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在身边——读《多“啃”几本垫底的书》——姚娜
(2023-04-28 08:53:40)“智”在身边----读《多“啃”几本垫底的书》
人到中年读书总是提不起兴趣,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信息技术设备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获取知识也变的方便和快捷,生活节奏也变的越来越快,人也变的浮躁起来,若能沉下心来一杯茶,一本书,悠然自得读着,也别有一番滋味……画面甚是美好……。
平时为了工作也会去读一些书,那也仅限于学校的安排,学校戴校长的引领……。
工作之余,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总是迷迷糊糊,脉络不太清晰……,即使拿一本书,泛泛的读读,就搁置下来了,脑袋里也不会留下一片,硬让我说些什么,真切的无从下嘴。
看到这篇文章,忽然觉得,几年来,我们已经在阅读的路上“啃”了几本硬性的书。文章里的观点与我们学校推行的阅读方法不谋而合。比如:
1、“啃”几本硬性的书,精读,读书不在多,重在选的精,读得透彻,读一部是一部,一生受用不尽。读书不要贪多,十部书只能泛泛一读,不如一部精读十遍。
2、难懂必读的书,必须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砖透为止。要深入钻研细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垫底的书,不是读一遍就能读懂、读通、读透的,要多读几遍。就像“牛嚼”似的,先大体吞下去,在细细研读体味,反复咀嚼。
4、喜欢的书,多读几遍。第一遍囫囵吞枣的读,是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是吟味;第三遍一句一句的想着读,是深究;放上几天,再去读读,会悟出不一样的地方。
……
正如文中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读书离不开“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
是的,读书贵在不能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还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心若磐石的精神。
这几年我校教师在戴校长的带领下,从《孟子》、 《马思主义》、……到目前还正在读着《爱弥儿》这本书,我们一直都在“啃”硬性书的路上,风雨无阻,我们不仅读书,还有写作,从未间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受益颇多,虽然也只触及了皮毛。然而对于阅读我还是心虚或没有底气的,一方面是自己读的书很少,文学素养起点较低;另一方面是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冥冥之中好的东西都在身边。追其原因,不管是一叶障目,还是在读不懂时,就搁置了,未能持之以恒。一切都还在继续,未来,随着时间的沉淀,我想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