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根据上面的说明,下面我要介绍的“数学课”其实不能称为数学课,所以,我用了引号。我之所以把它称为数学课一是因为它整堂讨论数学,二是为了适应我们教师的习惯。那到底叫什么课呢?看完后你自己定吧。
上这堂课的老师叫戴博丽,近60岁,碧眼金发,40年来一直从事小学四年级教学(注意没讲哪一学科)。这堂课的题目是《比赛纸飞机的飞行距离》。用的是苏州某校的学生。上课前,老师介绍这堂的内容、注意事项、操作程序。然后,依程序进行:
一、全班学生共16人(美国班级法定人数),按每4人一组,分成四组,按“汇贤方式”围坐。
二、每组内的4个学生按课堂内容和程序分工:各组的1号、2号、3号、4号各从事一项工作(下面叙述)。
三、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每人叠一个纸飞机,用于参加后面的飞行比赛,比赛成绩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与汇贤一样)。所以,各人不仅要把自己的飞机叠好还要全组共同努力,帮助每一个组员把飞机叠好,以提高全组总成绩。
四、飞机叠好了,各组分别进行内部投掷飞行比赛:1.各人把自己的飞机尽力掷出去。2.每组的1号同学对本组4人的飞行距离进行目测一个数字:a.多少厘米
五、各组的4号同学依次向老师汇报本组内如下数字:1.第一名是谁,实际飞行距离多少厘米、几点几米。2.第二名是谁,实行飞行距离多少厘米、几点几米。3.全组飞行总距离是多少厘米、几点几米。老师一一记下。
六、各组第一名的同学在一起进行投掷自己纸飞机的比赛,由每组自行抽的1人,共4人进行监督、目测、用尺量、记录数字、算出一、二、三、四名。
七、各组第二名的同学在一起进行投掷自己纸飞机的比赛,由上述各组抽的4人进行监督、目测、用尺量、记录数字、算出一、二、三、四名。
八、由老师指定一名参与不太积极的学生算出各组一、二名参加全班赛的成绩总和,按这个总和评出第一名——第4名的小组。
九、老师公布上述成绩,表扬先进,指出这堂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改进的事项。
十、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本堂课的活动全过程、成绩、不足和个人体会写出来交给老师(因美国老师设计的是1小时的课,而中国小学课堂是40分钟,所有只能留在课后写)供老师下一堂评价。
十一、下课。
对于这堂课我有如下几点想法:
一、座位、坐法小组集体评价与汇贤一样,是讨论合作式学习。同时,一堂课不停地动手、动脚、动脑,这就彻底清除了课堂疲劳。
二、加深学生对米、厘米及其百进位制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比起单纯老师讲二者关系、单纯学生背二者关系印象要深刻得多。可以说,一下子就溶入血液里。(当然,美国课程浅,在我们这里应是二、三年级的课程。这是另一回事。必须注意、中国学生学得深、记得少,所以“差生”多。)
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脑习惯和研究习惯。因为只有动手,才可能动脑,才可能动心。我想这也许是美国学生考试考不过中国学生,但美国是诺贝奖第一获奖大国的奥秘。
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精神(老师很少说话)和责任心。你说,这是一堂文化课还是一堂思品课?我校提出“把一切变成有组织有评价的活动”,请思考一下,这样做道理在哪里?可以总结这样一个育人公式:反复的活动——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集中表现。你说,这是一堂数学课还是一堂语文课?
可以说,这堂课是一课多功能。
六、美国的老师,一师多能,各种能力又起化合反应,这样教下去,约教人越有本事。
鉴于此,我们的老师不再应以“那不是我的专业”拒绝学习别的东西。学得东西多了会自动合成、升华。
教师应成为杂家而不应自诩为专家。我们曾学过的一篇文章说:在美国,“专家”是对人的贬低,意思是说,只会某一专业,其他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