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

(2022-09-26 12:18:22)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

(一)

最近在樊登读书里,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斯卢普的女孩,小时候参加了一个合唱团。在唱歌的时候,合唱团的老师走到她身边,对这个女孩说:你的声音太怪了,你跟每个声部都不合,所以你不适合唱歌 。在台上演出时你只要对口型就行了。这个孩子上初中后,又去参加类似的活动,学校里的音乐老师又让她唱歌 。她说:我声音不好听。老师说:你唱两句我听听。她按老师的要求唱了起来。谁知这位初中的老师听完后说:哇,你的声音太棒了!我都怀疑你是哪个音乐家的私生女。从此,斯卢普又开始爱上了唱歌 。后来,她登上了那个只有明星们才有资格演出的卡内基艺术中心去演唱了。同样的孩子,同一种声音,一个老师是莫名其妙的打击,一个老师是足够的鼓励。

(二)

在学校里,我们会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办公室里,某个老师一走进来,便开始描述刚刚发生的班上某某孩子的表现。很快就激起所有人的共鸣,于是整个办公室便成了差生控诉现场。差生的存在,在一些老师看来,如同恶魔一样的存在,恨不能赶尽杀绝。有时学校突然转来一个差生,基本上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接受。通常,社会上喜欢把教师和医生统称为先生,意即都是影响人的人。医生影响的是人的自然生命,而老师影响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今天,教师很多,但能真正称之为先生的人却很少。如果医生和上述对差生深恶痛绝的老师格局一样的话,那么医院里的会诊现场就会成为某个患上重疾病人的声讨会,认为此等病人砸在自己的手里,是倒了八辈子大霉。为什么医生开出的处方、写出的病历,很少被服务对象质疑,而一些老师布置的作业、说出来的话语容易被家长说三道四?客观地说,在专业度上咱们老师确实不及医生。不够专业,难免会被人瞧不起。有时表面上对你客客气气,但在心里并不会敬重。教师的不专业行为,并不仅仅是高深教育教学理论上的缺失,更多的源自于对教育常识的丢失。比如,在对待差生这个问题上,最基本的教育常识是:学生是千姿百态的,如果学生个个聪颖过人就没有教师什么事了。

(三)

我们之所以要在新学年教育办学总纲里,撂下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这句话,是因为感觉到当下不少学校里一些老师排斥学困孩子的行为,实在不能再容忍了。曾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过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多老师为此忿忿不平,甚至直接在网络扔砖头。新学年教育这句关于差生的表述,与蔡校长的观点其实是高度一致的。我估计,有一些老师看到这句话,表面上也许会臣服,但心里并不会真服。一种最强烈的反抗声音就是:难道就没有差生吗?我的辩解是:此处差,别处不一定也会差。比如,有些孩子也许读写算的能力差一点,但他有运动天赋,你能说他是差生吗?李镇西老师与四川省U16足球总教练张凌的故事说明,如果只用分数来衡量,张凌就是个十足的差生。只拿一把尺子量,张凌这个运动天才就会被无情扼杀了。此时差,不一定永远差。孩子如同自然的花儿一样,有的花儿开在春天,有的花儿开在秋天甚至是冬天。你能说冬天开的就不是花吗?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却大器晚成。王勃14岁就写下《滕王阁序》,而齐白石先生58岁才在画坛上成名,你能说谁优谁劣吗?有时,教育需要有静待花开的境界。在等不得的老师那里,差生便产生了。特别欣赏两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智能优势和生长节律,就不会轻易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

(四)

差生何以产生的?来自于教育者不专业的教育行为。这个教育者既有家长,也有老师。教育的最大忌讳:给受教育者进行负面的身份判断。比如,某个孩子写作业拖拉,家长、老师说:你就是作业拖拉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身份判断,从当下的一个行为,把其界定为某一类人。如果要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适宜对他的行为表现做出适度的描述,然后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提出改进建议,而不是轻易对他进行身份判断。比如,写作业拖拉,老师和家长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孩子,某一项作业你一共花去了多少时间,其间你做了哪些与作业无关的事情,一起想想怎么才能加快进度。一味指责孩子是作业不认真、作业喜欢拖拉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母亲的魔咒现象。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你期待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也许就会成为什么样人。一个老师把班上的学生视为差生,就是典型的负面的身份判断。如果哪个老师在公开场合称某个孩子为差生,就已经暴露了自己不专业、不合格。

(五)

也许有人会说,不让说学生是差生的主张,这不是否定了学生的差异性了吗?其实不是。口中常常视某些学生为差生的老师,心里对学生的画像其实是人人都应该考一百分教育的很多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人的差异性,以为所有孩子都应该一样,都可以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的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可能通过教育完全消除。教育不可能做到的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同一种人,能够做到的是让每个个性迥异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比今天有进步。尊重差异,善待差距,才是我们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尊重差异,善待差距需要有容错之心。出错、犯错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在犯错、改错中获得成长的过程。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犯错成本最低的地方。如果在这两个空间里不允许孩子出错、犯错,也许步入社会后他们会为错误付出惨重的代价。尊重差异,善待差距需要有发现的眼光。如果用教育警察的思维看孩子,处处皆是劣行;倘若以教育寻宝人的眼光看孩子,总能找到一个孩子闪光的地方。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有时教师一句真心实意的表扬,会改变一个孩子心智模式。

(六)

几年前,在《人民教育》上读到过南京一所学校的故事,至今想来都觉得十分温暖:这是一所以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学校,生源素质可想而知。这位校长在学校推出一个举措: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奖,但每个获奖者都要陈述获奖理由。理由成立,学校便兑现。有一次,学期颁奖大会结束后,有一位学生骑着摩托来到校长室兴师问罪:为什么学校里所有人都得了奖,唯独不给我发奖?原来这位学生平时就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一起,基本上不到学校上课。校长说:学校规定每个获奖人都要说出自己获奖理由,你说说凭什么可以获奖。这个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尽管基本上不来上学,但我对我的朋友打过招呼,凡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不许欺负。于是,校长欣然同意给这个孩子发放了保护同学奖。据说,这个孩子就因为这张奖状,又回到学校上学了。教育,不是揪住人的弱点不放,而是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