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论点·论据】52、论进退
(2014-06-30 16:38:43)
标签:
佛学 |
【论题·论点·论据】52、论进退
A、精彩论点(4个)
B、【理论依据】名人名言(4条)
C、〖事实论据〗事例:范蠡和文种的进退
越王勾践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胜利,作为左臂右膀的范蠡与文种本该飞黄腾达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一个见好就收,主动离开;一个韬光养晦,最终无奈自杀。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耐人寻味。此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因为在楚国不得志,他投奔了越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样写道:“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这段文字充分说明,范蠡在兴越灭吴进而帮助勾践称霸的漫长过程中,是立下大功的。不过,也正是由于他与勾践相处的时间很久,对勾践的为人非常了解,知其“可以同患,难与处安”,自己又身居高位,“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时抽身引退,后果难以预料。因此,当越国人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范蠡却“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