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我的网友巴山一马

(2010-04-08 06:59:24)
标签:

博海淘金

http://s4/middle/513e5a61g83ad846d0023&690

                            我的网友巴山一马 

                             芭蕉客(徐涛)

   

     开博一年多来,交了不少网友,巴山一马,便是其中一位。最初可能是互相击点博文,慢慢地也就熟悉起来。巴山一马,本名马忠,青年诗人、评论家。二十世纪70年代出生于四川南江。他在外面打工期间写作了不少诗文,得到老板的褒扬与支持。后来定居清远,又写了不少评论的文章。迄今已在《诗刊》、《民族文学》、《文艺报》、《人民日报》、《世界日报》(菲律宾)、《远东时报》(美国)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1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各种文学选本及教材。着有诗集《南方吹笛》(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评论集《诗意的触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5月)、《缪斯的守望与回归》(华夏出版社2006年11月)、《文本与言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站在低处说话》(待出)等。

  巴山一马是一位踏实、勤奋而执着的文学种植者,其诗大部分是对打工生活境遇的言说,呈现了一代打工者的艰辛、坚韧和自尊。这些打工题材的诗歌,质朴而有生活质感,且具人文关怀,已受到苗时雨、刘大程、杨青云、马知遥等等众多诗家、评论家的瞩目与青睐。这都是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与赏识。
  马忠更是以他大量的评论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文学批评方面的才情与造诣。他对“打工诗歌”的定位与阐释,并提出自己的忠告:“不要让打工诗歌论为苦难与疼痛的代名词”,“打工诗歌不走出已有模式就没有希望”。观点鲜明,中肯而有见地。他对于民歌及陈有才山歌的解读与见解,也深刻而独到。
  他不但关注(甚或挑战)名宿,还善于鼓励、扶持新人,特别是对于他生活过的地域的一些作家、诗人、艺术家及崭露头角的文学新星,笔触所及一百几十人,令人赞叹不已!非但如此,马忠还胆识过人,敢于给评论家写评论。如《当代诗学建构的重要参照--读彭金山先生<中国新诗艺术论>》、《对文学时代表情的关注与透视--浅谈杨启刚文学评论集<文学新浪潮>》、《诗人评论家的诗学观--简谈木斧<诗路跋涉>》等文即是。

  马忠是一位有良知、有影响、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的评论家。《作家应坚守文学创作的道德和良知》一文,一经发表,便得到广大读者、博友的支持;《不要让“红色经典”变了味》(发表于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恶搞名著之风别蔓延》等文的发表,立即得到全国报刊及各大网站的竞相转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警醒。

  值得特别称道的是,读巴山一马(马忠)作品,无论是诗是文,我们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情、诚挚之心的跳动,爱憎分明,从不忸怩作态,让人强烈感受到这种正直、善良所传递的温暖。

    年前,马忠曾为我的诗歌、评论合集《文学的印痕》(海风出版社·2009年7月版)作了一篇书评文章:《坚实而美丽的印痕》,发表于《台湾新闻报·西子湾副刊》,点击量数日内逾三百万人次。文中,他指出我的评论的“最大特点,便是他的评论与文学理论都是经验之谈……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即进入文本之中、进入文字内核),加上他得天独厚的创作实践经验有感而发……这样的评论给人的感觉既没有隔靴搔痒的虚空,也没有指手画脚的嫌疑,是实实在在的心得体会,分享与探讨……徐涛评论的另一个特点是,每评不冗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析透出原理算完……同时,他对所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当代文坛精英、名家,还是他身边的作家、诗人,又常常尽可能地站在文学史的高度对其加以界说,或者直至解析出作品之‘异采’算完。……尤值一提的,是作者通常看作品说话,不论名人与初作,有名与无名,其人格力度由此可见一斑。”,其实马忠自己的评论文章,也是兼具了这些特点的。

  巴山一马马忠写过一篇《呼唤属于当代中国的原创式诗歌批评》和一篇《当心文艺批评的变味》的文章,可谓是“与我心有慽慽焉”!是啊,我们多么需要这些原创式的文学评论来端正我们的批评姿态,以发挥批评影响力,将文学引向光明大道啊!

      对于我的网上好友马忠,我曾写了一首诗(《新春赠巴山一马·马忠》)相赠,现录如下,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巴山有一马,清远以为家。

     曾离东坡近,满腹蕴才华。

     文坛小伯乐,诗友遍天涯。

     相聚中原日,论文共烹茶!

                                              二O一O年四月六日稿于芭蕉轩

 

   博主按:此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bajiaokewxsl芭蕉客文学沙龙的博客)。在此向徐涛兄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蔓延的旱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