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延伸张海臣
(2019-10-25 10:36:10)自主管理,从学校到班级的延伸
张海臣
学生自主管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学校要构建配套的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引领班级进行自主建设。北京祥鲁九一教育集团总校长张海臣,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尝试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主管理在本文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包括“他律—自律—自主”三个阶段。如果说“他律”是“要我做”,“自律”是“我要做”,“自主”就是“我愿做”。自主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主观意愿、主动要求,包含了学生的主见、责任与担当,即“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责任我承担”。自主管理是一个从自律到自主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从纪律到规则的转变,是管理权从校级层面到班级层面的全面下放。
自主管理的顶层设计
自主管理的顶层设计包括学校价值观重塑、学校文化理念建构、学校组织机制重构等。学校可以在原有建制的基础上,成立“一体两翼”的学生校委会,“一体”是学生自治委员会,这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主体,“一把手”是学生校长。“两翼”分别是学生监督委员会、学生顾问委员会,负责人分别是学生督导委员会主任、学生顾问委员会主任。
学生自治委员会下设六大部门:学习质量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品牌建设中心、安全保障中心,形成了从教育、学习、文化到生活服务的全系统管理格局。
学生校委会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主体性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导性(主要是指导)组织。学校组织与学生组织直接对接、互动,比如学生校长可以直接与学校校长对话,其他中心主任可以直接与学校校委会各中心主任对话。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常规管理中不必要的上传下达,确保信息反馈及时、问题解决及时,提高管理效率。我们将这种自主管理模式叫“双主互动高效”自主管理模式。
每场竞聘会的会场布置、氛围营造、竞聘动员、竞聘方案、竞聘组织、竞聘问题设计、现场答辩、摄影摄像等都由学生校委会负责。全校学生共同见证每年一度的竞聘大会,所有教师都能看到孩子们非凡的创造力。
班级自治需要建立自主管理小组
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到自主管理方略的确定,自主管理具备了从宏观到中观两个层面的架构和引领作用,接下来到班级管理层面就会水到渠成。
班级自治是学校自主管理的缩影,从管理维度上主要体现在建组织、建制度、建机制、建流程等方面。
建组织是班级自治至关重要的一环。班级自治委员会产生的方式和校级学生干部产生的方式一样,都是通过竞聘产生的,学校严禁班主任指定人选。新型班级自治组织和传统班级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班级除了有班委会外,还有班级自主管理小组,这是学生团队最小的组织细胞,也是最末端最重要的组织细胞。学生自主管理将在这里发生。
建设自主管理小组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价值追求、合理分组、团队目标、分工协作、动力机制。价值追求需要实现每个成员的共同发展,合理分组是小组建设的前提条件,团队目标是小组建设的方向和动力,分工协作是小组建设的基本活动形式,动力机制是小组建设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可以想象,小组成员每天60%以上的时间都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的喜怒哀乐、情感交流、能量传递影响着小组的每一个人。可以说,小组的建立和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
班级制度建设是基于学校制度框架下的细化和落实。班级制度未必是严肃的文本,可以是学校制度引领下的班级公约,要体现自主性和人文关怀。学生制定的班级公约更能唤醒其规则意识。比如某班的班级公约有一条“上课不趴桌子,不睡觉。如有违反,为全班同学唱一首歌或跳一个舞”,这种个性化极强的规则来自该班的文艺委员。
为了更好地推进班级自治工作,班主任在进行班级自治委员会竞聘时就要告诉学生这6句话:这所学校是“一所人的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主角;学校的大小事情都与学生有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成长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不能代替学生成长。教师只是帮助、陪伴、呵护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人;这里没有权威。这所学校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是“师者亦生,生者亦师,教者亦学,学者亦教”;相信自主的力量。自主的力量是神奇的力量、创造的力量、伟大的力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发展。“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你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
自主管理下的班级文化打造
文化之于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习小组的意义有多重要?如果说制度解决的是一个组织能够走多快,那么文化解决的就是一个组织能够走多远。当管理者不在、制度不在,组织依然良性运转,一定是文化在起作用。尤其是当自主管理下的班级或学习小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时,班主任要反思是不是小组文化建设没跟上。
曾经有人质疑,自主管理这么庞大的系统,如此繁多的分支部门和小组,孩子们能管得过来吗?不影响学习吗?实际上,恰恰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组织中,才将学校中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在各自的动车组式的组织中围绕一个共同目标自主自愿、自动自发地努力,唤醒了内心的规则意识,学校教育的词典里不再有“纪律”一说,而是被“规则”取代。同时,“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营造了一个完整的自主教育新生态——相互促进,自我推动。
还有校长问,这样的自主管理模式在中学可以,在小学适用吗?其实,孩子的主体性一旦被尊重,在小学同样适用。比如,河北省威县北京祥鲁九一学校就此做了大胆尝试,从管理层到教师到学生全方位放大自主管理,一周时间学校各项常规工作大为改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