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事迹介绍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漏风的板房有时醒来被子上都是雪
2000年,刚从成都石室联中辞职的胡忠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就萌生了支教的念头。没几天,胡忠就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前往这里支教。3年后,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了这里。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600名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保姆。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 “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粗糙的双手本该弹钢琴却干遍粗活
1月31日晚,记者在康定县城见到了这一家三口。12年过去了,43岁的胡忠头上有了白发,谢晓君的额头爬上了细纹,女儿也已经12岁,无一例外,他们脸上都留下了高原红。胡忠说,这高原红,就是他们坚守12年的见证。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20多名老师与这些孤儿同吃同住,是老师,也是父母。
忙碌的校长12年中他仅回过5次家
1月31日晚,记者和胡忠、谢晓君到学生家里家访,仁真旺甲和措杰翁姆两兄妹都是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父亲用最隆重的待客礼节来欢迎我们,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不断念叨重复着:“谢老师是好人。”仁真旺甲两兄妹刚进学校的时候,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语,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在自家的特产铺子中做翻译,帮助父母和顾客交流。
除了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换外,学校条件也在改善。(本文由范文先生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今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00名,校舍也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米的现代化楼房。谈及未来,身为西康福利学校校长、12年仅回过5次家的胡忠说:“如果学校需要我,我会继续呆下去;如果不再需要,我想回去尽一下孝道。”
他们的学生首个大学生已回校任教
在西康福利学校,143个孤儿们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经毕业的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跟他们一样的孩子。
“江巴汪青是第一个从福利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支教的孩子。”胡忠骄傲地说,四年前,江巴汪青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后的今天,江巴汪青回到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回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好。”
家人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在菜市场买菜。在昨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两位老人,便是胡忠的外婆和母亲,外婆今年85岁,母亲68岁。当看到镜头中的两位老人时,胡忠的眼泪喷涌而出。
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女儿
不搞特殊在学校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谢晓君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胡忠谢晓君为何感动中国
这对来自成都的教师夫妇被称为“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颁奖盛典的录制片里介绍,2000年,胡忠辞去成都石室联中教职,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来到海拔3800多米的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当了一名志愿者老师。此后的12年,他拿着每月约300元的收入,以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照顾着这里的143个孤儿。在他来到这里的3年后,妻子谢晓君带着女儿,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甘孜,现在她是当地牧区一所九年寄宿制学校的一名老师。
他们为何感动中国
“为什么会感动,为什么能感动?因为他实在,因为他真诚,因为他亲切,因为他普通……就这样鲜活地走在我们身边。”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感天动地的事,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我们的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孤立看每一位人物,他们并不完美,也不高大,但是那瞬间爆发的力量排山倒海,那点滴构成的美德温润如玉。”
今天,我与这帮孩子竟真的相遇了,他们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梦——我梦到自己站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四周环绕着雄伟的山峦,极目远眺,满山竟拥出无数的小孩,他们跳跃着、欢呼着,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山间,他们向我拥来,我们携手共舞,甜蜜和兴奋久久不散……
成都用感动开启这个春天
今天2月4日,立春。
成都教师胡忠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感动中国。
就像2000年的那个夏天,当他拖着箱子,背着包,踏进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门时,他没有想到,可能一学期甚至更短的支教计划会让自己心甘情愿延长到12年。
在成都名校、石室联中任教的妻子谢晓君也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会随着丈夫的脚步,带上年幼的女儿来到这片高原,成为牧区一名普通教师。
你不能选择在哪里出生,但可以选择在哪里开始
大城市里并不少我一个,但这里真的需要教师
1999年国庆节,胡忠对妻子说:“我们去甘孜旅游吧,我听说康定有所孤儿学校,缺老师,我想去看看。”谢晓君并不知道,丈夫的目的并不只“看看”那么简单。
那是一所才创办3年,带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招收甘孜州13个县的孤儿和特困生,学校教职工大多是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志愿者应聘者,那里很缺老师———这些信息是胡忠和这所学校的老师多次电话沟通后了解到的。
当时,胡忠所任教的成都十中变成了名校石室中学的初中部“石室联中”,许多老师被派到联中。胡忠被派去管理化学实验室,以前负责的学生团队工作需要移交他人。这让他对继续留校工作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我只是想教学生。”他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这所学校急需教师的消息,心里便萌发了支教的念头。他没有告诉妻子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太过疯狂———他从没去过高原,更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在那里教书生活。他只是想,先去看看吧。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两人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康定县塔公乡。学校坐落在四面环山的草原上,草原中间淌过一条清澈的河流,校舍傍水而筑。“孩子们正围在一起跳锅庄,都穿着红色运动服,很灿烂。看到我们来,就把哈达往我们脖子上绕。这是第一次有人给我献哈达。”胡忠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场景。他后来才知道,为了迎接他们,老师和学生们把里外都打扫了一遍,还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锅庄和哈达也是特别准备的。“孩子们认为,只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我就会留下来。”这种对老师强烈的渴望,让胡忠既感动,又心酸。
后面发生的事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他眼圈湿润地拉着妻子的手,说出了自己想来支教的打算。“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哪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哪里不是教书?在哪里不是育人?”
胡忠夫妇和女儿
谢晓君没有说不。“因为我找不到理由去阻止他。他做的是好事。”
孩子们称自己的老师为“妈妈”
用知识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
更用内心的慈爱为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2000年,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胡忠来到了西康福利学校。3800米的海拔让他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适应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工作。
他的第一个岗位是一年级数学教师。一年级数学不难,但教这里的一年级孩子学数学却非常难。很多孩子不会说汉语,而他不会说藏语,连比带划才勉强把课上下去。
胡忠担心学生没听懂,便想了个办法。他揣着一摞小纸条,上面写着数学题。课间休息,他就满校园溜达,看到学生,就拿糖把他们逗过来,笑眯眯地说:“我这儿有道题,你做做看,给你糖吃。”小孩子总是很容易被“糖衣炮弹”击中,胡忠也乐得把每月300元的工资贡献出来给孩子们买奖品。中期和期末考试的奖励一般最丰厚,考80分就能得到80颗糖,考100分就有100颗糖。
在师资和人手都非常短缺的西康福利学校,胡忠当过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教务主任、后勤主任,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也管过学校德育和行政。
学校一直坚持家庭式教育。师生“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是学校坚持了好多年的传统。孩子们被编成若干生活小组,每组由一位老师负责管理,每个生活小组就是一个小家。在“家”里,孩子们称自己的老师为“妈妈”,“家”里的其他孩子就是“兄弟”、“姐妹”。
我爱上了那里的孩子,是全部
为了爱
更为了这些孩子
我和我的爱人
选择一起坚守
更多的志愿者
同样选择了坚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成都的妻子谢晓君始终没有等来丈夫回家的消息。就连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也总是缺席,只是在节前或节后回成都待上几天,又匆匆离去,因为在高原上,有一群孩子在火锅前等着他回“家”吃团年饭。
2003年,再也等不下去的谢晓君向所在学校和教育局申请去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夫妻仅团聚了3年,2006年秋季,谢晓君又回到了石室联中。“其实学校已非常宽容,我去了3年,占着岗位又没有教书。”
谢晓君的新职务是初一年级班主任。她说,西康福利学校的支教经历给了她好大一个光环。家长听说她支教3年,都觉得这位老师一定很有爱心,把孩子交给她很放心。“成都的孩子非常乖,学习非常认真,家长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但是……”
但是,她经常觉得不安。她想起离开西康福利学校时,孩子们将她团团围住,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她说,老师回去办点事,很快就回来。这个学期,福利学校的老师也经常给她写信。“他们说,我离开后,孩子们很失落,担心不会再有老师去教他们了。”
2007年,她再次申请支教。这次,她不再以石室联中老师的名义,她要把自己的关系调进甘孜,真正成为当地教师。谢晓君说,她去青羊区教育局办手续时,有位大姐问她,“你是不是爱上那边的小伙子了?”谢晓君没回答。
“我是爱上了,但不是一个,是全部。并不是我不爱成都的孩子。在我心里,他们和那里的孩子一样重要。但如果我离开,成都的孩子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教他们,但我不知道那里的孩子会怎样。”2012年,谢晓君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年高原生活已在这个38岁的女人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颊上是两朵鲜艳的高原红。
条件远不如成都
但我心灵是快乐的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
在蓝天白云下,在这片高原上
用爱在这里坚守
调进甘孜后,谢晓君没有去丈夫任教的学校,而是到了当地新办的一所牧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木雅祖庆”,距离西康福利学校大概有半小时车程。
谢晓君调进甘孜的消息一开始并没有告诉父母。后来,父母辗转听到了一些风声,“一打电话我妈就问,我不能说实话呀,那太伤老人心了。”她只好以信号不好为由,淡了和家里的联系,“后来父母还是知道了,但那时候因为隔得久了,他们也慢慢接受了。”
谢晓君的苦,有好多都是胡忠不知道的。有一次,谢晓君生病输液期间,有学生跑来问,有门课的老师走了,怎么办。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一直是谢晓君心上的结,她所带的六年级,11个学期,仅数学老师就换了10任。她一听,马上翻身坐起来,让学生帮忙提着输液瓶,她来代课。“最后输液瓶里的液体都输完了,血从管子里倒渗出来,她还站在讲台上。”胡忠说,去年10月,有媒体来采访他们,他才从妻子口中知道这事。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但在师资缺乏的高原,她教过生物、教过数学、当过图书管理员,也做过生活老师。有时,她还会被丈夫“勒令”去西康福利学校帮忙。
2007年,谢晓君当选为石室联中评选会“感动联中十大人物”,领奖时,以前的一些同事一看到她就上前抱着她痛哭。谢晓君倒是一直笑着。“他们大概是觉得我在那边很苦吧。但我觉得我过得并不苦。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这些远比不上成都,但我心灵是快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