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佐藤学:21世纪的学校改革与课程创造——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与学校改革

(2014-01-19 11:46:04)
标签:

育儿

分类: 汇贤文库

佐藤学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教育院士。著作有《静悄悄的革命》《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与教师》等。

     以下为佐藤学先生2012年5月5日在成都文翁大讲堂的讲话整理。

 

                        21世纪的学校改革与课程创造——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与学校改革

    学校改革并非易事,改革的动力来自学校和教师自身。我一直进行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前10年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我手上失败的学校就有1000多所。这些失败让我深感学校改革的不易,因为教师是顽固的,家长是顽固的,校长也是顽固的,行政政策也是顽固的。

    教师要先改变,要从教的专家向学的专家转变。教师的能力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作为熟练的手工业者的知识和能力,二是作为教育专家的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理论很多,但是讲课很糟糕,这就是手工业者的能力不太好;有些教师的教学没有教出内容,没有知识性,虽然学生们很开心,但是却没有学到东西,这就是缺少作为教育专家的能力。教师要在学习共同体中成长,而学校则是促进教师专业性的重要场所。

 

一、21世纪大环境作介绍

有四个特点:

1、知识型社会--由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过渡--终身学习;

原来在日本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参与劳动,现在有百分之十的人参与劳动,第三产业如教育、信息等变成重要龙头。产业特点是呈金字塔,而现在是呈倒金字塔。脑力劳动人数远远大于体力劳动人数。知识型社会需要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多文化共生:

21世界差距大、多文化。终身学习很重要,在中国来讲,产业社会盛行;一部分产业化,一部分后产业化,形式复杂,多文化要求,在日本5个小朋友中就有一个小朋友父母不是官方日本国籍。多元化共生的社会要求人们的协同与合作。

3、孕育着贫富差别危机的社会;

4、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建设--市民建设--公共道德的确立;

如何保证教育平等?不让一个每一个孩子掉队?教育要保证公共道德的建设。21世纪包含着太多的危机,弱势群体有许多病因,社会呈现病态化。例如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和律师的职业之所以受到追捧,和社会人群的精神压力过大、社会秩序不稳定有很大关系。

二、21世纪的学校

1、学校性质的转变:提升质量(quality)与实现公平(equality)的有效路径

21世纪的学校中心理念:质量和平等同时追求。从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目前好多国家都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投入很多精力。如果要关注教育质量,就不能不关注到教育平等。其实,根据了解后可以得出:越是注意教育质量,越能体现教育平等。

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要同时追求。他把学习分为两大类型:

A阶段型:习得+掌握(先提出目标再学习,以考试作为检测)program型

课程设置:目标+成就+评价

传统的学校课程是“阶梯型”课程,这种课程是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位来组织的,其所追求的是效率性与生产性。其教育内容与学习活动是瞄准最终目标,划分好小步子,然后引导学习者朝最终目标步步攀升来加以组织。步步攀升的过程是单向的、线性式的、规定好的,一旦在某一级踏空了,就会导致“掉队”。这里面蕴藏着导致学习者孤立化和学习内容机械分割的危险。

B登山型:思考+研究(主题探究  表现展现出来)project型

课程设置:主题+探究+表现

课程的另一种类型是“登山型”,这种课程以“主题-经验-表达”为单位来组织。在“登山型”课程中,虽然目标也须达到顶峰,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在“登山型”课程中,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速度去登山,随着一步步的攀登,视野开阔,其趣无穷,即便不能攀登顶峰,也可以享受过程中有意义的体验。而且只要不选择危险的道路,就不至于像“阶梯型”课程那样败下阵来。

登山型的课程设置更符合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约翰杜威提出的观点与佐藤先生的设想也是不谋而合的。学校要进行课程革命,就要从阶梯型课程转变为登山型课程。在“登山型”课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作为“导游”发挥着引导儿童的学习经验成为有意义经验的作用。“导游”熟悉“山”的魅力,理解“山”与“山”之间的关联布局,准备了攀登不同山峰的“登山道”,能够疏导“登山者”面对危险的丛林、沼泽地和悬崖而不至于困惑。而且“导游”能够提供帮助,使“登山者”自己按照自己的计划快乐地“登山”。

 

 

 

他把学校定义为:21世纪的学校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的地方,也是教师之间的协同学习的地方。

15年前访问拍的照片照片,整理展示有一个共同点(合作学习共同点):世界各国的教室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

我认为三年级以上要进行男女混合合作学习;加拿大、澳大利亚成绩好,这些国家面积大、人口少,学校规模小、人数小,芬兰平均130多人一个学校。

2、教师的转变

教师从以教为主的专家向以学为主的研究者转变。

教师(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

1、娴熟手工匠者

2、专家:知性的判断

3、教育专家共同体得重要性

3、教室的转变

(播放一组加拿大的教室图片)。学生小组形式的学习模式。男女混合的小组。坐在地毯上进行学习。

教室里已经不再是一块黑板,再加一位教师站在讲台前上课的旧有模式了。(德国、芬兰的小学、中学图片)课堂更多的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当佐藤先生说到现在用黑板的教室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很少了,会场上的听讲老师们不由发出惊叹声。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教室里还都离不开黑板加粉笔的模式。

近年来,亚洲地区的教育发展迅速,教育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举例:韩国,以一个核心学校带动辐射别的学校共同发展,有70多所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印度尼西亚每年也有几十所学校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

 

三、学习共同体的愿景

1、定义-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儿童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作为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协同合作的学习学校家长和市民积极参加到学校进而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学校·

推行教育改革,有的老师会说没有资金没有时间没有人才。教育的愿景,比别的条件更重要。要让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行政参与进来。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学生的协同合作,还有老师、专家、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

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是不让每个学生掉队,实现每个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只有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的。要和儿童共同努力,学校要从内部开始改革,才可能有所成功。当然也要借助外部力量。

学校的使命和责任是如何让每个老师不掉队,参与到学习中来,坚持到退休,一直从事教育的,在日本只有百分之四十。所有辞职的老师不是对学生失望,而是对学校、家长失望,或合同到期等问题才辞职。

学校不是私有的,学校必须有家长、学生、教师共同拥有的开放的空间。如果一个教师不开放自己的教室,教育改革就不能推进。一个学期不开放一次课堂让别人观摩学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没有交流和学习,就是把教室私有化,把教师的工作私有化。

教师不要对学生失去希望,也不要对自己失去希望。要注意避免陷入“倒球式”的工作状态。

2、学习共同体的三个哲学

(1)公共性的哲学--开放与合作---与私事化、部族化的斗争

(2)民主主义的哲学-学生、教师、家长每个人都是主角,民主主义指的是与他人共生共存协同合作学习的生存方式-对个人的尊严和多样性的尊重

(3)对卓越型的追求--想最高的目标的挑战--对质量的追求--实现“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

3、原理和策略

(1)原理    倾听与对话: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

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话性沟通的基础上的。学习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充分对话。学习是与学习内容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这是迈向学校的第一步,因此学校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这种对话。

对话性沟通通过相互倾听的关系而实现,倾听他人的声音是构建相互协同合作学习关系的基础。一个人的学习是无用的,有些孩子不用讲已经学会了,而另一些孩子则一直静默无语;学习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学习应该是相互的、互惠的,这样学力较低的孩子也能加入到学习中来。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跳跃”,这是无法通过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的。当然互相学习不是互相教,互相学习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是一个人马上给出正确答案,另一个人去模仿。学校本来应该是对话式的,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很多学校是没有对话,教师是独白的,不去倾听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教室中的孩子也是独白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可能获得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是与他人的对话是与自我的挑战的对话。互惠学习不是互教,而是互相倾听,获得学习的快乐;互惠学习是互相倾听,倾听才能产生对话;学习的教室是安静的,安静的、完全沉浸其中的课堂是达成学习的必要条件。

越善于学习的人,越善于倾听。我们的教学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能够对话的物理空间。

 

 

(2)策略

教室---相互协同合作学习的实践

教师办公室---同僚性的构建

教师之间还要形成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根据调查,公开教学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形成同僚性的重要方式。所有的学校、学校的教室都应该是开放的,所有的学科壁垒都应该被打破,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开放的课堂进行观摩、研讨、研究和反思,从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之间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或者“不好”,这是根本没有意义的,而且越是这样就越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教师之间的研讨是要建立在课堂教学事实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他们在学习上还存在哪些困难。我们必须建立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环境,一所学校的成功会使更多的教师来观摩,从而形成改革经验,以这些领航学校为中心,逐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网络。

地域--参加学习的实现

改革的现在---改革基础的扩大

3、组织协同合作学习

⑴21世纪的学校教育由project型(登山型)课程设计及建立在<相互协同合作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所构成。

⑵协同合作学习的构成基础指的是小学1、2年级的双人成对学习,,小学3年级以上中学和高中以4人为单位的小组学习。

⑶小组学习由随机自由组合的男女混合团体所组成。

⑷小组学习的作用:将个人的学习与他人共有=个人学习的合作化、为实现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提供协同合作学习关系的基础。

4、组织要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

在日本的很多都是对<已明白的内容一遍又一遍进行解释说明>的课,没有实现有挑战的课。

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通过相互帮助合作式的学习实现。

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把基础基本变成实在的内容。(通过活用来理解)

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培养会学习的孩子。

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促进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的成长。

通过校内研修促进同僚性的形成

对课堂进行事例研究的目的不是<评价>,也不是为了提建议,而是基于在教室中所发生的事实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以学习的事实为中心相互交流。(在各自的观察为基础,对于到那一部分为止的学生掌握了老师所讲的了,在哪一个地方学生混乱了,学生的学习受到了阻碍了进行交流)

不是对授课老师进行指正,而是通过对课堂进行观察,就自己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进行交流。

在学校内构件教师间能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作为教育专家可以互相促进成长的“同僚性”。

 

 

 

推进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建设,有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是从美国“学习共同体”改革的成功典范——纽约东区中央中学校长德堡拉梅耶那里学来的。第一项原则:少则多(Less is more),即学习内容越少学习成果就越多;第二项原则:简则优(Simple is better),即课程越简化知识就越系统;第三项原则:小则精(Small is  sensible),即规模越小就越精致。我们主张运用这三项原则进行学校改革。

对照第一项原则我们便可发现,现在的学校生活组织了过多过杂的内容。与其泛泛地、肤浅地学习一些包罗万象的内容,不如深入学习本质的、精炼的内容更能够形成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教师的工作都会更加具有发展性。

第二个原则可以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学校生活更具有统合性与持续性。现在的学校生活内容太多,组织得太复杂。每天要接受六门功课的孩子们如何才能合理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除了完成每天的授课任务外,还要应付各种会议和杂务、担任课后兴趣活动指导和生活指导的教师,应该将每天的工作重心放在哪里呢!

第三个原则是规模越小越细致。要缩小班级与学校规模、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校内暴力、以强欺弱等校园危机,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里频有发生。这是因为大规模学校的人际关系比较冷淡,容易造成学生活动场所的丧失。

以小型共同体组合的形势重新构建学校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以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小学里各年级之间的封闭,中学里各学科之间的隔阂,是由于课堂教学以及任课教师的私事化行为而产生的。以个人化的课堂教学和授课活动为基础的学校不能叫做“公共空间”,即便是公立学校也不能称其为名副其实的拥有“公共性”的学校。许多学校在每年举办三次校内研修活动,组织公开课和讲评。然而,没有哪所学校仅凭三名教师做三次公开课就实现了学校改革的。要保证每年每一位教师至少有一次向其他同事展示课程、共同研究提高的机会,否则学校不可能实现由内及外的根本改革,学校也不可能发挥作为公共空间应有的作用。将学校划分成小的共同体进行管理,是在教师当中建立专家型相互学习的同侪关系(collegiality)的条件,是学校树立公共性的基础。

 

 

 

结论---推进学校的改革

21世纪学习改革的核心课题是“质”与“平等”

Project型课程、协同合作的学习的推进、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同僚性的构筑是学校改革的基本方略。

对学习共同体改革的领航学校的建设及相关交流联系网的形成报有很大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