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方法】(十)、烘云托月手法(概念、种类)
一、什么是烘云托月手法?
写文章时,用描述环境气氛、次要事件、陪衬人物等,来侧面烘托出主要描写对象——主人公或主要事件的特点,从而达到突出主人公或中心事件的目的。这种写作技,就叫烘云托月手法。
烘云托月手法,又称衬托手法,也叫烘托手法。
正如宋代卢梅坡所说:“有梅无雪不精神”。
二、烘云托月手法的关系:
烘托,是烘托物(宾体)与被烘托物(主体)的矛盾统一,是写宾烘主的关系。
三、烘托的种类:
1、人物烘托。
人物烘托又分:
(1)同类烘托(又称正面衬托或正衬),以次衬主。
(2)对立烘托(又称反面衬托或反衬),以彼烘此。
(3)旁衬烘托,这是从旁写他人烘托主体的反映与行动,以达到烘托目的的写法。用旁人的神态举止,烘托主体人物的美貌、绝技等惊人之处。
(4)言行烘托,用旁人施于主体的感人行动衬托主体。
2、景物烘托。自然风景、生活物件、人的活动环境、某种气氛、情调渲染等,都江堰市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的作用。
3、用作者的叙述、抒情、议论等,作烘托手法。
四、运用烘云托月手法的时应注意:
一是,正反烘托巧妙结合。
二是,应使作品更加含蓄蕴藉。用烘托而不直言的写法,给人以想象之余地。
五、烘云托月手法例文:《陌上桑》
(汉乐府诗)
作者不从美女(采桑女罗敷)本身实写她的美貌,只从几位旁观者(几个男子)的神态动作(看美女,一个个走了“神”)加以虚摹烘托,来表现出此女达到极点。
【原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的大意是:
挑担走路的男子汉,看见采桑女罗敷,立刻撂下挑子,边搂胡须,边观此女子;少年见到她,脱下帽子挠着束发的头巾,望美女;耕地的农夫,忘掉了手扶的犁杖,看美女;锄地的农民忘
掉了锄地,停下手中的锄头,只顾瞧女人。他们“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你看,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了未露容颜的采桑女罗敷,真是美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