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现巴学园

(2012-04-22 17:39:52)
标签:

杂谈

再现巴学园

                        ——戴全志

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掩卷长思,心绪难平。

在这本书里,作者黑柳彻子以充满童趣的笔调,记述了自己小学时代在日本大教育家小林宗作(本名为金子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学习生活的一些片断,表达了对小学母校的深情怀念和对小林先生人品及教育理念的崇敬。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绘成了一个教育理想国的基本轮廓。这样的教育理想国,据我所知,只有尼尔的夏山学校、陶行知的晓庄师范与其相类似。可惜的是,她们都消失了,再没有后来者。可慰的是,巴学园一类自由学校的教育思想,已在美日欧的一些学校中积淀下来,保存下来,只不过不完整罢了。

书中的小林先生,在小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就做了小学代课教师,并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后考入东京音乐学校,当了成蹊小学的音乐教师,深受该校校长中村春二先生的小班教育、自由教育、个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为小学生们写了适合孩子们的喜剧歌剧。三菱财阀(注:金融大资本家)岩崎小弥太看了小林先生写的歌剧后深为感动,决定资助小林先生去欧洲考察学习教育。1924年,小林先生到了欧洲考察两年,并在巴黎直接向教育家达克罗兹先生学习,1926年回国,先与同道者小原国芳先生(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共同创办了成城幼儿园,积累了经验。1930年,小林先生第二次去欧洲各国考察许多学校,再一次向达克罗兹学习了韵律学。1937年小林创办了巴学园。从1924年到1937年经过长达13年的学习准备,才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足见小林先生对教育是多么执着和用心。

小林先生的儿子叫“巴”,学校的名字也叫“巴”。在日语里,“巴”就是中国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中央圆内的部分)图案。

再现巴学园



 

在这个图里,阴(黑)鱼和阳(白)鱼各站全图的一半,表示:事物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运动、变化;阴阳二气是自然界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二鱼首尾相接没有一点间隙,表示在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一个过程的开始,中间没有任何停顿。这个图案是中国古代阴阳家的标志性图案。表达了阴阳家们朴素(混沌,不清晰,无逻辑论证)的辩证法思想和朴素的自然观。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推崇“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自古以来,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小林先生一直推崇符合人的生命自然规律的自由教育,可见,小林先生可能也受汉学影响较深。

我想,小林先生可能因推崇“道法自然”的观念,为了表达对儿子自然、自由成长的期望,才给他起名叫“巴”;为了表达自己的耐心等待,顺其自然、自由教育的理念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也起名叫“巴”。

作者的本名叫“彻子”,在日语里,其发音与“淘淘”相近。小时候,作者发音不准,总把自己的名字说成“小豆豆”。

巴学园,是作者小学时上的第二个学校。

在第一个学校,读一年级时,由于作者贪玩,上课时一直不能专心听课,人在教室心在外,总是站在教室的窗边朝外张望,与外面人的搭讪,加上顽皮不懂礼貌,结果被老师劝退学了。

好在小豆豆妈妈是个好妈妈,没打她,也没怪她,把她送到巴学园这样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遇到小林先生这样的好老师,使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了杰出的人才。这正印证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所以作者一再说,“我想对我的母亲,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能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我实在很幸运”。

作者用《窗边的小豆豆》作为书名,既表达了自己在第一个学校的不幸运,又表达了在第二个学校的幸运。

她说,“我把这本书的题目命名为‘窗边’,是因为在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正流行着‘窗边族’这个说法,(注:在日本公司内,对年高、能低的人,为防其碍别人的事,就把他的办公桌靠窗边放)。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非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着宣传艺人的路过。而在第一个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有一种被排斥感。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书名”。

巴学园于1945年在美军飞机轰炸日本时被炸毁。

三(1

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只要加以正确引导,都能培养成才。

下面的话,体现了他的这一理念:“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由于他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潜质,所以他经常发自内心地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对所有学生说:“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我认为,他这样说,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因为,一个人能装一时,不能装长远。只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长期地自然流露。

由于打内心里坚持耐心等待、自然成长,自由教育的理念,小林先生对每一个孩子都费尽苦心,千方百计地鼓励每一个孩子,帮每一个孩子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而且不留痕迹,让每个孩子都当然地认为自己“本来就可以”。直到几十年后,孩子们成长为大人时,才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所以对先生更加热爱和感激。如:他让所有小孩裸体游泳,让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秦明和其他身材瘦小或有残疾的孩子消除自卑感。为了帮侏儒高桥君消除自卑感,小林先生专门设计了只有高桥君才能稳拿全部项目第一的运动会。他用这些无言的教育活动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仅仅为设计符合孩子呼吸频率的韵律,就两次远到巴黎向达克罗兹学习……,充分表现了小林先生对教育的用心达到了极致。

在书中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小林先生的伟大教育情怀和教育艺术使许多在世人眼中不可能成才的孩子都成了人才。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没有战争,小林先生会培育出多少学生,将他们送到社会中去啊!

巴学园仅仅是一个五十个人的学校,有的班级只不过十来个学生或几个学生。与我们这里的“万人教育航母”,一百多人的大班相比,在今天的一般中国人眼里,简直不算个学校。巴学园仅存在七年,有的学生在此学习的时间也许只有三、五年或两、三年。从作者的叙述中,也未谈到老师有什么高深的学问或高超的教学技巧,也未谈到做什么海量习题或加班加点,压根也未谈过考试。他们基本上只是上午半天上课,下午就是挖空心思地玩。这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里更不算个学校,而且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就是在当时的日本,也得不到社会主流舆论的赞成。因此,为了在世俗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小林先生甚至远离媒体,不敢宣传,不敢引起人的注意。由此看来,天下大致一样,即使在发达的日本,发达的英国,即便只是当个“孩子王”,要像小林先生、尼尔先生那样,做些前卫的探索,也会被人视为另类。所以每位先行者,都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巴学园不仅把一个个看似没有成功可能的孩子培养成才,而且永远攥住了他们的心。

小豆豆的第一个学校,“大门是气派的混凝土柱子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写着学校的名字”。以前读书的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女老师,长得非常漂亮”。“可是这个新学校的大门却是用矮矮的树做成的……,校门是两棵活的树……,原来挂在大门上的写着学校名字的牌子,可能是被风吹的吧已经歪到了一边”。学校甚至没有标准的教室,“一共有六辆电车,停在那里当作教室”。校长小林先生也只是一个秃顶、矮胖、穿着破旧整齐的老头。乍一看,巴学园什么都不如以前的学校。但是小豆豆喜欢,所有学生喜欢。而且越来越喜欢。“在巴学园,即使放学之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着早一点儿到学校去。巴学园就是这么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当有一天,一群校外的孩子在校外齐唱:“巴学园,破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破学校!”这让巴学园的孩子们怒不可遏!他们联合起来捍卫学校尊严,一致对外,反复齐声高唱:“巴学园,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看来,孩子们心目中的学校,是好,是坏,不是看外表,而是看校内的教育理念,看校内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看是不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正像清华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非大楼职位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就是在学校被烧毁多年之后,学生们对学校却愈加怀念。虽然学校的原址成了“孔雀超级商店及其停车场”,作者虽然已人到中年,是大名人:著名作家,著名电视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但还是到那里“回忆我的小学”,“到了现在的停车场附近,我想起了电车教室、运动场……想好好地看一看,就慢慢地开着车。”“心头突然涌上一阵悲哀,坐在奔驰汽车里,泪水“啪嗒啪嗒”地落了下来。”“我们这些巴学园的学生,不管自己是哪一个年级的,每年的十一月三日——就是巴学园开精彩运动会的那一天——我们就会借九品佛寺庙(注:巴学园校址附近)的房间,大家聚到一起,度过快乐的一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大家都已经年过四十,转眼就快五十岁了,都已经为人父母,但大家还是互相称呼‘朔子’,‘大荣君’,和小时候完全一样。我们能够这样亲密地交往,也是小林先生留给我们的礼物。”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真地看到了这些从前巴学园的孩子——现在的成功人士们的泪光!

     小林先生去了,却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里!巴学园消失了,却永远地成了学生们精神家园!年复一年,那些巴学园从前的孩子——现在的成功人士们像窝儿被捣毁的鸟群那样,在巴学园旧地周围,“绕树三匝”,久久盘旋,不肯离去。

越是失而不能复得的恋物,越是使人伤感,堆积凄美!

巴学园何以有如此大的力量?那是因为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的学校,只不过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以学校的“做大做强”为目的教育,以满足家长短期虚荣心的教育。

巴学园创办于1937年,1945年被美国空袭烧毁,学校只存在7年。当大火无情燃烧时,小林先生“一边看着火焰的舞动,一边对站在身边的儿子——大学生巴说: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可惜,直到十八年后的1963年,小林先生69岁时去世,也没实现再办一所像巴学园这样的自由学校的梦想。斯人已去,后无来者,让人扼腕叹息!

1981年《窗边小豆豆》出版后,虽然三年就销售了近600万册(也许现在已销售几千万册),虽然各界,特别是校长、教师们好评如潮,且被推介为教育必读的书,又三十年过去了,巴学园被毁已快八十年了,但始终未再现一所真正的巴学园。即使在日本也没有。

现在上网一查,各地自称为巴学园的学校很多,但那许多,只是一个名字,是一种自我宣传的手法,看不出,谁真有诚意,去真正践行小林先生的教育思想。

作者后记中说:“在当前日本的教育出现很多问题,大家都在考虑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的时候,这本书一出版,就被当成“教育书而受到注目,……,成为畅销书。而且,不同年龄的人士,都以不同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本书。”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更是出了很多问题,所以,这本书才风靡中国。三十年前的一股春风,今天才吹过玉门关。

巴学园,那个七岁便夭折的学校,也许会在世界各地永远被人怀念。

中国的教育,早就是考试的婢女,政绩的婢女;学校,已是开发区的房托,官员的摇篮;那些学官、学商办学者,年年向人吹嘘各种“达线率”,却闭口不谈流失率,不谈优生转为“差生”的失败率。他们的所谓示范,只能年复一年示范超级大校;示范年年溜剩模,靠复读去撑门面,掩盖教育水平低下;示范百人大班,万题大战;示范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对多少学生被折磨成精神病,压根不谈。职称、金钱、政绩、官位、利益网牢不可破。也有人早晚喊几声改革,那是在睡着打号子,压根就没诚意。望子成龙的家长,被人坑了,但到死都认为“重点”是硬道理。老师和学生成了牺牲品,学生是最大的牺牲品。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剥夺童年的快乐,长大后还去继续剥夺自己的孩子的快乐。学生,两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分数的奴隶。鲁迅八十年前就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但孩子们仍在水深火热中。老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电脑上,只要你输入“学生自杀消息”,轻轻一点,大量学生自杀的消息就会向你扑面而来。越是“名校”自杀越严重。这正如唐代曹松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今天的所谓教育政绩,该是由多少学生的命换来的啊!更该是由多少厌学、缀学学生一生的前途及更多更多相关亲人的命运牵连换来的啊!……。

近年来,一批良心还未泯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呐喊,一直在挣扎,力图在夹缝中寻找突破……。

我仿佛觉得,—线曙光好像已隐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几年来,我们在学习课改,且初有成效。我们已经看到,仅仅是小小改变,已是迸发出了那么大的活力。我们自己没有向外宣传,今后也不。我们要一直踏实干下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宣传吧。但与小林先生、尼尔先生、陶行知先生、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相比,我们的探索,仅仅是“技”的改变,还未达到“道”的改变。

教育应有之“道”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通过实际活动,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引导孩子成长,以孩子的全面成长、一生幸福为目的。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不是以学校的“做大做强”为目标。

我们有理想,但我们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一要学生的长远发展,二也要眼前的成绩。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必须适应环境。但人也是环境的主人,人可以、也应该改选环境。现在,我们要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搞点折中,二者兼顾,用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但要看清楚,我们的真正危险不是过急,而是停顿,是不主动作为。

黑柳彻子说:“如果今天还有巴学园,可能就不会有孩子讨厌上学了吧?”

我想,巴学园还会有的!

去年,我们把“办师生都喜欢的学校”,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那时,我们还不了解巴学园,但与巴学园的理念不谋而合。看了这本书后,我想,办师生都喜欢的学校,就是要:在脚下这块土地上,重温小林先生的梦想,再现巴学园!

能把我们学校办得像巴学园那样,我们学校一定是师生都喜欢的学校。

能吗?应该能!

于美霞老师说:“只要心放在上面,会想出很多办法的。”

我们要真心诚意地为再现巴学园去努力。做成了这件事,我们的心也就得到了永远地安慰!

我们是小人物,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也应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里,我们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做成了,我们就是不一般的小人物。如果不能,可能是因为不为。

作为老师,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快乐发展、获得幸福能力的潜质。作为校长,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实现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的动机和潜能。师生关系好了,生生关系好了,学校才会成学生的乐园、学园、家园,才会让学生流连忘返,终生绕旋,老师才会成为学生最可爱的人,终生亲近。有了这些,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发展,只是副产品,不足为道。

《汇贤要点》是我们几年来共同学习、探索的结晶,代表了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它是我们目前的行动路线图,能把它一一变成习惯性动作,就可使我们朝上述目标靠近一大步。

只要真心去做,目标就在地面,不在高山,不在云天,完全可以到达。当然,如果玩矫情,那就“啥也别说了”!

我一人,没有小林先生那么高的素养。但我们,一百多个“臭裨将”,同心努力,完全可以向目标无限接近,直至到达,甚至超越。

如果能再现巴学园,也不枉读此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阅读中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