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题·论点·论据】52、论进退

(2014-06-30 16:38:43)
标签:

佛学

题··据】52、退

A、精彩论点(4个)

   1、做人,应该有所追求;也要有所放弃

  

   2、退,即有所有所不为

   3、懂得退之道,也就是懂得选择

 

   4、一味争取,也不是什么好事;而妥协,也是很重要要素

B理论依据】(4条)  

    1、知所以不殆                      老子

     2、一念之不能制,则流于滔天  程颐

    

    3光荣如同水面上的水花一样,从一个小圈圈变成一个大圈圈,不停地扩大,直到无可再大,归于消灭   (英)莎士比亚

    4固执的人是崇高的。只有勇敢坚强的人,才只有一种激动,一种气质,一种道德                       (法)

C事实论据事例:范蠡文种退  论进退C事例1、范蠡和文种的进退

——范蠡文种的不同结局

 

    东周末年,诸侯独大,互相间纷争不已,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产生人才的时代。范蠡与文种,就是这个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卑辞乞、称臣归附的最困难时刻,不离不弃,竭尽忠诚,帮助他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于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的有利时机,兵分两路攻吴,迫使夫差仓皇回师求。公元前472年,越国再度起兵伐吴,最终打败宿敌。夫差羞愧自杀,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胜利,作为左臂右膀的范蠡与文种本该飞黄腾达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一个见好就收,主动离开;一个韬光养晦,最终无奈自杀。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耐人寻味。此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因为在楚国不得志,他投奔了越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样写道:“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这段文字充分说明,范蠡在兴越灭吴进而帮助勾践称霸的漫长过程中,是立下大功的。不过,也正是由于他与勾践相处的时间很久,对勾践的为人非常了解,知其“可以同患,难与处安”,自己又身居高位,“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时抽身引退,后果难以预料。因此,当越国人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范蠡却“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