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蒙城汇贤中学
蒙城汇贤中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601
  • 关注人气:7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语法知识与中小学古文教学——戴全勇

(2009-12-22 06:23:56)
标签:

杂谈

古汉语语法知识与中小学古文教学

 

                                      代全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古汉语语法知识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纠正一些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为中学古文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根据。

            关键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特殊句式。

            古汉语语法包括古汉语词法和古汉语句法,词法包括实词用法和虚词用法,实词用法重点研究古汉语实词的活用现象,虚词用法重点研究常用虚词的语法功能等;古汉语句法重点研究它和现代汉语在句法方面的不同之处,例如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等。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也很复杂,如果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能把它说清楚,下面就此类个别疑难问题,略加分析,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词类活用知识的具体运用。

          1,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鸿门宴》

     对“王”的解释,许多人弄不明白是使动还是意动用法,有人认为是意动,解释为:“以之为王,把他当作王”,有人认为是使动,解释为:“使之王,让他做王”。中学教参资料里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根据文意理解就很清楚了,这是韩王与诸将的约定,谁先破秦入咸阳,就让谁做王,这样说,有号召力;如果解释为意动,谁先破秦入咸阳,就认为他是王,没有号召力,因为认为是王并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做王,这样看来,此“王”应解释为使动用法,而不是意动用法。这里就牵涉出一个问题,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问题。其实,使动和意动体现了动词谓语和宾语的特殊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如果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这就是意动用法,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其中的“师”应解释为意动用法,以---为师,师之,即以之为师,把他当作老师,在主观上认为他是老师;如果是主语在客观行动上使宾语做什么或成为什么,就应是使动用法,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宾客”应是使动用法,因为“邑人”是在行动上宴请“其父”,请他的父亲到家里做客,而不是只在主观态度上认为他父亲是客人。

         2,为动用法的具体运用。

         所谓为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为”可语译为“给、替、因、对”等。在中小学文言文中,出现很多为动用法的句子,然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却没有出现“为动用法”这个概念,以致文言词的解释和文言文的翻译出现了一些误差。如“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其中的“哀”应是为动用法,“哀之”即“为之哀”,“为他们感到悲哀”,如果不这样解释就行不通,因为“哀”从词性意义上说是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哀”是不能带宾语的“之”的,所以,此处的“哀”只能解释为“为动用法”,“哀之”即“为之哀”。类似的例句还有:

        (1),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国语·勾践灭吴》,高中语文第一册)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高中语文第二册)

        (3),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蹱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高中语文第一册)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高中语文第五册)    (5),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高中语文第二册)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

     这六个例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均是为动用法,其中例一、例二句中的“誓”解释为“对---发誓”,例三、例四句中的“悲”解释为“为---而悲伤”,例五句中的“泣”解释为“为---而哭泣”,例六句中的“尽”解释为“为---而尽力”。上述这些词的用法和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3,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综合运用

        这个问题是中小学古文教学的难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困惑。例如:(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杜牧《阿房宫赋》高中语文第二册)这两句的意思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碎石。根据这个意思,句中的“铛、石、块、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铛、以---为石、以---为块、以---为砾”,然而此处又出现一个问题,“鼎、玉、金、珠”作为谓语的宾语,应该处于谓语之后,而此处它们都跑到谓语的前面去了,这就牵涉到句法问题了,它是文言特殊句式的一种形式:宾语前置,“鼎、玉、金、珠”作为宾语前置到它们的谓语前面去了,综合起来讲,这个句子是名词意动用法和宾语前置句式的综合运用。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句中的“鸣”应是使动用法,“使---鸣”,因为根据句意可以看出,“鸣”的动作发出者不是大风浪,而是大风浪使---鸣,那么大风浪使什么鸣呢?句中“鸣”的后面没有宾语,我们根据句意可以看出,“鸣”的宾语应是上文的“钟磬”,而“钟磬”在上文已经出现了,在下文给省略了,这从句法角度看,又是一种特殊文言句式,文言文承前省略句,所以,这个句子是动词使动用法和文言文省略句的综合运用。类似的例子还有:(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同上)句中“昏惑”是形容词,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而“昏惑”后面的宾语没有出现,使什么昏惑呢?只能使人,所以“昏惑”后面省略宾语“人”,这是省略句的又一种形式:语意自明省略。这个句子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和省略句的综合运用

     4,特殊类型的词类活用的现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然而我们偶尔也会看到其它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如果不慎重,也会成为我们的疑惑或失误。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贾谊《过秦论》高中语文第一册)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第一册)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第五册)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上)

       (6),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                                                                  例(1)句中的“亡、北”本来是动词,亡:逃跑;北:溃败。此处动词转化为名词,作“追、逐”的宾语,意思是逃跑、溃败的士兵;例(2)句中的“生、死”本来也是动词,此处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者。例(3)句中的“明”本来是形容词,此处作名词用,意思是“雪光”。例(4)句中的“小、大、寡、众”本来是形容词,此处作名词用,解释为:小国、大国、人口少的国家、人口多的国家。例(5)句中的第一个“老、幼”,本是形容词,此处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例(6)句中的“明”,本是形容词,此处作动词用,“照明”的意思。

              二,     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

           1,“的用法

    “是”在早期语言时代并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翻译成“这、那”,后来逐渐演变为判断词,它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判断句的主语过长,中间有停顿,往往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句尾有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第一册)“是”:指示代词表复指,译为“这”。(2),当主语不长时,也用指示代词“是”复指,这时主语没有了停顿,“是”字的复指作用逐渐弱化,判断作用开始萌芽,句尾有“也”字帮助判断。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句中的“是”即这种用法。  (3),“是”字不再复指主语,有的句尾也不再出现帮助判断的“也”字,句子的判断意味完全由“是”字充当,此时判断词“是”开始出现。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第三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我们在分析文言现象时,一定要分清“是”的指代作用和判断作用。    当然,“是”有时也作助词表提宾作用,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高中语文第一册)句中的“是”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尔”提到谓语动词“过”的前面,“是”为标志。

           2,代词“所”与介词“以”的连用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在一起,在中学古文教学中被称为固定结构,它和现代汉语“所以”的意思不同,古汉语的“所以”有两个意思:(1),表原因,“------的原因”;(2),表用途,“用来------的”。这两个意思是怎样形成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说清楚。其实,把这两个词分开来进行分析,就很清楚了,此处的“所”是代词,起指代作用,“以”是介词,起介出作用,如果“所”指代原因,“以”就介出原因出现后的结果,那么,“所以”就表示“------的原因”意思。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   如果“所”指代用途,“以”就介出 用途,此时的“所以”就表示“------的用途”、“用来做------”。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高中语文第二册)

           3,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以”作介词和连词用,都可以表示原因,在文言文中,用在哪些地方作介词,用在哪些地方作连词,不少人搞不清,感到迷惑。例如:(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两个例句中的“以”,哪个是介词,哪个是连词?这要从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和具体的语言环境两方面分析才行。   介词的语法功能:介词用在句中谓语前面或者后面,它和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修饰限制谓语。如:例(1),“以”和“一璧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位置在谓语“欺”的前面,修饰谓语,所以是介词,译成“因”。连词的语法功能: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用在它们中间,起连接作用,体现它前后的关系多是并列联合关系,如果连接的是词或词组,在句中作主语、谓语或宾语,而不作状语或补语,如果连接的是句子,多用在句首。如:例(2),“以”用在第二句的句首,起连接句子的作用,所以是连词。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句中的两个“以”字,用在形容词“夷”和“近”、“险”和“远”之间,表并列关系,所以也 是词。                        三、    文言特殊句式的分析               

           古代汉语的句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这些句法出现在中小学古文教材里,已不足为奇,但这些句法的特殊形式有时会成为我们的教学难点,搞不好,它会困惑着我们。

         (一),动词本身表示被动的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的常用形式是“为------所”等,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但也有一种特殊的被动句不易被辨认出来,不用被动词表示被动,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动词和句意,才能辨认出来。如:

       (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宰予昼寝》)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4),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些例句都是被动句,但没有用被动词表示被动,而用句中动词本身表示被动,例(1),雕:被雕刻。圬:被涂刷。例(2),放逐:被放逐。例(3),诛:被诛杀。例(4),烹:被烹杀。藏:被搁藏。

         (二),           特殊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常见形式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固定格式“唯----是---”、“何---之---”等宾语前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宾语前置的形式,例如:

     1,介宾短语中,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何由知吾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例(1)句中的“何以”是介宾短语,“以”是介词,“何”是疑问代词,前置到介词前面,“何以”即“以何”,“根据什么”的意思;例(2)句中的“何由”也是如此,“由”是介词,“何”是疑问代词,前置到介词前面,“何由”即“由何”,“从哪里”的意思;例(3)句中的“以”是介词,“方城、汉水”是介词的宾语,它们前置到介词之前,“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即“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解释为:“把方城作为护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2,宾语前置固定格式的特殊表现。

             宾语前置固定格式有“唯---是---”、“何---之---”等,如“惟利是图”、“何厌之有”,但也有这些格式的变化形式,有时会成为我们教学的困惑,如: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弈秋》高中语文第五册)

        (2),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尚书·周书·牧誓》)

         (3),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例(1)句“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听”是谓语,“弈秋”是宾语,前置到谓语前面,“之为”是前置标志,即“惟听弈秋”,译为“只听弈秋的教诲”,而高中语文教材翻译“一切按弈秋说的去做”,是不准确的。例(2)句的谓语动词是“崇、长、信、使”,宾语是“四方之多罪逋逃”,前置到谓语前面,而四个“是”即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乃惟崇长、信使四方之多罪逋逃”译为:竟然只推崇、提拔、信任、重用境内罪大恶极的在逃犯。这是“唯---是---”格式的复杂形式。例(3)句中的谓语是“过”(责备的意思),宾语是“尔”,前置到谓语“过”之前,“是”为标志,“尔是过”即“过尔”,翻译为“恐怕要责备你们吧?”   而有的教材翻译为“恐怕这是你们的过错吧?”,这样翻译是错误的。

         (三),后置状语与补语的区别。

               前面我们说过:介宾短语用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作状语或补语,而用在谓语的后面,是作状语还是作补语,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作补语,补充说明谓语,有的认为作状语,是状语后置。笔者认为,作补语还是作状语,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翻译时,这个介宾短语被译成状语,那它就是后置状语,如果翻译成补语,那它就是补语,因为我们所说的古汉语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所以要和现代汉语相对比分析,如:(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第五册)“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成现代汉语:以孝悌之义申之,介宾结构“以孝悌之义”应作状语,修饰动词谓语“申”,所以这个句子应是状语后置句子,类似例子: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同上)“于百姓之以王为爱”是介宾结构短语,修饰谓语“异”,翻译时要把介宾短语提到谓语前面,所以也是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句中“于此树之下”是介宾短语,但翻译时不能把它提到谓语前面,只能放在谓语后面,所以它只能作补语,不能作状语,类似的例子:(3)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于今”、“于宇下”,都是介宾短语,翻译时,不能把它们提到谓语前面,所以,它们都只能作补语,不能作状语。

      (四),主谓倒装的具体体现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此句是主谓倒装,其中“汝之不惠”是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甚矣”是句子的谓语,这种句式是为了强调谓语的效果,而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现代汉语如《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强调谓语动词“起来”。这种句式在上古汉语中常见,如:(1),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七月》)    “有”是助词,无义,仓庚是一种鸟,名词,做主语,鸣:鸣叫,作谓语,“鸣仓庚”即“仓庚鸣”,主谓倒装。(2),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同上)“葽”是一种植物,是名词作主语,“秀”是开花的意思,是动词作谓语;“蜩”即“蝉”,名词作主语,“鸣”即“鸣叫”,动词作谓语。“秀葽”即“葽秀”,“鸣蜩”即“蜩鸣”,它们都是主谓倒装句。(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这一句也是主谓倒装句,主语是主谓短语“百姓之谓我爱”,谓语是“宜乎”,翻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五),省略句的特殊形式

            省略句省略的形式有承前省、蒙后省、语意自明省等,省略的成分多是主语,但也有特殊形式,如:“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这句时,我们发现,此句中少一个介词“于”,应是“而位居(于)我上”,这就是古汉语省略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介词省略。类似的例子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另外还有一种省略形式,看下面例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争缠头”照字面讲是“争夺缠头”,这显然不合文意,这里的“争”应是动词作状语,意为“争着”,那么“争着”干什么呢?作者在这里没讲,而使用了省略 动词的手法,从上下文意看,省略的大概是“赠、送”一类的动词。至此可知,“五陵年少争缠头”是个动词省略句,类似的例子如:(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2),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说符》)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之交乃相欺)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述例句括号内的词语,都是该句省略掉的动词谓语,我们在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2009年7月17日             参考文  献: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9、6          易国杰    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1-6册)2000、3

         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