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思·技法】30、照应手法

(2015-11-25 18:34:43)
构思·技】30

  A什么是照应手法

  作者在写作时,全篇各章之间皆有照应这种写作技巧,就照应手法

     B照应手法例文

     王安石叙事散文伤仲永(首尾照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词解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39.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0.扳:通“攀”,牵,引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呼应}例文:笔者邰老师教法 63{首尾呼应}笔者《邰老师的新教法》 

    1什么是首尾呼应结尾

     首尾呼应结尾,就是文章结尾, 呼应开头
    首尾呼应结尾,也叫首尾照应首尾圆合
  
  
 2、呼应作用 
      
       使结构严谨,突出中心
        因为,开头和结尾,虽形式上位居文章之两端,相距遥远 
但在实质上,都是文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结尾开头统一
     
     3呼应 文: 
       写的报道邰老师教法【看图·说事】11我的论文《浅论儿童品德的早期教育》

【看图·说事】28俩孙女、我和邰老师的合影

我的双胞胎孙女于1997.7.4日在北票市实验小学毕业

◎ 班主任邰老师对我的俩孙女很喜爱

□ 那时,我写的一篇报道《邰老师的新教法》在《》上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文章·谈写作笔者邰老师教法〖阅文章·谈写作〗29笔者《邰老师的新教法》

   文章的目的,旨在赞扬人物品质,又是消息___开头简洁、揭示主题。

构思方法}

   写作技巧:首尾照应

    文章线索:以“”为线索开篇 

    我是怎样用事件作为记叙线索,来写《邰老师的新教法》这篇文章的?

    主题思想:赞扬邰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改革的探索精神。

    题目:邰老师的新教法

    题眼:“”(“新”是中心思想,也是写作内容的重点)。

    叙述顺序:用倒叙手法。(首先,亮出新教法的结果;然后,再写事件过程)。

    题材:几件有关教改的典型事。

    线索:采用“红线串珠”的“以事为线”的结构方法。

    写法:每件小事各自成段,段首用个“总起句”(其实,就是小标题)。

    略:叙事较详结尾,概述较略。

例文 邰老师的教法

    市实验小学4年2班班主任邰雅光,锐意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德智体能全面发展。

    人人当班长。她改变了由教师任命班长的传统作法,采用班长轮流制。通过人人当班长,个个做主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还增强了每个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学生判卷。全班的语文、数学课,实行部分答案准确的简单试卷、课堂小练习和容易出错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互相批改,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班级建银行。为了使孩子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班级建立了“红领巾小银行”,鼓励学生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存放在小银行里。从而,改掉了吃零食、乱花钱的坏习惯。

    评模创优。根据小学生上进心强的特点,在班级里广泛开展了争当“学习小博士”、“纪律小模范”、“劳动小能手”、“动脑筋多面手”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措施的实施,该班已初步形成了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良好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大型比赛活动中,多次夺魁。(首尾照应

  史振声

    本文于1995年7月27日发表在《北票市报》第3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