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张志伟
(2022-04-29 10:56:57)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应对自然灾害》是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内容。本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那么陌生,在我校定期开展的各种应急演练中,提高了防范意识和逃生本领,例如:消防逃生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在电视或网络中也都有看到过。
本节课分为了: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防御自然灾害、不屈的抗灾精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应对自然灾害的紧急措施,体会人们在危难中的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一、利用视频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汶川地震》,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同时,让学生思考,除了地震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影响着我国。
二、利用视频解析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紧急避险措施
由于学生对于紧急避险措置的知识知之甚少,单纯的理论知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学生记忆。运用多媒体动画能直观的突破学生的视角限制,多角度地观察,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兴趣(学生喜欢观看视频)。
在播放台风、洪涝、暴雨的紧急避险措施时,学生们都能很快的掌握方法。但是,播放地震、滑坡泥石流的视频时,有的学生出现了困惑,例如:是先躲到桌子下还是先跑到空旷地带?遇到滑坡泥石流时,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跑,要是垂直方向没路怎么路?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我给予了肯定,说明他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思考了,不是只是看了视频就没事了。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冲突,是学生开始吸收新知识的表现。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各个小组也根据视频播放的内容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用抓阄的方式抽小组上台展示,并给出了合理恰当的答案。
三、播放抗震救灾纪录片
第三部分内容为不屈的抗灾精神。苍白的文字已经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这种精神,也体会不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纪录片记录了群体和个体的感人故事,学生通过视频能够直观的感受中国军人的不屈和坚定,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万众一心抵御灾害的抗灾精神。
视频播放到在废墟下成功营救出受灾群众时,学生们会激动的鼓掌,看到全国人力物力从四面八方汇聚汶川时,会受到很大的感动。
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观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有感》。使学生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情感。
本节课利用视频不仅让学生从认知上直观的了解了我国的自然灾害,还从意识与行动上提高了防灾抗灾意识与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们从情感态度上感受了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