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作学习 30 策(前16策)

(2017-02-02 12:31:04)

合作学习 30

 

自由撰稿人、合作学习研究专家  郑杰

 

     当前,推进合作学习的最大障碍在于技术,而教师培训也常常偏向理念和理论学习,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艺学习,这严重妨碍了课改的深入。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总结了 30种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技术植入提高教师使用合作学习的技能。

 

合作学习 30 策分为四类:两人互助、4-6 人组协同、走组合作、整班合作。其中 4-6 人组协同的策略最多,所以有人将合作学习称为小组学习,但真正的合作学习并不限于小组内。

 

两人互助

第一策:两人互查法

      1.操作步骤

  (1)两两结对,为 A/B

  (2)A B 提问,B 在不看材料的情况下回答 A 的提问;

  (3)A B 寻求解释,B 在回答不了时,向 A 寻求帮助,A 予以帮助;

  (4)轮换角色。

  2.操作要领

  (1)发放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尽量事先未被阅读和学习;

  (2)无论回答是否正确,都应向对方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有疑问可追问。

   3.适用范围

  (1)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学习;

  (2)探究性学习活动。

  4-6 人组协同

第二策:记记法

     1.操作步骤

(1)组成 4-6 人组;

(2)桌面上摆放题卡,题卡正面是问题,背面是答案;

(3)A 向其他成员出示卡片正面的问题,其他成员抢答;

 (4)交换角色,BCD 分别向其他成员出示卡片正面的问题,其他成员抢答。

 2.操作要领

(1)每张题卡上只能有一道题,答案应是唯一的;

 (2)答题人对某一问题只可以答一次;

 (3)题卡上的题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设定;

 (4)可使用抢答,也可以使用指定答题人的方式进行。

 

 3.适用范围  记忆和理解层面的认知活动。

第三策:叽叽噎噎法

      1.操作步骤

    (1)学生围坐在一起,4-6 人;

    (2)让学生自由发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操作要领

 

 (1)提示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言,打断发言时要有礼貌;

(2)当学生发言过长,计时员予以提示;

 (3)当出现冷场时,组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当噪音过大时,教师或组内噪音控制员应予以干预。

 3.适用范围

(1)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活动;

(2)在具备合作技能的小组中开展更为有效。

第四策:从庄法

      1.操作步骤

      (1)组成 4-6 人小组,确定 ABCD 等角色;

      (2)每个成员都将独立思考后形成的答案写在纸上;

     (3) A 负责主持(坐庄)

A 邀请到某一成员时,该成员进行回答;

(4)A 在听取了所有成员的意见后,进行汇总,并对每一成员发言的优点进行赞美。

 2.操作要领

  (1)主持入随机确定,尽量先邀请学习能力不足的成员优先发言;

 (2)被邀请的成员应尽可能穷尽答案,其他成员可做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3)第一个发言的成员必须由主持人邀请,之后可以举手争取被邀请;未经主持人邀请,不得发言。

3.适用范围

(1)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活动;

 (2)需要举出实例(列举)的学习活动;

 (3)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学习活动。

 第五策:围圈传

   1.操作步骤

(1)4-6 人小组围成圈;

  (2)每个成员独立思考;

   (3) A 先在纸上写出心中的答案或想法,然后传给 B

   (4) B 在写想法,传给 C……直到全部成员写完

   (5)小组讨,对纸上的答案或想法进行评估。

2.操作要领

 (1)所有成的观点被记录下,在围圈传时不进行任何评论;

 (2)在其他成员书写时,保持安静;

 (3)如果轮自己,却没有内容可写,向大家道歉,然传到下一位;

 (4)可借鉴他成员的内容,但自己在纸上写出的内容不能与他人重复。

 3.适用范围

 (1)对事物的分析,并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

2)需要提出创造性想法的学习活动。

第六策:三步方法

     1.操作步骤

 (1)组成 4 人一组,确定 ABc D 四个角色,AB CD 各自成 2 人组;

 (2)A 采访 BC 采访 D

(3)互换角色即 B 采访 AD 采访 C

(4)A C )介绍 B 的采访信息,B c D 介绍 A 的采访信息,c A B 介绍 D 的采访信点,D A B 介绍 c 的采访信息;

(5)A 最后汇总所有信息。

     2.操作要领

   (1)应事先将采访题发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做回忆和思考;

  (2)可让学生模仿采访的场景,采访者手中持笔话筒;

   (3)要求采访者对采访对象谈话中的重点部分做好记录;

     (4)根据需要,省去第三步采访,只实施

2 人组互访;

  (5)要求被采访者不仅说出思考的结果,更要说思考的过程。

     3.适用范围

     (1)小组成员分享有差异化的信息;

    (2 )需要高水平认知活动的学习环节;

      (3)多用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学习活动。

第七策:合作辩论法

 

     1 操作步骤

     (1)教师对需要辩论的问题做讲解,或为学提供有关材料,或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收集相关材料;

     (2)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组又分成两方每一方持一种立场,并准备向另一方陈述上场;

     (3)双方陈述指定的立场,一方陈述时,另一方应该做记录,并保持沉默;

     (4)陈述之后,进行辩论,力争说服对方他门被指定的立场是正确的;

     (5)双方交换立场,准备陈述与此前相反的观点;

     (6)学生就新指定的立场重复(3)(4)

  (7)不再给学生指定立场,每个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整个小组力争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

     2.操作要领

     (1)辩论前,学生对话题有所了解;

    (2)鼓励学生收集与辩论相关的材料,为提供背景知识,教师可做些讲解,或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

     (3)辩论结束时力争达成一致,这种达成一致的努力是合作辩论法的核心。

    3.适用范围

     (1)价值观层面的讨论;

     (2)探究性学习活动。

 第八策:联想链

     1.操作步骤

     (1)请学生回答由某个主题所联想到的内容;

   (2)组内成员依次迅速作出回答,想不出答案的人,迅速跳过;

     (3)记录每一成员回答的内容;

     (4)小组对记录的内容进行评估。

     2.操作要领

     (1)在联想和发言时速度是关键,最好是突发奇想不要深思熟虑;

     (2)小组汇总和评估时,虽然对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回答予以剔除,但对创意依然要表示鼓

励。

  3.适用范围

 (1)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活动;

  (2)讨论开放性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3)观看完作品后可以将意见写在便签上,贴在作品旁边,也可以准备意见本或留言本。

 第九策:发言卡

      1.操作步骤

 (1)给每个学生发放三张发言卡;

 (2)小组成员在组内发言,每讲一次拿出一张卡片;

 (3)卡片用完后,不能再发言,只能提问,直到每个人都用完发言卡。

2.操作要领

 (1)发言卡的张数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也可每人不一样多;

 (2)可以将发言卡用颜色进行区分;

 (3)可以由学生对发言卡进行设计。

3.适用范围

 (1)任何话题的小组讨论;

 (2)需要鼓励发言的活动。

第十策:复述通行证

 1.操作步骤

 (1)将学生编为 4-6 人组;

(2)A 将自己的想法阐述给其他成员,B 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前先复述 A 的想法;

 (3)A 确认 B 的复述,表示复述无误,B 方能开始发表观点;

 (4)依次依规进行。

 2.操作要领

 (1)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倾听,才能做出完整的复述;

 (2)如果后一个成员的复述未经前一个成员认可,不能发表观点。

 3.适用范围

 (1)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其他成员基础上的合作活动;

 (2)对所有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学习活动。

第十一策:小先生

     1.操作步骤

      (1)由一名小组成员扮演教师,其他成员扮演学生;

 (2)扮演教师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讲授学习内容,而后组织小组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并进行观察和监控;

  (4)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5)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

 2.操作要领

  (1)扮演教师的学生在事先应掌握学习材料上的内容;

 (2)扮演教师的学生在小组学习时应检查小组交互行为。

3.适用范围

有正确答案、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第十二策:连环画展法

 1.操作步骤

     (1)小组合作,以连续性图画和台词呈现学习成果;

  (2)各小组在指定位置上张贴连环画,并向大家说明;

 (3)参观其他小组张贴的连环画,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贴在连环画旁边。

2.操作要领

  (1)制作连环画时明确小组分工,一人统筹,一人绘画,一人配台词,一人向大家做说明;

 (2)通过设置起、承、转、合或收场等噱头来润色故事,也可制作四格漫画;

(3)观看完作品后可以将意见写在便签上,贴在作品旁边,也可以准备意见本或留言本。

3.适用范围

 (1)讲故事和设计情节的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的展示环节。

 

第十三策:非正式学习

 1.操作步骤

 (1)组成 4 人小组,确定编号 ABCD

  (2) A 讲述一个案例或一个观点;

  (3) B A 所说的内容进行阐发;

 (4) C 分析 A 所讲内容背后的原因;

  (5) D ABC3 位成员的发言进行汇总和小结。

 2.操作要领

 (1)A 讲完后,检查其他 3 位成员听得是否准确,理解是否正确;

 (2)B 运用感性思维方式,以举例的方式进行阐发,正例或反例均可;

 (3)C 运用理性思维方式,分析方法找原因;

 (4)D 在总结时作自我反思;

 (5)如果小组人数超出 4 人,则可以增加 EFG 角色。

  3.适用范围

(1)反思性学习;

(2)高水平认知活动。

第十四策:实地漫步

1.操作步骤

  (1)组成 4-6 人小组,做好分工;

 (2)确定漫步主题;

 (3)到实地漫步,通过眼睛、耳朵和双脚收集资料及信息;

(4)小组成员共同整理素材进行分享。

 2.操作要领

 (1)应带相机、手机和笔记本,充分调动五官,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

(2)可结对漫步,也可独立行走;

 (3)主题不宜超过两个。

3.适用范围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

 (2)考察、体验和探究性活动。

第十五策:小组调查法

      1.操作步骤

  (1)选题并分组: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宽泛的总论题,让学生明确表述所选择的探究子论题,教师将学生列举的子论题通报全班。小组讨论把子论题分成几个不同类别,分类结果即作为各个不同的小组进行调查的子论题,把各子论题题目向全班公开,每个学生都参加所选择的子论题的小组活动;

   (2)小组调查设计:通过填写和应用作业单的形式进行,作业单要明确小组的研究论题、成员、调查内容、所需资料、如何分工等;

  (3)进行小组调查:小组成员收集信息,分析评价资料,得出结论,在小组中共享研究成果,比较各自的发现,交换、讨论、澄清和综合不同的观点,达成共识,用于解决小组研究的问题;

  (4)准备总结报告:调查完成之后,所有小组成员参与设计一份向全班呈报的总结报告,报告可以书面报告、展览、戏剧等形式展现;

     (5)呈现总结报告:集合各小组,根据事先确定的呈现程序,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总结.作为“听 6   13 众”的小组成员要对看到、听到的作出反应;

   (6)评价:同伴之间可以共同讨论评价他们所研究的论题、所做的工作以及情感体验,可以把自己对论题的感受和想法写下来。教师要对小组调查过程本身进行评价,对学生所研究论题的思维水平进行评价,评价学生把知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推理的运用能力,对结论的抽象概括能力。

     2.操作要领

 (1)论题可以是课程中的,从学生兴趣中引出的,也可以是当前的时事问题;

 (2)总论题应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应引起学生各种不同反应,激发学生去探索、了解论题的答案;

 (3)子论题的选择可以由合作小组通过多种途径完成;

  (4)小组分工时,可以让某位成员担任记录员负责组织整个工作,可设一名协调员,在小组讨论中起领导作用,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要为小组作出努力;

 (5)教师可以公布每个小组的作业单,提醒大家每个小组正在做什么,使大家了解全班的情况;

  (6)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小组调查时限,确保学生在完成调查前不被干扰;

  (7)呈现总结报告时,小组成员应一起交流彼此的作业情况,把自己学到的核心知识部分教给其他同学;

 (8)教师可抽取小组成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协调各小组关于小组报告的计划;

(9)教师和学生可合作进行评价。

     3.适用范围

探究性学习活动。

第十六策:情境表演

     1.操作步骤

 (1)小组准备活动:确定问题,明确情境,编创脚本,解释角色要求;

     (2)挑选扮演者:分析角色特征,选择角色扮演者;

 (3)安排场景:确定表演程序,重述角色,进入表演情境;

     (4)组织观众:确定观察任务,分配观察任务;

     (5)表演;

     (6)讨论和评价;

      (7)重新表演:表演修改过的角色,提出下一步或行为转变的建议;

      (8)讨论和评价;

     (9)分享经验和总结:把问题情境与现实经验和当前问题联系起来。

     2.操作要领

   (1)鼓励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2)要创设问题情境,让一个或几个角色都处于两难境地而又必须作出选择。

     (3)电影、小说及故事可以给问题情境提供素材。

     3.适用范围

     (1)理解学习材料上的关键内容;

     (2)让学生的多种智能都能获得发展的学习活动;

     (3)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