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 一
(2011-10-27 22:56:20)
标签: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案教育 |
分类: 语文新教案 |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
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2、提要钩玄,沉思力索。
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运用。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2、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高考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自学质疑。
3、对论证方法进行合作探究。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二、解题:作者简介,文体“论”,背景介绍。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
1、正音:
赂(lu) 率(shuai,全都,一概)
洎 (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四、探究第一段:
1、自学质疑。
[附]:秦灭韩:前230年——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2、研习第一段: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②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总——分——总: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五、研习第二段。
1、本段承第一段所提出的哪个分论点?
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2、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分三层意思。
①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韩 魏 楚)
②引古人名言印证。
3、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习。
a、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以攻取之外”和“战胜而得者”相比,又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b、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的“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与秦国的态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二课时
一、探究第三段。
1、补充注释: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2、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4、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5、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二、研习第四段,齐读。
1、自学质疑。
2、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3、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4、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三、研习第五段。
1、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3、课内情感迁移:
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
教学后记:
本文字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困难障碍,因此,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句基本意义、提高翻译水平、宏观把握课文思脉与结构是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同时,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坚决执行以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宗旨,构筑开放性的教学课堂,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和必修部分的知识链接。
提要钩玄,概括作品“形”与“神”,是本单元的基础目标之一,但从学生的目前情况看,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运用散文鉴赏的专业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散文的“气脉”既外化为作者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及结构组织脉络,又内化为学生需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甚至情感价值观念与作品展开对话,如何发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课堂交流中仍然显得不够充分,还未全身心地地投入到对作品的诵读之中,因“声”求“气”方面还较欠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精彩语句。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三、文言知识小组竞赛
1、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幻灯)
原——推究
乃——你
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2、多义词
[与]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3、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4、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探究文章的论证思路: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简洁明了。(学生答)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A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六、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七、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
2、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解题:
1、作者。2、背景。3、祭文。4、评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韩愈《祭十二郎文》与李密《陈情表》一样十分感人,催人泪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孰谓汝遽(jù)去吾
万乘(shè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四、诵读、感悟
1、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幼时为伴,未曾相离——三别三会,聚少离多——少强先殁,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子孙幼弱,睹之生悲——惊闻噩耗,疑梦非真——死因死期,萦迥于心——若死有知,愿从汝死。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离之情——死别之情——痛悼之情
3、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表达了什么?
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
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小结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五、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抒情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①少年孤苦:吾少孤
②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③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④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
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
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
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着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
②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
③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而死亡的日期等。
⑤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4、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
(2)悲叹家族人丁不兴、悲叹自己仕途失意、悲叹人生无常
5、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
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二、合作探究二——艺术手法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三、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的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该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治学态度。
作业:《世纪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