多,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3、没有看到一个美好的人生和前途。作为师长,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是其职责的一部分。有的老师,没评上职称,又苦于无处发泄和诉说,便在课堂上诉说着社会的不公平,渲染着人世间的黑暗。孩子们在内心里没有树立起一个美好的人生观,当然不可能去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4、我不是好学生。中国的教育界确实有必要规范一下老师的用语了。被骂做笨蛋、苯猪、蠢驴,恐怕是多数学生都经历过的。为人师者,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光有报国之志还不行,还要有报国的本领”。为人师者,不应该刻意地去寻找学生缺点,然后夸张地责骂,这样会使得学生的潜意识认知里,就把自己当作坏孩子。于是,学生们便千方百计地求证,去做一个坏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个好学生。
    5、勿要苛求完美。“我想做个差等生。做个差等生,就可以吸烟了;做个差等生,就可以走神了;做个差等生,就可以逃学了;做个差等生,就可吃零食了;做个差等生,就可以不写作业了;做个差等生,就可以搂着我心爱的女孩说我爱你了……”这是我在某杂志上看到的一篇诗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环境里,做一个好学生实在是太难了。既要学习好,又要不迟到、不早退、不捣乱、不走神、不吸烟、不喝酒、不早恋,还要爱劳动、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遵纪守法……做一个传统中的好孩子真的很难,只要是有一点没做好,便会被骂做坏孩子。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不去努力就不会痛苦。所以,孩子们干脆不再去努力,不再去做一个好孩子。
    6、学习是痛苦的。悬梁刺股,胯下之辱,卧薪尝胆,苦尽甘来,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用语是我们在传统教育中常见到的。试问一下,我们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应用吗?可是,我们却经常见到老师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告诉学生今天受苦就是为了今后享福。学习不是为了快乐,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考大学的任务。难怪,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也难怪,学生们一旦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便把book一扔,宣布从此告别English。既然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又何必苦作舟呢?
    7、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可以随意走动和自由发言。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封建传统的国家里,最最讲究的就是服从和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我们知道,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后代胜过前辈,社会才能进步。为人师者要甘为人梯,切忌帝王思想。作为长者,不应当过于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威和面子而打压“不听话”的学生,不应当过分地干预学生们的自由空间。作为孩子,如果自己学不学习,啥时候学习,学习什么,都要听从家长的意志,孩子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不是自己求知欲和成才的需求,如果自己的要求不符合父母家长的意愿,就会被责骂被扼杀,那么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永远建立不起来。一旦离开父母的管教,便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8、性格叛逆、抵触学习。严肃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我们的批评应该建立在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之上,建立在坚实的感情之上,建立在友好的氛围之中,建立在帮助孩子积极引导的目的上,建立在合情合理之内,建立在孩子的理解之上,建立在孩子内心的承受范围之内。如果我们批评了之后,发现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孩子们学习更积极了,那说明我们的批评成功了;相反,如果我们批评了之后,发现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远了,感情更冷了,孩子们学习更消极了,那说明我们的批评失败了。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极其敏感。他们一旦产生对抗、反叛、抵触的情绪,把不学习,当作一种摆脱父母控制、对抗老师管束的需要时,事情就糟糕了。
    9、被否定、被中断的条件反射。孩子在学习、做事情的过程中,如果经常被家长、老师责骂、否定甚至冷讥热讽,那么今后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就总会感觉到缺乏安全感,感觉到被监督、被窥视、被嘲笑、被中断,做事情的阻抗过大,而促进力太小。    世界上没有不是的父母,家长和老师的意愿都是良好的,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方法得当。严师出高徒也要严而有爱、严而有度、严而科学、严而鼓励、严而人性,教育远远不像人们世俗中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应该彻底革新了。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应当采用积极教育方式,放飞孩子们成长的心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