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篇小说,感觉它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他那先抑后扬的写作方式。小说的对比非常鲜明,作者的强硬与女教师的柔弱;小说前后剧情的反差。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作者是一个吝啬霸道的人,竟然如此欺负一个可怜的女教师。很多理由明明站不住脚,却能那般理直气壮。便不由地同情那受欺负的女教师。可读到最后才豁然开朗,明白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柔弱的人》了。知道那女教师是多么可悲,而这一切却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柔弱的人》与《套中人》一样,充满了契诃夫式的讽刺。看似在讲一个值得别人同情的人,实际上是在描述社会上的一类人,而这一类人是应该被社会所淘汰的。作者对他们不无嘲讽。就比如女教师,作者说是柔弱的人,可事实上她何止是柔弱,根本就是懦弱。柔弱的人未必没有坚强的地方,对于自己该得到的东西他们也会据理力争。可是懦弱的人却只会一味地顺从、屈服。当然这篇小说也有与《套中人》有所区别,不是完全地讽刺。在这里还寄托了作者对这群人的同情和惋惜。
全文看来,那女教师是软弱的,她面对欺骗没有为自己辩护,面队欺负没有站起来反抗。她只会默默地接受着,换了环境却没有改变结局。一样地做别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现在向来,开始时对她的同情变地有点多余,因为她明明可以反抗,可是却没有那么做;明明知道雇主在说谎。却没有揭穿真相。可见她受欺负,其实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懦弱,不知道保护自己。
“柔弱”这一特征贯穿了全文,言行举止中都透露着女教师的软弱。小说在几处对话和女教师的一些动作上写得很深刻。其一是当作者告诉她月薪是三十卢布时,她很清楚记得以前谈的时候说好是四十卢布。所以她很直接地便告诉作者是四十卢布,可当作者说他那有记载的时候,她却不吭声了。后面谈到工作时间问题的时候也是这样。由此看出,她非常的不自信。简单的一句“有记载”就能否定她的记忆。一句“呶,那就这样,也行。”将她那软弱的本性表现得淋漓竟致。她的懦弱让人心寒,这样的欺负竟能被她用一句“也行”给接受了。如果她能勇敢一点告诉作者她同样也记载了工资的要求,或者说她在工作前就能将工资问题处理好。也许就不会被几句“我这有记载”给弄得哑言了。
一个人的表情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情。在作者的洗劫下,女教师的表情由“涨红了脸”到“左眼发红,满眶湿润,下巴颤抖”再到“两眼充满了泪水,鼻下渗出汗珠”。从这些表情的变换中可以明显看出当时女教师内心的委屈。她的委屈感随着作者盘剥的加剧而越来越重。可她始终没有发泄,没有反抗。也许她想反抗,因为毕竟她后来不再像原来那样保持沉默,一语不发。而是开始嗫嚅,用颤抖的声音说出内心的话。但是她的反抗是那么软弱,那样的不堪一击,竟被作者的的几句话就挡了回去。她软弱让她变得可怜而可悲。
然而最让人失望的并不是她反抗的无力,而是她在被剥削之后竟出奇地说了一声“谢谢”。不止是我们觉得惊讶,连作者都一跃而起。为什么她在被欺压后不懂得反抗,为什么她在被洗劫后还要说谢谢。因为她觉得无能为力。因为她习惯了被别人剥削、压迫。因为在这里她至少还能拿到11卢布,而在别初,她连一文都拿不到。所以这已经比她预想的好多了。虽然无奈,但她也满足了。
契诃夫的时代是废除农奴制不久的沙皇专制时代。农奴制在当时的俄国根深蒂固。制度的变化并没有改变社会的现状。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阶级压迫依然存在,底层市民仍然饱受凌辱。在这里女教师这一形象便成为底层百姓的代表。受尽凌辱却不感吭声,饱受压迫却不知道反抗。于是边有了契诃夫的感慨,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只要你有一点资本,只要你会算计别人,压迫别人。那你就是强者。作者将全文的意图全部寄托在这一句话上。强者无论多么残忍、卑鄙。她都是强者,弱者无论多么可怜、悲惨。只要他不反抗。那么他永远都只能是弱者。
女教师的遭遇便是当时俄国状况的缩影。弱者不知道反抗,而强者却知道如何千方百计地压迫弱者。契诃夫写这篇小说应该也是出于一种唤醒愚昧民众的目的吧。他不想再看到有弱者被强者欺凌。
那个女教师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善良的雇主,尽管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但她至少拿到了自己的工资,分文不少。还有雇主真诚的道歉。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幸运,在当时,一定有无数的底层民众在忍受欺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